很多人都把腹痛、腹泻、消瘦这些症状当成普通的拉肚子,但其实有可能是炎症性肠病。目前很多人对这一疾病的认识不足,导致有很多病人因为误诊而拖延成了疑难重症。今天就为大家解答一些此类疾病的疑问。
炎症性肠病的发生原本在我国少见,但近20年来,由于饮食习惯、生活节奏以及环境的改变,我国炎症性肠病发病率逐渐升高,目前已成为我国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病。
炎症性肠病发生的相关因素包括易感基因、免疫失衡、粘膜屏障受损、肠道菌群紊乱、不当饮食、紧张和抑郁等,是易感人群对环境因素产生过激的免疫应答,导致消化道发生的非特异性的炎性损伤。虽然炎症性肠病的发生存在基因易感性,但炎症性肠病不是遗传病。
炎症性肠病,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可累及从口腔至肛门间的全消化道,临床以腹痛稀烂便及肠梗阻为主要症状。溃疡性结肠炎则主要累及直肠及结肠,临床以腹痛、粘液脓血便及里急后重为主要症状。两者均可有皮肤、关节及眼部病变,且这两种疾病均为终身性疾病,目前尚不能治愈,并具有致残性。当出现不明原因的腹痛、腹泻时,应该警惕是否存在炎症性肠病。
炎症性肠病的治疗以内科药物治疗为主,主要的药物包括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生物制剂。当出现肠梗阻、穿孔、中毒性巨结肠及肠道癌变等并发症时,才需要外科治疗。消化内镜在炎症性肠病的诊断和治疗中也具有重要作用。为明确诊断,应该进行全消化道内镜检查及活检,消化道CTE或MRE检查也是必要的。
炎症性肠病的治疗除了药物外,饮食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不当的饮食可以诱发或加重炎症性肠病。炎症性肠病患者的饮食应该以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避免辛辣及刺激性食物。此外,具有滋补作用的食物及药物也要避免。除了饮食外,有规律、有节制的生活习惯也有利于炎症性肠病的康复,同时能够减少炎症性肠病的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