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正确应对宝宝的啃咬行为

众所周知,啃咬行为既不卫生也不安全,过度吃手还会影响宝宝手指的健康与发育,长久依赖啃咬行为,还阻碍宝宝参与多样性的活动,因此,家长要采取适宜的养育方式帮助宝宝顺利度过口唇期。

1. 理解宝宝,不训斥、不吓唬宝宝

很多家长看见宝宝吃手或者啃咬,就打宝宝的手,或者吓唬宝宝:“咬手,手会烂掉。”或者“再吃手,妈妈就不要你了。”等等。训斥与吓唬不是教育的好方法,也许能暂时阻止孩子,但是给宝宝示范了不良行为方式,宝宝会模仿家长简单粗暴的语气与态度。有的宝宝比较胆小,家长越吓唬,他越胆小,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更容易产生啃咬吃手行为。因此,家长不要“利用”宝宝的胆小来教育宝宝,要对孩子多进行正面的教育方式。

2. 转移注意力,丰富宝宝的活动与生活环境

如果发现宝宝不由自主地出现吃手行为,家长可以态度平静地、不露声色地拿出宝宝的手,然后给宝宝提供一些有趣的手头玩具,让宝宝多多把玩物品或者玩具。调查发现,小宝宝的吃手行为与活动单调、环境单一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家长要尽量丰富宝宝的生活环境,避免宝宝长时间处于单调、无聊的状态,年轻的父母在节假日要多陪陪宝宝,增强宝宝的活动量与活动范围。对于有的家长来说,还要更新观念。有的家长并不关注孩子吃手啃咬现象,认为长大以后,孩子都会自然消失这种现象,其实未必。如果宝宝后来的生活环境丰富多彩了,宝宝可能不再吃手啃咬,否则,宝宝的吃手行为可能会延续很长时间。

3. 提供安全健康的咀嚼机会

如上所述,1~2 岁宝宝的啃咬行为与这一时期的生长发育特点息息相关。长牙时期的宝宝因为牙龈黏膜受到刺激而发生牙疼或者牙痒现象,这时可以给宝宝提供磨牙棒、磨牙饼干或者将一些纤维较丰富的新鲜蔬菜及水果如白菜、菠菜、苹果、雪梨,切成丝或颗粒状,为宝宝提供咀嚼机会。

4. 不给宝宝提供负面的模仿机会

妈妈都很喜欢宝宝细嫩的皮肤,与宝宝玩得高兴的时候,有的妈妈禁不住想亲近宝宝,并采取轻轻地咬宝宝胖乎乎的胳膊、脚丫或小屁屁的方式,宝宝以为高兴了就可以这样做,所以他一兴奋起来就不由自主地咬人,如果是这种原因,妈妈就要注意自己先不要“咬人”了。

5. 引导宝宝学习正确的交往方式

1~2 岁的宝宝还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而他与人交往的愿望又越来越强烈,于是经常出现以动作代替语言沟通的现象,例如咬人、用手打人、用脚踢人等等。这时,家长要阻止宝宝的这种行为,同时用语言告诉他:“你是想与这个小朋友玩吗,但是不能咬人。”但是家长不要指望对孩子讲一次,他就能记住,他很快就会忘记,还有的宝宝根本就不听家长讲道理,所以宝宝以后还会出现咬人、打人等方式,那么家长再次耐心地用语言引导宝宝,并抱着宝宝离开现场。如果宝宝还要回去与小朋友玩,家长可以带孩子返回现场,一旦宝宝出现啃咬现象,再次用语言引导宝宝、抱宝宝离开现场。这种重复出现的引导行为,会促进宝宝提高认知,逐步学习正确的交往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家长用“反咬”一口的方式教训宝宝,让宝宝感受:既然被咬不舒服,那么以后就不要咬人了。殊不知,1~2 岁的宝宝不但理解不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抽象含义,而且还会被这种粗暴的行为吓着,并且误以为家长不喜欢自己了。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