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行程80000多公里,累计服务村民6000余人... 两只板凳丈量出李菊洪的行医路


双腿高位截肢的她从医 16 年来,“走”遍了 重庆市合川区清平镇瓦店村和附近村庄,先后“走”坏了 24只小板凳,行程8 万多公里,累计为村民服务六千余人次。


重庆市合川区清平镇瓦店村地处华蓥山脉, 景色迷人, 走进瓦店村卫生室,总能看到知性漂亮的村医李菊洪坐在桌子后面, 问询、把脉、听诊, 显得忙而不乱, 一切看上去都是那么的和谐, 没有丝毫的异样。 然而, 当她忙碌完毕, 从桌子后面的长凳起身离开时, 你就会惊讶地发现, 原来她没有双腿。 她的“双腿”就在长凳旁边, 是两只小板凳。 正是靠着两只小板凳, 她“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行医路。

高位截肢  立志走上从医路


1983 年3 月的一天, 年仅 4岁的李菊洪从幼儿园放学后, 顺着 110 国道边沿往自家的方向行走, 眼看就要到家了, 一辆疾驰而过的运输大货车瞬间将她卷入车底, 虽然随即就被送到重庆市第九人民医院抢救, 但最后还是双腿高位截肢,腿部仅剩不到 3 厘米。没有了双腿, 李菊洪只能整天呆在家里, 在地上爬来爬去, 父母看在眼里,痛在心头。 为了让她不再爬行, 父亲在她五岁时为她做了两只小板凳, 让她学习用手抓着小板凳撑着“走路”。

不知摔了多少跟头, 也不知哭了多少回, 她终于学会了使用小板凳。 从此, 两只小板凳便成了李菊洪的双腿, 她撑着小板凳“走”出家门,“走”到邻居家和小伙伴们玩戏,并“走”进了学校的大门。 从小学到初中, 除了生病, 她从来没有因为刮风下雨耽误过上学。 她有股不服输的劲头, 只想着: 我得好好读书, 为爸爸妈妈争口气, 为自己争口气。

1997 年初中毕业后, 父母带着李菊洪到合川残联咨询, 想让无腿的孩子学一门技术谋生。 望着无腿的李菊洪, 残联的干部挠着头皮问她:“你希望自己以后干什么?”“我感受过身体的痛苦, 更能体会别人的病痛, 我很想当医生, 救死扶伤, 缓解别人的痛苦。”李菊洪的回答很坚定。 残联干部夸她有志向, 随后便推荐她就读渝州大学(原重庆江津特殊教育职业学校)中西医结合专业。

在大学里, 李菊洪克服了重重困难,学会了洗衣服, 学会了自己去打饭, 自己能做的事情她一定自己做。 在学习上,她更是加倍努力, 因为她心里很清楚, 自己的未来已经寄托在行医这条路上了,拥有眼前的学习机会不容易, 绝不能浪费时光。

2001 年, 结束 4 年中西医结合专业学习后, 父母本来希望李菊洪在镇上开个诊所, 她却不顾父母的反对, 毅然回到瓦店村开诊所, 当了一名村医。 用她的话说, 自己是从瓦店村走出去的, 就必须回到瓦店村, 因为这里缺少医生。

板凳当腿  救人不畏风雨阻


当一名村医, 听上去简单, 但对李菊洪来讲, 并不容易。 她不仅年纪轻轻, 还是个残疾人, 很多村民都抱着一种质疑的态度,“她自己都是个残疾人, 把自己照顾好就已经很不错了, 还看啥子病哦!”

村里 77 岁的李光照老人就很不看好李菊洪, 对此, 李菊洪没有灰心气馁,而是用行动证明了自己。 由于李光照老人行动不便, 李菊洪就特别上心, 每次路过老人家的门口时, 都会主动进门给老人测测血压, 遇到老人感冒发烧, 总是第一时间上门诊治。渐渐地, 老人放下了成见, 不仅逢人就夸李菊洪是个好医生,还亲切地称她为“侄女”。

李菊洪不仅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了村民的信任, 还赢得了爱情。 李菊洪当上乡村医生的第二年, 在热心邻居介绍下,她认识了三汇镇25 岁的刘兴堰, 两人坠入爱河, 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从那时起,除了两只小板凳, 丈夫刘兴堰也成了李菊洪爬坡上坎、出门诊治的“双腿”。

