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服务网络不断完善,体系不断健全,中医药产业发展迅速……近年来,山西省介休市在中医药建设方面不断发力,中医适宜技术使用、中药或中成药配置在所有医疗机构中做到了全覆盖,中药材种植产业以试点逐步得到很好推广……目前,该市了已初步构建起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健教、产业、文化整体发展新格局。
5月24日、25日,我们深入介休市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产业园区等地走访,一探当地中医药发展的蓬勃场景。
5月24日上午11时,介休市中医特色基层医疗机构——北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2岁的老中医闫开年还在他的工作室忙碌着。“只上午出诊,多的时候有二三十个病人,看不完不走。这不叫累,发挥余热,高兴着呢。”一直等到病人全部诊完,才得空跟闫大夫聊了几句。
闫开年是介休市评出来的市级名老中医,15岁随师学医,行医50多年,一直在乡卫生院(现为北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在妇科、肾病等疑难杂症方面经验颇丰,是当地知名度很高的一名中医大夫。
60岁退休那年,闫开年没有像他的一些同行那样,退休回家开个诊所,既有收益,又不受条条框框束缚。他接受了医院的返聘,继续回到医院出诊。也有人劝他,都退休了就别那么累了,在家一样能赚钱。他不同意人家的说法:“不是钱的事儿!我对医院有几十年的感情了,只要还有一点光,就继续发一份热。”
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告诉我们,中心前身是城关乡第二卫生院,中医特色治疗一直是优势。借助中医药优势,该中心利用现有的资源,规划布局,建立了中医药综合服务区,还聘请了名老中医长期坐诊,同时设置了针灸理疗室、推拿熏蒸室,大力推广运用中医药适宜技术,开展了包括中药饮片、针灸、艾条、推拿、拔罐、电针、刮痧、熏蒸等8种中医药服务,广泛用于社区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防治。
“现在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及浓厚中医药氛围,是一个集中医医疗、中医预防、中医康复和中医养生保健为一体的相对独立的综合服务区,把中医药特色纳入到社区卫生服务的各个环节,不断提高社区中医药服务能力,让居民感受到社区卫生工作和中医药服务带来的好处。”据该中心负责人表示,仅今年1—5月,该中心共出具中医处方1491张,占比例69%,中药饮片处方594张,占比例27.40%,中医非药物治疗716人次,占比例33.10%,受到了基层患者的普遍好评。
像闫开年一样,有着“全国基层名老中医”殊荣的中医大夫宋开夏也继续在介休市中医院出诊。他的名老中医工作室,无论严寒,还是酷暑,前来问诊的患者一直没有断过。除了诊病,宋开夏还带着6个弟子,他们有的来自乡镇卫生院,有的来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有的来自村卫生室。
宋开夏的名中医工作室是2015年9月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全国基层名中医工作室”,是山西省仅有的8家基层名中医工作室之一,人员由名医宋开夏及学术继承人——赵艳玲、刘洁、闫昀、赵小花、段增海、董海6人组成。该工作室旨在弘扬中医特色,挖掘名老中医学术内涵,整理、传承其学术经验、思想,做好中医药人才的继承培养工作,以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
5月24日下午,介休市义棠镇中心卫生院,副院长段增海正在忙着给乡民们看病。从去年5月份开始,段增海每周要去趟宋开夏工作室,跟着宋老师学习。“从录药方,到研讨病例,跟着宋老师学了不少。他在诊疗时更善用经方,花小钱治大病,效果奇佳。”段增海说,跟着老师学习的这一年,他在脾胃病、中风等病症诊疗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说起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段增海很有感触。他知道,此次跟随宋老师的学习,不仅仅是学习,更是一种传承,“这是我们民族骨子里的东西,不能丢。”
学习中,段增海他们还要收集整理名老中医专家的医案、处方、学习笔记、临床心得、论文集等原始材料,建立资料库,总结提炼名老中医专家临床经验,形成相应的临床治疗方案,经验方,建立基层传承工作室的网络信息共享平台。到2018年底,还将举办宋开夏名老中医省级学术交流会,整理出版宋开夏名老中医临床经验集,并通过不间断的巡诊做好对基层卫生院和卫生室的指导工作。
