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糖尿病症状不明显,但留意尿液、皮肤等发出的异常信号有助于早期发现糖尿病
医学指导/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王燕、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潘丹峰
糖友越来越多,很多人都会关心,得了糖尿病有什么症状,能不能早期发现“苗头”并遏制呢?
事实上,2型糖尿病发病早期症状不明显,专家提醒,及时发现身体的一些异常信号,生活方式干预在6年内可以使糖尿病发生率减少一半,而糖尿病高危人群20年内的糖尿病发病风险可降低43%。
那么,哪些异常可能预示糖尿病?“扎手指”测血糖就能诊断出糖尿病吗……日前,在广州日报健康有约联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举办的“流花健康大讲堂”上,来自内分泌科和营养科的专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
糖尿病最典型的表现是“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体重下降。但从如今的临床实践中专家们发现,2型糖尿病发病隐蔽,早期多无明显症状,很多人是通过体检或者测血糖发现自己血糖偏高,最后到医院检查确诊为糖尿病的。
没有典型的症状,是不是就无迹可寻呢?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王燕指出,糖尿病早期虽然没有典型症状,但身体还是会发出一些异常信号的,“尤其是老人或女性,例如在某一段时间可能会发现自己尿中有很多泡沫,出现皮肤瘙痒,皮肤出现小伤口不易愈合等症状,出现这些不典型的症状就也要引起注意了。”
这些异常具体包括:
1.皮肤痒,容易过敏;
2.发现尿中有很多“泡沫”,这些“泡沫”其实就是蛋白;
3.反复生疖长痈,皮肤损伤或手术后伤口不愈合;
4.下肢麻木、烧灼感;
5.年纪大,但是眼睛比同龄人看东西要模糊;
6.男性不明原因性功能减退、勃起功能障碍(阳痿);
7.过早发生高血压、冠心病或脑卒中。
确诊糖尿病还需抽静脉血
王燕介绍,正常人的空腹血糖稳定在3.9~6.1mmol/l(126mg/dl),如果空腹血浆血糖(FPG)≥7.0mmol/l (126mg/dl),糖尿病症状+任意时间血浆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浆血糖)≥11.1mmol/l(200mg/dl),才能诊断患有糖尿病。
但很多患者存在一个误区,在“扎手指”测血糖后发现自己血糖偏高,就忧心忡忡怀疑自己患了糖尿病。王燕解释说,“扎手指”测的是“瞬间血糖”,它的变化很大,这只是一个筛查,并不是确诊。“要在医院抽静脉血测空腹血糖、餐后血糖才能够进行确诊。对一些怀疑患有糖尿病的患者,甚至要做五次血糖检查才能够确诊。”王燕强调。
糖尿病到目前还不能根治,但是能够控制,通过饮食、运动、药物、病情监测和心理教育这“五驾马车”,糖友可以做到和糖尿病“和平共处”。
王燕介绍,生活方式干预在6年内可以使糖尿病发生率减少一半,而糖尿病高危人群20年内的糖尿病发病风险降低43%。
糖友们该如何管好自己的嘴呢?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营养科主任潘丹峰副主任医师介绍,营养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糖尿病饮食首先是平衡膳食,各种营养素之间需保持一定的比例,肉类过多不利于血脂、血糖控制,而一些患者以为得了糖尿病就不能碰碳水化合物实际上也是误区,“若碳水化合物不足,是可能导致酮症酸中毒的。”潘丹峰提醒。
糖友需要注意的是,主食是碳水化合物的最主要来源,是糖尿病人营养治疗的关注重点,糖尿病患者的主食一般不宜少于150克/天。此外要多进食含丰富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的新鲜蔬菜,建议多选绿叶蔬菜及深色蔬菜、少吃根茎类蔬菜,如南瓜、胡萝卜等,适当吃些海藻类(如海带、紫菜)、菇菌类(如冬菇、云耳)。
主食每天怎么吃?
1.主食1~2餐选用低、中血糖指数的品种:例如硬质小麦加工的通心粉、意粉或选择粗粮、杂粮,如全麦制品、荞麦面、玉米面点等。
2.少用黏性大、糊化程度和过于精细的主食:选择黏性小的品种,注意少吃松软的发酵面包和糕点、绵稠的粥,少吃含糖点心、饼干、饮料。
3.每餐有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多选用天然膳食纤维丰富的各种蔬菜,最好每餐有叶菜。木耳、菇类也是膳食纤维较好来源,可吃魔芋制品。
4.血糖指数高的食物不单独吃,合理搭配:并非高血糖指数的食物都禁用,可搭配低血糖食物,主食与副食搭配,如大米的血糖高,而干豆类、荞麦的血糖低,可混成绿豆饭、荞麦饭。
潘丹峰介绍,糖友也可以吃水果,但要控制分量,不建议饭后马上吃,两餐之间吃较好。最好选含糖量低的食用。
“迈开腿” 晨运最好吃点东西
王燕表示,糖友一定要迈开腿,控制血压,消耗多余脂肪,尤其是对于糖尿病前期的患者,通过运动甚至可以使胰岛素的敏感性恢复。运动时间每个星期不少于150分钟,也就是每天半小时,每周三至五次。
“要选择合适的运动时机,饭后半小时不要去,不要在睡醒后马上运动,刚刚吃完药或打完胰岛素也不适合,空腹同样不适合,晨运最好吃点东西再进行运动。”王燕说。
在运动的强度上,要因人而异,根据不同的身体情况来选择。王燕提醒,也有一些糖友不适合运动,如诊断为高血压,血压不稳定;低血糖不适宜、患肺炎、感冒发烧、有蛋白尿、有伤口感染现象的都不适合运动。(记者黎蘅 通讯员黄月星、魏星)
【声明】本文来源广州日报,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