由于瓦店村地处山区, 出门爬坡上坎是常事, 虽然行动上有困难, 李菊洪却从未拒绝过病人。 只要村民电话通知出诊, 离家较近的, 她就自己用双手抓着小板凳, 一步一步挪着去; 离家较远或需要爬山的, 就由丈夫背着她去, 有时候他们出去看病, 要翻两三个山垭口, 出诊要花一两个小时。 十几年来, 不管是黄昏黎明, 还是三更半夜, 不管是顶着烈日翻山, 还是冒着风雨越岭, 只要有不能自己来就诊的患者, 李菊洪都会上门诊治。粗略统计, 李菊洪已先后服务村民六千多人次, 累计行程8 万多公里, 用坏了 24只小板凳。

2007 年腊月的一天, 凌晨1 点多, 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把李菊洪从睡梦中惊醒, 开门一看, 是赵大娘,“我孙子生病了, 发高烧, 全身烫得不行……”没等赵大娘把话说完, 李菊洪已收拾好了药箱,刘兴堰把她背上便急匆匆地出了门。 赵大娘家住半山腰, 深夜寒风呼啸, 小径杂草丛生, 刘兴堰背着李菊洪深一脚浅一脚地赶路。 不知是路太滑还是杂草绊了脚, 刘兴堰一个踉跄, 两人重重地摔倒在路上。 刘兴堰爬起来, 在李菊洪的催促下, 背上她又继续赶路。 到了赵大娘家,李菊洪便赶紧给孩子治疗, 等回到家天已经亮了, 这时她才发现, 自己腰部和臀部摔出两大块淤青。

“李医生虽然行动不便, 但总是随叫随到, 就是我们山里的‘ 120’, 有她在, 我们心里格外踏实。”村民们由衷的话语,证明了大家需要她、信任她, 同时也表达了对她的感激。

医者仁心  关爱病人做实事


医者仁心, 这是李菊洪从学医那天起就牢记的信念。 正是怀着一颗“ 仁心”, 回到瓦店村行医之始, 她就给自己和家人定下了三条规矩: 无论谁来看病,都要笑脸相迎、耐心周到; 到了吃饭时间, 必须要留看病的老人和孩子吃饭; 困难户来看病, 只按成本收取费用, 特别困难就免收。

眨眼十六个年头过去了, 这三条规矩也执行了十六年。 这些年来, 来看病的患者, 有数千人次; 在家里吃过饭的人, 多得记不清了; 也未统计过到底免收或少收费用的贫困患者有多少……

瓦店村 3 社的李永芬和老伴都已年过古稀, 是村里的留守老人。 由于年迈体弱, 李菊洪隔三差五就提醒丈夫背着她去李永芬家, 给老两口检查身体, 生怕耽误了疾病治疗。 由于家境贫困, 老两口经常拖欠医药费, 李菊洪从来不催问,总是能少就少, 能免则免。

为了给村民减轻看病的负担, 李菊洪还在卫生室专门设置了中药柜, 并开展了一系列中医诊疗项目。 只要能通过中医手段施治的, 她尽量用中医技术; 能够用中药的, 她尽量开中药。 用她的话说, 中医药相对便宜一些, 能降低病人看病的费用。 如今, 除了看病, 李菊洪还承担着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预防接种、6 岁以下儿童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等多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每隔10来天, 她就要随访一次, 一边随访,一边向村民传授、讲解健康常识。

“虽然当村医很忙很累, 但我感觉很充实。 虽然我没有腿, 但我能为村民治好病, 为大家的健康出一份力, 这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价值。”正是抱定这种朴素的价值观, 李菊洪先后获得“重庆好人”“中国好人”“中国医师奖”“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典型”“全国医药卫生界‘ 生命英雄’”等荣誉, 也是这种朴素的价值观让李菊洪靠着两只板凳在行医路上“走”得很稳健, 相信也会“走”得很远。

讲述中医院那些精彩故事,请找我们~

投稿邮箱:

zyyyzk_cntcm@163.com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