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风向标】四大关键词主导DTP药房未来


  自本世纪起,各地连锁药房风起云涌,期盼着能从医院分得一大块处方业务。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药店总数(包括连锁门店和单体药店)为448,057家,单体药店占比首次跌破60%,连锁门店数占比提升至45.73%。从目前的药品消费渠道结构看,各类医院药房依然把持着大部分处方业务,无论何种形式的零售药房终究没有突破这一瓶颈。就处方药市场而言,IMS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处方药市场规模约9900亿元,约占药品总规模70%。从具体的渠道而言,由于处方药销售必须依赖医生开具的处方及医嘱,与总体药品市场相比,处方药在院内销售占比更高。IMS给出的2015年处方药市场三大渠道(医院、零售药店、第三终端)占比分别为77%、10%及13%。IMS数据显示,2016年也基本没有改变此比例格局。

    

药品零售风向标

  


  我国医改政策从2014年探索“患者凭处方到医疗机构或零售药店自主购药新模式”,到2015年的“禁止医院限制处方外流”对医院的推动,到2017年医改任务中“探索医疗机构处方信息、医保结算信息与药品零售消费信息互联互通的实时共享”,均在着力清扫院外处方流转的系统性障碍。国家政策的风向标指引了新的药店整合模式。近年来,一些连锁药房在金融资本的输血或圈地思潮影响下犹如雨后春笋般地变更成了DTP药房:国药一致从2014年起在中国最早布局了DTP药房;仁和药业最早探索了DTP连锁药房业务模式;国药集团旗下的各子公司高举国药大旗迅速在69个城市布局了连锁DTP药房;康德乐以统一软件管理系统管理布局DTP药房,并要在中国铺100个城市的DTP药房;华润以服务肿瘤患者为特色布局DTP药店……其它大大小小的DTP药房更是不计其数。目前,无论是国家的政策还是医改的进程,都在推动DTP药房这一新兴事物成长。无论以连锁药房的形式还是以DTP的形式,中国目前有超过1.5万亿的医药零售市场规模,只要提升5%处方外流,药店就有约750亿元的市场空间被释放。

  

  从本世纪初“风起云涌”的连锁店模式到今天“雨后春笋”般成长的DTP药房,依然面临极为严峻的思考,即DTP药房到底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DTP药房模式是国际制药巨头阿斯利康和辉瑞公司首创的药品消费模式,由生产方授权药店销售,患者凭借医生的处方在药店获得所需药品,药店也需要进行患者用药的安全跟踪或服药注意点等宣传告知。与此同时,DTP药房要求生产商需要进行医院处方统计等工作。当然,在国外,这些工作都必须由有资质的药剂师来完成。

    

围绕“四字”做文章

  


  以笔者了解,目前我们的DTP药房依然仅仅是原连锁药房的简单升级,尚未能达到国外一般药房的基本要求,主要表现在专业化服务不足,最直观的体现就是药师数量的缺口。

  

  据CFDA执业药师资格认证中心公布的最新数据,截至2017年5月31日,全国执业药师注册人数为370,694人,在社会药房和医疗机构中注册的执业药师人数分别为325,638人和6083人。目前,平均每万人口执业药师人数为2.7人。以全国44万家药店计算,每家药店平均拥有执业药师数量依然不足,这就意味着患者无法在药店享受到专业的药事服务。可见,未来的DTP药房必须围绕“扩、整、专、特”四字做文章。

  

  “扩”就是争取扩大业务。

  

  DTP药房需要国家真正到位的政策扶持保障,如获得医保授权,形成医疗机构处方信息、医保结算信息与药品零售消费信息互联互通的实时共享。其次是大病医保,目前一些省市试行实施以大病医保作为医保补充的特殊医保,这类医保具有地方性强的特点。DTP药房应充分利用本来的商业配送集约化、连锁化的优势,积极与当地政府沟通,接洽承接此业务。大病医保供药不完全在医院,患者的费用结算更不在医院。DTP药房就应本着服务及方便患者的宗旨,在DTP药店内帮助患者完成多点繁琐的来回折腾过程,而大病患者本身由于疾病又特别需要此类一站式服务。

  

  “整”就是DTP药房与上下游进行资源整合。

  

  如和医院形成部分医疗技术资源的共享,由医院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并进行一定合理的利益再分配,如国药旗下的南通肿瘤医院DTP药房进驻医院并提供一定的日间病房功能;华润与拜尔合作形成肿瘤患者服务特色的DTP药房。DTP药房完成药方统计及患者细分等统计工作,并代替部分原医药代表工作,更是上游医药生产企业所企盼的。

  

  “专”就是DTP专业化患者服务。

  

  DTP药房不同于普通药房,必须提供专业化患者服务,尤其是常见多发的慢性病管理,至少是医院医疗服务的补充。中国有上亿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上亿的糖尿病患者,接近一亿的乙肝病毒携带者,还有日趋增加的老年认知障碍患者,这些疾病患者需长期服药,如今这些慢病的治疗更需要个性化的治疗指导和个性化的健康生活方式普及指导,光靠医院医生的治疗指导是远远不够的。

  

  在精准化、个性化治疗的今天,对那些新发病患者个性化的用药剂量、个性化的药物剂量调节以及个性化的用药时间指导,对于疾病治疗来说极其关键。以上药物的生产企业也有患者教育的需求,DTP药房完全可以承担起配合组织这样活动的任务。

  

  “特”就是DTP药房对特殊患者用药进行特殊物流服务。

  

     我国抗肿瘤药物市场规模在400亿元左右,年均增速在20%左右,抗肿瘤和免疫用药已于2012年以18.2%的市场份额超过抗生素16.46%的份额,成为国内最大的处方药类别。由于多是专利药,这类药品价格一路飙升。尽管这类“新、特药品”价格和利润非常可观,但很多医院并不愿意备货。一是该类药品多为自费药,并非医院必备,何况这些药品药占比非常高;二是上述药品对仓储冷链要求很高;三是部分药品是创新药或孤儿药,医院如果备货滞销的可能性很高。因此对患者来说,自费药的高价格让很大一部分人难以承受,只能放弃。而医院的不备货让药品缺少安全放心的购药渠道。

  

  DTP药房对于患者而言,原本就医购药的一站式流程被分解至两端,很容易造成体验上的割裂。患者在院外渠道拿药时可能更多会考虑药品的正规安全,以及一旦发生质量或副反应事故由谁担责的问题。院外渠道购药比较院内药房而言,还存在专业服务度不足的问题。这些都是患者选择院外渠道购药的阻力,也是DTP药房将面临的挑战。DTP药房服务跟上来了,药物使用有了安全指导,药品质量得到良好的保证,即有了良好放心的体验,慢慢就会养成像发达国家那样在医院看病,在药店配药的用药习惯。

  

  按照行业对医药分开过程中能够流出到院外的处方量的保守预估,大致未来5年内处方流出量约占总体处方量的1/5左右,结合整体药品零售市场的规模增长,预计到2018年,处方外流将为零售药店带来超过2500亿元的增量;到2020年,处方院外购药将达到总体开方量的1/3,市场规模接近8000亿元。机会和挑战永远并存,但机会永远垂青有准备者。


■编辑 慕欣

上周阅读TOP 5

回复“TOP”轻松获取上周最热门文章!


更多深度报道见《医药经济报》~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