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种族因素下药物临床试验设计的整体考量——中国药科大学杨劲教授


编者

中国加入ICH,将在一定程度上助推药物临床试验进行种族差异的探索研究,也势必会带动越来越多的临床试验和新药开发企业关注种族差异。在2017中国新药临床开发高峰论坛上,中国药科大学教授、国家药审专家杨劲教授就种族因素下药物临床试验设计的整体考量作了报告,对中国临床医学现状提出了思考。



2017年6月1日,中国获得批准正式加入ICH,毫无疑问,加入ICH有利于中国的创新药走向世界。ICH于1990年由美国、欧共体和日本三方药品监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共同发起成立,其基本宗旨是在药品注册技术领域协调和建立关于药品安全、有效和质量的国际技术标准和规范,作为监管机构批准药品上市的基础,从而减少药品研发和上市成本,推动安全有效的创新药品早日为患者健康服务。而中国加入ICH,进行种族差异探索研究的可能性也必然会得到提高。



2017年7月7日,中国药科大学教授、国家药审专家杨劲教授在中国新药临床开发高峰论坛上主讲了以研究者的角度谈种族因素下药物临床试验设计的整体考量。近年来临床试验法规、政策的改革变动特别大,中国国内的企业在新的政策的调整下应共同面对机遇与挑战,不惧怕不畏缩。杨劲教授表明法规是用来监管的,监管的目的是为了安全、有效,而科学性永远是药物安全有效最核心的点。


会上,杨劲教授和在座参会人员探讨多样性在临床试验上的意义,以及药物临床剂量的调整与差别。他用一个个生动的案例、系统的数据清晰地指出了种族不同对于临床试验给药剂量上的不同。一是个体上的差异,他形象地把人比喻成烧杯,美国人相当于是一个大烧杯,而中国人则是一个小烧杯,烧杯不一样,同样的浓度,剂量肯定是要调整的。二是环境的因素,他用2004年做的一个系统性的研究表明,发现都是日本人,一个是在美国的日本人,一个是生活在日本的日本人,个体疾病的诊断在数据上的差异十分巨大。三是临床实践的差异,他提到了中国的艾滋病人群和美国的艾滋病人群群体的差异性。


在谈到目前中国临床医学上的现状,杨劲教授提出了思考,这些差异有没有临床意义呢?是人种内的差异大,还是人种间的差异大?随后他用一个个案例中的抽样结果展现出不同人群的代谢酶、转运体、药效的靶点都有很明显的多态性和差异性。那么,临床逻辑的核心要点在哪里?他指出,种族差异是药品的临床响应,包括有效性和安全性,具有种族敏感性,其代谢动力学、药效学、安全性在不同人种间往往表现不同的特征,分为内因和外因。同时,杨教授强调临床意义取决于药物的治疗窗和给药方式。种族差异现在是临床用药、药品管理、新药临床试验和新药开发中需要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


在面临目前中国市场、东亚市场种族差异探索被忽视的情况下,杨教授认为探索种族差异是尤为重要也是十分有必要的。他提到,人种的敏感性不同,给药剂量也可能是不同的。在早年中国做5单硝酸异山梨酯仿制药的时候维持国外的给药剂量,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高达90%多。他也用一个个药品的案例,如普拉格雷、氯吡格雷等的使用,根据日本和美国说明书给药剂量的比对,表明了不同人种间给药剂量的差异性,更加印证了探索种族差异的必要性,在做临床试验研究中都要预判种族差异,如种族间基因、体重等。但反过来,他用奥美拉唑、伏立康唑的案例也指出了种族差异和给药剂量的改变并不是必然的,还需考虑差异的大小和临床意义,但同时要特别注意有些适应症是具有高度种族差异的,这就一定要注重给药剂量的差异性。


杨教授认为,病人的需求是监管的需求,也是研发人员的需求。我国目前是仿制药大国,但还不是创新药大国,因此临床实践亟需申办方强化种族差异研究,同时呼吁内资企业要高度重视种族差异。


路漫漫其修远兮,中国加入ICH以后,如何加强临床试验中种族差异的探索研究,如何提高给药剂量的探索效率,这将会极大关系到中国乃至东亚市场的扩展,但同时也是对中国所有研究者和外资、本土药企的考验。积极探索种族差异,推动创新药临床试验研究,中国外资药业和本土药企将朝着“In China For China”到“In China For Global”的战略目标前行。



嘉兴办  孙怡婷|供稿

泰格  记者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