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瑰宝,如今,随着科技迅猛发展,生物工程、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与传统中医药相结合,“科学化”和“工程化”正在助力中国医学更好地走向世界。
中医药(图片来源于百度图片)
生物技术挖掘“科学内核”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奥生物集团有限公司总裁程京日前接受记者专访时说,要想让中医这张传统名片播撒更广,还需为其增加“现代化”内核,即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解释国医国药的治病机理,是谓“科学化”。
程京介绍,为使中医药更加“科学化”,将现代分子检测技术对接古老中医药作用机理的革新性实验已经开始,“我们在清华大学搭建了分子版《本草纲目》平台,希望从分子层面去解析中草药作用机理,使中医药在国际交流推广中更容易被接受”。
“分子版《本草纲目》”是通过新一代测序技术,对数千种中草药粗提物及单体成分进行功能挖掘,从而建立起基因表达谱数据库。人们将来不仅可据此研究古方作用机理,还可便捷地创建新处方。
程京说,制作“分子版《本草纲目》”好比把晦涩难懂的文言文翻译成世界通用的语言,这一创新将推动中医药更好的国际化。
图像识别辅助中医诊疗
在程京看来,除“科学化”外,中医药现代化还离不开“工程化”,即通过与现代工程技术结合,让传统中医诊疗规范化、数据化、网络化甚至人工智能化。
今年1月,中俄医科大学联盟理事会暨学术交流会在北京举行,刚做完演讲准备离开的程京被几名俄罗斯医科大学校长堵在门口:“你刚才介绍的中医目诊仪非常好,我们想去看看实物!”
俄罗斯校长感兴趣的目诊仪是基于中医望诊理论研发的眼象健康成像仪。中医认为,人眼巩膜特征与人体健康状态具有一定关联,巩膜分为14个区域,可分别反映人体14个脏腑的健康状态。目诊仪会通过相机拍照记录巩膜上血管分布、形状、颜色等特征,基于人工智能的图像识别系统再通过持续监测不同时段内眼象特征变化来分析人体健康状态。图像信息和分析结果可上传至云端储存,也能显示在手机或手表等可穿戴智能终端上。
第二天,亲身体验过目诊仪的“神奇”后,俄罗斯远东国立医科大学校长当即表示,希望能在他们学校设立俄罗斯首个目诊仪中医治疗示范点。
中医药“走出去”初见成效
在现代科技推动下,越来越多外国人开始接触中医药并对其产生浓厚兴趣。从制药、抗癌研究再到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现代化”中医药“走出去”已初见成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供数据显示,自2015年财政部设立中医药国际合作专项以来,已支持建设了17个中医药海外中心。例如,江苏省中医院在法国巴黎建立了中医药海外中心,双方关于黄葵胶囊的合作科研项目已顺利完成临床试验,法国政府对项目给予专项资助。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与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肿瘤研究所进行的中美中医药抗肿瘤合作,已连续被纳入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成果清单。双方牵头建立了国际中医药肿瘤联盟,多国专家携手,正借助“现代化”中医药寻找抗癌良方。
此外,北京中医药大学还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共同设立“中医-生物”双学士学位本科项目,培养学生中西医结合思维。
程京表示,中国拥有5000年历史文化和2000多年有记载的医药传承,理应将中医药打造成独特的民族品牌,让其更好地惠及世界。
文章来源:新华社 作者:彭茜 冯玉婧 原标题:专访:“科学化”与“工程化”助力中医药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