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
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
凌晨荷锄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
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这首诗叙述了一个农民采取地黄,向富家换取马料以饱饥肠的故事,反应了在灾荒年头难民连牛马食都吃不上的悲惨遭遇,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旧社会的残酷性。
“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此句中地黄是一种草药,有凉血滋补作用。本期我为大家介绍的就是熟地黄。
简介
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不知大家知不知道药之四维,人参、熟地、附子、大黄是也。病而至于可畏,势非庸庸所济者非此四物不可。设若逡巡,必误乃事。人参、熟地者,治世之良相也;附子、大黄者,乱世之良将也。
兵不可久用,故良将用于暂。乱不可忘治,故良相不可缺。《内经》曰:门户不要,是仓廪不藏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今之人履芒硝、大黄若坦途,视参、附、熟地为蛇蝎,愚也。
区别
地黄名芑,又名地髓。以沉下者为珍,故字从下入地。天玄而地黄,天上而地下,地黄之义与情性为用之方足见矣。其汁深黄染手不落;其味甘美,着舌不散。吮拔地髓,性颇贪野狼,故种植之地,土便憔苦,十年后方得转甜,功德力量可望而知矣。
地黄二月生苗,初生塌地,高者不及尺许,叶如山白菜而毛涩,又似小芥叶而颇浓,中心皱纹如撮,茎上有细毛,梢头开花,如小筒子而色红紫。亦有黄色白色者,结实作房如连翘,中子甚细而色沙褐。
根如人指,长短粗细不尝,甚有一枝重数两者。汁液最多,虽暴焙极燥顷则转润。二月八月采者,未穷物性,八月残叶犹在茎中,精气未尽归根。
二月新苗已生,根中精气已滋于叶。不如正月九月采者气全也。复种地黄则味苦形瘦,不堪入药也。古人云入水浮者天黄,沉者地黄,半浮沉者人黄。
地黄法为去皮,入柳木甑内,置瓷锅上蒸之;蒸透取出,摊令气歇,拌酒再蒸又出令干,勿犯铜铁器恐令人肾消发白,男损营女损卫也。
地黄作为传统中药之一,最早出典于《神农本草经》,为上品,是药食同源之佳品,熟地黄营养丰富美味可口。依照不同的炮制方法可分生地黄汁、鲜生地、大生地、干地黄、熟地黄的区别,现今医界删繁就简,只存下生地黄、熟地黄两种了。
鲜地黄和干地黄为清热凉血药,生掘鲜者捣汁饮之,生则寒,干则凉,热则温。生地加酒蒸晒炮制后为熟地黄,用酒制则不伤胃。
《本经逢原》载:“熟地黄,假火力蒸晒,转苦为甘,为阴中之阳,故能补肾中元气。”药性寒转温味苦转甜,功能由清热变为补血滋阴、益精填髓。
《本经》有“填骨髓,长肌肉,久服轻身不老”之记载。
《本草经疏》誉其“补肾家之要药,益阴之上品”。故“凡脏腑之不足,无不可得其滋养”。常用于肝肾精血亏虚所致的腰膝酸软,眩晕耳呜,须发早白以及盗汗、遗精、消渴等症。
熟地黄亦为补血要药,多用于血虚的多种病症,如面色萎黄,心悸失眠,月经失调等症。
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性味反失。中药材炮制就在浸、泡、锻、煨、炒、炙、蒸、煮之中,非其义一芥不取,合乎理九百何辞,熟地黄“九蒸九晒”炮制工艺极为特殊,此法要求地黄必精选上品怀地黄,经精制、浸泡后,用铜锅、铜笼蒸九遍再晒九遍,总共经过80道工序需一个月才能完成。
炮制
具体办法是,将生地黄洗净,按照一定的比例加入纯正的黄酒,搅拌均匀,封闭容器;
使生地黄将黄酒吸尽,然后进行加热、蒸制;
用容器收集蒸制而流出来的熟地汁,蒸至熟地黄发虚发黑为度,取出发黑发虚的熟地黄晒一天;
拌入容器收集的熟地汁和黄酒,再蒸一天,取出;
再晒一天,如此反复,蒸晒九次,直至“黑如漆、亮如油、甜如蜜、香如饴”才可使用。
性状鉴别
熟地黄为不规则的块状,内外均呈漆黑色,外表皱缩不平。质柔软,断面滋润,中心部往往可看到光亮的油块,粘性大,味甜。以肥大、软润、内外通体乌黑有光泽者为佳。
性味归经
性甘,微温,入肝肾二经,滋阴补血。
性能特点
万物法于阴阳,药亦分阴阳,熟地正阴分之药也。大补肾水之药,肾阴不能骤生。补阴不可求速效,且阴药须大剂重剂投之,而熟地正合也。宋前地黄有五大功能:逐血痺、治嗽、健胃、填精、养阴清热,今则只萎缩为后二者。
功效
现代药理研究,熟地黄含有丰富的谷甾醇、甘露醇、梓醇、地黄素、糖类、苷类及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能降血压、降血脂、抑制血栓形成、改善心肌缺血等;还有明显的补血作用。
此外,熟地黄还有强心、利尿、保肝、抗炎、抗真菌、降血糖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