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就在你我身边,我国高血压病患者已达1.5亿,每年增加300多万人!几乎每三个家庭,就有一人患有高血压!因此,市民朋友要注意提高认识,主动调整不良生活方式,远离高血压。
高血压(hypertension)是指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为主要特征(收缩压≥140毫米汞柱,舒张压≥90毫米汞柱),可伴有心、脑、肾等器官的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临床综合征。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正常人的血压随内外环境变化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在整体人群,血压水平随年龄逐渐升高,以收缩压更为明显,但50岁后舒张压呈现下降趋势,脉压也随之加大。
近年来,人们对心血管病多重危险因素的作用以及心、脑、肾靶器官保护的认识不断深入,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也在不断调整,目前认为同一血压水平的患者发生心血管病的危险不同,因此有了血压分层的概念,即发生心血管病危险度不同的患者,适宜血压水平应有不同。
温馨
提醒
病因
1
遗传因素
2
精神和环境因素
长期的精神紧张、激动、焦虑,受噪声或不良视觉刺激等因素也会引起高血压的发生。
3
年龄因素
发病率有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的趋势,40岁以上者发病率高。
4
生活习惯因素
膳食结构不合理,如过多的钠盐、低钾饮食、大量饮酒、摄入过多的饱和脂肪酸均可使血压升高。吸烟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为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5
药物的影响
避孕药、激素、消炎止痛药等均可影响血压。
6
其他疾病的影响
肥胖、糖尿病、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甲状腺疾病、肾动脉狭窄、肾脏实质损害、肾上腺占位性病变、嗜铬细胞瘤、其他神经内分泌肿瘤等。
临床表现
高血压的症状因人而异。早期可能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常见的是头晕、头痛、颈项板紧、疲劳、心悸等。仅仅会在劳累、精神紧张、情绪波动后发生血压升高,并在休息后恢复正常。
随着病程延长,血压明显的持续升高,逐渐会出现各种症状。此时被称为缓进型高血压病。缓进型高血压病常见的临床症状有头痛、头晕、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肢体麻木、夜尿增多、心悸、胸闷、乏力等。
高血压的症状与血压水平有一定关联,多数症状在紧张或劳累后可加重,清晨活动后血压可迅速升高,出现清晨高血压,导致心脑血管事件多发生在清晨。
当血压突然升高到一定程度时甚至会出现剧烈头痛、呕吐、心悸、眩晕等症状,严重时会发生神志不清、抽搐,这就属于急进型高血压和高血压危重症,多会在短期内发生严重的心、脑、肾等器官的损害和病变,如中风、心梗、肾衰等。
1.高血压是一种可防可控的疾病,对血压130~139/85~89mmHg正常高值阶段、超重/肥胖、长期高盐饮食、过量饮酒者应进行重点干预,定期健康体检,积极控制危险因素。
2.针对高血压患者,应定期随访和测量血压,尤其注意清晨血压的管理,积极治疗高血压(药物治疗与生活方式干预并举),减缓靶器官损害,预防心脑肾并发症的发生,降低致残率及死亡率。
误区一:血压一降,立即停药。正确的服药方法是服药后出现血压下降,可采用维持量,继续服药;或者在医生的指导下将药物进行调整,而不应断然停药。
误区二:不求医,自行购药治疗。切记不要自作主张到药店买药服用,以免血压控制不稳定,导致高血压并发症发生。
误区三:单纯依靠药物 ,放弃综合治疗。高血压的防治应以非药物治疗为基础 , 可是部分患者误以为服药后即可高枕无忧 ,照常烟酒不断、贪吃肥腻甘甜饮食、跳舞打牌无所节制 ,致使药物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血压自然居高不下。
误区四:间断性用药。其实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病,长期有效的治疗才能达到治疗目的——保护靶器官。有时血压受气候、情绪等影响所出现的反复并非是耐药的表现,而是说明要进一步调整用药情况。
误区五:血压最好快速下降。常有一些高血压病人要求医生用好药或多用些药 ,希望把血压很快降下来 ,这种心情可以理解 ,但这又是十分危险的举动。
误区六:凭自我感觉来估计血压的高低。高血压病人症状的轻重与血压高低程度并不一致,特别是长期患高血压者,对高血压产生了“适应”性,即使血压明显升高,也无任何不适。因此,凭自我感觉来估计血压的高低,往往是错误的,也容易延误治疗。正确的做法是定期主动测量血压,每周至少测量两次。
误区七:血压高时就服药,血压降低是就停药。高血压是一种终身性疾病,需要长期坚持服药治疗,像这种“血压高时就服药,血压降低是就停药”的行为不可取。其实,血压降低了是因为服用了降压药,当降压药血药浓度达到高峰水平时,你却停药,容易导致血压波动,引发高血压并发症。
文章来源:健康揸Fit人(有增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