“师承是我们中医的特色,我们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以经验医学著称,没有广泛的临床,没有名师的指点,大家很难体会到其中的奥秘。”介休市中医院院长、晋中市首批名中医乔通湖认为,学习老一辈专家独特的经验和诊疗技巧,通过朝夕临诊、耳濡目染、口传心授、耳提面命、医德相传这种形式,有助于中医弟子加快领会中医医学的精髓,让后辈少走弯路,缩短成才的周期,可以说,师承岐黄是中医成才的一条捷径。
近年来介休市社会办医的中医特色也在不断提升,并在医术传承方面自成体系,不仅延续了祖传医术,还与公立诊疗机构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作为晋中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介休“大生堂”孔氏医术的第五代传承人孔繁亮亦是介休市首批名老中医,他结合父辈及自己多年来的行医经验,还有自己对孔家祖传医术多年来的理解和认识,归纳性地总结出孔家祖传医术的精髓,由此,一套比较系统规范的孔家祖传医术体系开始初具成形,并逐渐发展丰富起来,得到市域内外来诊患者的赞誉。
近日,介休市凌云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武建军正忙活着基地扩容的事。2014年,凌云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流转土地400亩耕地,建成25个高标准日光温室,栽种的190万株铁皮石斛,已完成保健类酒类研制,将形成产品推向市场,前景看好。
作为转型企业,为何能将中药材铁皮石斛作为转型项目的首选,武建军在受访时表示,这其中离不开市里的规划扶持与重视。
“我们准备转型时,也考察了不少项目,跑了很多地方。这个中药材项目是与浙江的一个研究机构合作的,当时市里的一些领导也陪着我们去看,跟专家和技术人员对接,同时在企业建设方面也给了不少优惠条件,帮我们解决了一些后顾之忧。”武建军说,基地建起来后,形势一片大好,如今市里对中医药产业发展有长远的规划,也有系列配套的政策,能切实为企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他们对项目的发展很有信心。
凌云公司的发展是介休市中医药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在政府政策鼓励和市场引导下,介休市的中医药产业逐步向好发展。除凌云公司外,由介休市高新绿色农产品实业有限公司建立的300亩中药材基地,所种植的丹参、黄芪、黄芩、大黄、木香、板立根(大青叶)等10多种中药材,已完成试验性种植,已形成规模化且产生了很好经济效益;绵山镇陶庄村栽种的2000亩芍药牡丹,除产生一定的直接经济效益,为旅游观光增加了色彩,为推动全市中医药健康产业的健康发展助力添彩。
24日下午,介休市林龙中药材有限责任公司,10多个村民正在园子里忙着摘拣金银花。该公司总经理武玉林指着前方的400多亩药材基地告诉我们,目前基地里共种有杜仲、芍药、绵黄芪等14个品类的中药,目前经济效益看好。“像一亩芍药,一周期(五年)能有两万到两万五的收益,比起种玉米效益好很多。去年玉米一亩地的产值只有七八百元左右,比种中草药还是差些。”武玉林告诉记者,在公司的带动下,周边有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加入种植中药材的行列,目前采取公司+农户的合作社形式,总种植面积有1000多亩。6、7月份是种植黄芪、柴胡的好季节,今年加入合作社的农户会越来越多,预计种植面积有望达到3000亩。
谈及中医,介休市市长张驰曾表示,中医是人民群众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和疾病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它根植于人们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文化之中,是中华民族疾病防治经验的积累和生命健康智慧的结晶。他认为,介休市中医药资源丰富,医术传承久远,医师队伍过硬,技术设备优良,具有发展中医药事业的较好基础。一直以来,介休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和发扬,在政策上倾斜、在财力上保障、在人力上支持,多措并举提高中医药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基本建立起了以市中医院为龙头和支撑,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为主体,社会资本中医医疗机构为补充的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将师承教育贯穿到中医人才培养的始终,以开放的心态和扎实的举措推进中医传承和中医药事业发展,为增进和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促进‘健康介休’建设发挥积极作用。”介休市卫生计生局局长刘冠英谈及当地中医药发展时透露,该市中医人才培养与中医药发展的最新规划业已定稿,对于全市中医药产业来说,大踏步发展的时机,很快就要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