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省政府召开全省综合医改试点工作推进会,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医改的部署要求,总结交流各地医改工作经验,研究部署下一阶段任务。副省长蓝绍敏出席会议并讲话。
蓝绍敏指出,下一阶段,要以建机制为重点,努力在分级诊疗、现代医院管理、全民医保、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监管等5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上取得突破。要按照国家部署要求,认认真真把规定动作做到位,同时抓住我省医药卫生领域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排出一些自选动作,积极探索实践。要坚持蹄疾步稳,积极稳妥推进综合医改;坚持问题导向,在解决问题中创造过硬成果;坚持三医联动,强化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坚持务求实效,着力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要全力抓好医改组织实施,层层压实责任,强化部门协作,加强工作督导,确保各项任务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取得预期成效。
扬州市政府副市长余珽参加会议,并代表我市作了题为《实施卫生“强基工程”提升分级诊疗能力》的典型发言,介绍分享了综合医改的“扬州经验”。
近年来,我市把“强基层”作为深化医改,构建分级诊疗体系的首要工作,以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建设为重点,以基层卫生人才培养、卫生信息化建设为支撑,推进纵向医联体建设实现全覆盖,进一步打通了医院间上下协作的通道,提升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人民群众“就近看病、能看好病”的需求得到了更好的满足。
二、着力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提升并用好现有卫生人才。建立“县乡村一体化”的卫生人才管理机制,鼓励卫生人才扎根基层、服务基层。18个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按在岗卫技人员总数20%左右遴选骨干医生,予以每人每年3万元的奖补。2016年已遴选省级骨干医生140名,2017年将遴选市级骨干医生150名。对基层医院参加“5+3”、“3+2”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的人员,市、县(市、区)财政分别给予每人每年3万元、1万元补助。
二是定向培养基层所需卫生人才。从2014年开始我市面向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定向培养1000名农村医学专业人才,市财政按每人每年3000元标准给予定额补助。
2016年,市财政投入8300万元,全面推进全市医改惠民信息化工程建设。
一是完善全市人口健康信息专网,推进人口健康信息的互联共享,实现健康服务的业务协同。
二是建设居民健康卡系统,在市区组织发放250万张包含居民健康卡功能的新市民卡,各县(市、区)今年也将全面完成健康卡发放工作。
三是建设预约诊疗服务系统,覆盖全市23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和18个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并与省预约挂号平台互联互通。
四是建设市县两级消毒、检验、影像、病理、远程会诊等五大检验检查中心,以及脑卒中、胸痛、创伤、高危新生儿、高危孕产妇等五大急诊急救中心,利用信息化手段整合检验检查资源和区域急救服务资源,实现市域全覆盖,检验检查结果互认,促进危急重症患者的就近、及时、优质救治服务。
四、着力加强全市域纵向医联体建设
全市共组建医联体17个,有115家医疗卫生机构参与其中,基本实现全面覆盖和有序运行。市财政投入1亿元,给予苏北医院、扬大附属医院常年派往医联体成员单位的专家每人每年10万元补助,安排1000万元支持医联体分级诊疗信息平台,配套专项资金8000万元建设苏北医院全科医生培训基地。市政府明确“三医”联动政策,提高患者在基层医院首诊的报销比例,对医联体成员单位医保费用实行按季预付,构建了有利于医联体内双向转诊的二三级医院用药衔接机制。
卫生主管部门统一实施医联体帮扶目标责任管理,督促医联体牵头单位帮助基层医院提升适宜开展的手术项目、建设重点科室、开展特色医疗;派驻医疗专家、护理骨干、管理干部、专科医师“一对一”培养基层卫技人员。两年多来,累计帮助基层开展新技术、新业务45项,建立特色专科37个。
2016年,我市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了90%左右。以苏北医院医联体成员单位汤汪社区卫生中心为例,2016年该中心业务收入同比上升45%,门急诊人次同比上升40%,住院人次同比上升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