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同济医院年轻而优秀的院前急救医生,他多年如一日奔赴在接送、抢救病人的第一线,他坚持23年不间断无偿献血,献血量累计26900ml(含全血和血小板),今年41岁的他先后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银奖和“中国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等称号,按急救病人需血量800ml/人次计算,他至少救过33个患者,他叫郑凯,是我们身边名副其实的“献血英雄”!
从1994年第一次献血到现在,郑凯已经坚持23年。但说起献血史,郑凯说最开始只源于“冲动”。
“那时候在同济医科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读临床医学专业,刚上大学一年级,那时并不知道还有献血这回事儿”,郑凯回忆第一次献血,“那时候血气方刚,喜欢较劲,同学们都觉得自己体力不错,上了足球场一定要比个输赢。一次一位同学提出来,说献血之后一星期内不能剧烈运动,我们集体去献血,再上足球场,看谁能赢!”
大家听到后都纷纷附和,于是一群男生就这样随大流地去了血站,每人献了400ml的血。
有了第一次献血经历,郑凯似乎“上了瘾”,一发不可收。如今,他已坚持献血23年,每年2-3次,献血次数达69次,风雨无阻、从未间断,献血量累计26900ml(含全血和血小板)。如果按急救病人需血量800ml/人次计算,郑凯至少救过33个患者,但他从未跟同事提起献血的点点滴滴,直到武汉市血液中心打来感谢电话,他的事迹才在同事之间传开来。
当同事们问起他能够坚持23年不间断献血的缘由时,郑凯总是淡淡地说:“真的没有什么,只是习惯了,每过半年就会抽时间去。”
习惯,为需要浇灌的生命
其实,这习惯并非没有原由。2004年,郑凯在同济医院开始从事院前急救的工作,每天坐着120急救车奔走在抢救病人的第一线,穿梭于急救病人和医院之间,所以他必须面对各种各样的生离死别。
“有时候,他们没有等到血,就已经离世了。”这样的情况,在他出车急救的经历中并不少见。一路风尘仆仆,却不得不面对病人已经离世的残酷结局,即便见惯生死,郑凯依然觉得痛惜。
一次随急救车到监利县人民医院接一个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年男病人。患者已经出现渗血,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全部减少,失去造血功能,需要大量输血。在他们赶到医院以前,患者已经用光了监利当地血库所有存血,荆州市血液中心也正紧急赶在为患者送血的路上。但是结果却不尽人意,患者病情太危重,最终没能等到生命用血。
从两地争分夺秒赶来的医务人员、送血的血站工作人员带着希望而来,看到却只是情绪崩溃的家属。一直在等待奇迹出现的老老小小在病房久久不肯离开,一边啜泣一边断断续续地与他们诉说患者的不舍,反复地问他们“为什么”,还未长成人的孩子在空旷的走廊里跪地嚎啕大哭……在场的医务人员无不动容,他们恨,恨自己的无能为力,恨距离太远,恨血太少,恨自己不能为他们再做一点什么……
“如果不是因为缺血,他能够坚持下来,他很年轻,还是家里的主心骨,原本可以继续活下去,也许还能等到骨髓移植……”,现在说起来这些,郑凯依然在哽咽,“我们在城市,似乎没有强烈地感受到血液的稀缺,但对于大多数的中国农村来说,血真的太珍贵了。”
由于工作的原因,郑凯经常会到偏远的地区接送病人,农村医院用血大部分来自部队和高校,自愿献血的人较少,许多人因此也少了重生的机会,他深感痛心。
虽然有不愿面对的失落,但生活中也会有惊喜。一次,郑凯像往常一样转运病人到病房,无意中瞥见临床一位病人正在输血。病人床头悬挂的输血袋上面赫然写着熟悉的名字——“郑凯”,也是O型血,郑凯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那个人或许不是我,也许只是与我同名,但我依然满腔的幸福感,我真的特别开心。他不认识我,也不一定会记住那个献血者的名字,但是我很欣慰。”看到自己鲜活的血液流淌在他人的身体里,想象着病人因为自己的捐献而重获新生,郑凯的满足感溢于言表。
之后,他还到武汉市血液中心捐献了血样,成为了中华骨髓库的一员,随时期待配型成功去捐献造血干细胞,为血癌的患者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挽救一条生命。
坚持锻炼只为随时献血
现在,郑凯保持着半年至少献一次血的记录。由于坚持献血,血站也将他列入“红榜”。所以如果出现用血告急的情况,血站会直接打电话联系他去献血。郑凯工作繁忙,往往是一接到急救电话,就马不停蹄奔赴抢救病人的第一线,去多久、去哪里都无法提前得知,有时候出去一趟就是好几天。但无论多忙,只要血站来电话,他都会尽快抽时间去。
“献血无碍身体健康,还可保持体型。既然可以帮助别人,只要血站有需要、病人有需要,我就去献血”,不过郑凯说毕竟不是刚上大学的小伙子,“当然,肯定不能像大学时代一样,献血之后就去踢球,那也不科学。”
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时候,郑凯也难免会想,我还能坚持多久?
根据《全国无偿献血奖励办法》,血站会根据献血者的献血次数为献血者颁发相关的证书。虽然已经先后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银奖和“中国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等称号。但每获一次奖,都不是献血的终点。郑凯总会想,我是不是还能够继续努力?我还能不能帮更多的人?
最近,他得知南京一位环卫女工已经主动献血72次,集满了25本献血证。他又说,我能不能像她一样?帮助更多的人?
所以,尽管工作忙碌,他从未放弃对自己身体状态的要求。他说,“献血让我对自己要求更加严格,我希望能让自己保持健康。”
为了保持更好的身体状态,他放弃开车上下班,坚持每天暴走8公里。他还在家里购买了健身器材,一有时间就锻炼身体,他得意地说,“我现在已经练出了6块腹肌,随时都可以献血。”
献血英雄的“地下工作”
郑凯坚持献血并没有得到家人的认可。由于家人均不学医,对献血的认识与许多人有着同样的误区:献血可能对健康有害。
刚开始献血时,父母亲甚至曾经说过“如果再献血就脱离关系”的狠话;妻子本身就晕血,平时带孩子看病打针都会害怕,所以也有着自然的抵触心理。
但一接到血站的电话,郑凯就顾不了那么多。他一方面坚持给家人普及献血的基本知识,另一方面依然怕家人担心,所以不得不把献血证藏到血站。不过让郑凯欣慰的是,10岁大的孩子得知他无偿献血的事迹后,非常自豪,“他忍不住要分享到班级的微信群里”。
所以,郑凯希望社会能加大对于无偿献血的宣传,让大家知道献血不仅对身体无害,可以清洁血液,还能够对他人有帮助。他期待有更多的人加入到无偿献血的队伍中来,“献更多的血,救更多的人”。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是无数医护人员的座右铭,作为急救医生,他是病人和医院连接的纽带;作为捐献者,他用自己的小小举动浇灌着生命之花。23年,献血成为习惯,坚持变成期待,郑凯用鲜血延续他人生命,用点滴善举演绎了作为医护人员的责任和担当。
(文/图:常宇、蔡敏、陶继东)
主管:湖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湖北省卫生计生宣传教育中心
长按二维码
关注有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