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任正非在华为新员工入职培训座谈会上发表内部讲话。期间,他提到“新员工要有开放的心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前进,哪怕只前进一毫米,也是功勋” 、“书籍是最好的老师,所有的智慧都可以从书里面找到,有的是直接答案,更多的是读的人去悟”。
大家要我讲一讲,我不知对新员工讲什么好。我一讲道理,大家就会说我说教,那我除了会说教,我还会什么呢?想来想去,讲个故事吧!就讲讲中国文字改革的故事。
有些故事是我多年前听说的,如有不对的地方请大家谅解,说得对的就给你们年青人做个引子,你们自己再去认识。不对的地方就算八卦了,因为我没有时间去核实。
01
“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
今年年初,复旦大学教授周有光[1]先生去世,他过112岁生日的第二天,就发病,第三天就去世了。我看了一些关于他的书籍,深有感触,就从周有光的汉字改革说起。
周有光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他早年专攻经济,近50岁时才转修为语言学家。抗战时他没钱,带领全家逃难途中写新闻稿来赚取稿费,稿子写多了,对语言产生了兴趣。抗战胜利后,周有光被新华银行派往欧洲工作,他发现欧洲人对字母学很重视,于是买了许多字母学的书籍,利用业余时间自学。
新中国成立后,周有光受邀担任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委员,参与汉语拼音改革方案,为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有些人不服气,认为做出贡献的不止他一人,几千年来,数千文人都在立志改革中国文字和语音的统一,并给汉字注音。
现代人发明注音字,还用国际音标注音等,但到现在为止,汉语拼音是最简明、最方便的。大家不要嫉妒,不要把“之父”看成唯一,还可以有“汉语拼音之爷爷、叔叔、姐姐……”,很多人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周有光完成了如足球的“临门一脚”。
02
“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同样,也有人对袁隆平的“世界杂交水稻之父”有意见,认为最早提出杂交水稻的是美国人Henry Beachell,而且中国研究杂交水稻不只是一支科研小组,有人还在他的前面。
高产杂交水稻的关键是发现了雄性不育株,这也是他的学生发现的,为什么要称他是“杂交水稻之父”呢?因为袁隆平在研究中,攻克了“制种关”,摸索总结制种技术成功,给中国产生了大量粮食。从产粮食这个角度来看,他应该是“杂交水稻之父”。
人类社会就是这样在混沌中摸索出来的,历史上还有很多科学家,即使没有做出太多成绩,也是伟大的。不要追求什么原创发明、自主创新,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作出成绩才是伟大的。今天你们很聪明,因为前人的智慧结晶传授给了你们。
03
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
屠呦呦[2]从植物中提取了青蒿素,是抗疟新药青蒿素的第一发明人,获得了诺贝尔奖[3]。这也不是她的原创发明,屠呦呦说是从古书上看来的。
她领导科研组系统整理历代医籍、本草,收集二千多种方药,归纳编篡成《抗疟方药集》,又从中选出200多方药,以现代科学组织筛选,用乙醇从青蒿中提取青蒿素,不断改进提取方法,终于在1971年发现了青蒿素。
因此“原创发明”、“自主创新”这些名词在哲学上有局限性,希望新员工有开放的心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前进,哪怕只前进一毫米,也是功勋。如果总说从头做起,那是耗费公司投资,应该降级。
大家不要嘲笑前人,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五千年后的人们可能也会笑我们华为的这群“傻瓜”,但是五千年后的事物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我们一步步的努力垫高了他们的发展。
04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周有光年轻时曾在美国纽约工作,他同学在普林斯顿教书,介绍他去陪爱因斯坦聊天,因为爱因斯坦太孤独了,爱因斯坦讲物理引力波之类的“天书”,周有光讲国际经济形势之类的“地书”,他们只有一句话是共同的——“人生的伟大在业余”[5]。
新员工进入公司,应该积极加强沟通,做好充分准备,把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充分发挥。
希望年青人将精力聚焦在多产粮食和增强土壤肥力上,不局限在各自专业,跨部门、跨专业地沟通。
华为以前的传统就是“喜群居、吃杂食”,一群人互相交流,互相提高,少一点埋怨。如果我们把埋怨的能量用来“刨地”,相信收获成果时就不会有埋怨,工资涨了,机会也来了。
心声社区是开放的,所有批评我们的帖子都不会删减,而且保护发帖人的隐私。如果你们骂完以后,心里舒服了,不得忧郁症,我们也算是做了贡献。但是,简单的点赞没有必要;没理由的攻击,不可取;特别是人身攻击,更不可取。我们也能够区分心声社区上的建设性意见,从中吸取合理的营养。
我看到心声社区上有帖子说,反感学习哲学。作为基层员工,学不学习哲学都不重要,只要踏踏实实努力工作,多产粮食,多拿奖金,也就安居乐业了。
但是中高层以上的干部要学习一点哲学,因为哲学是人生的罗盘。你们看,戈壁滩上不可能种出郁金香,说明戈壁滩上没有东北黑土地的哲学。
清华王国维也曾针对洋务运动说过,开矿山、办工厂都不重要,中国必须普及哲学。只有全民族提高了素质,提高了对事物的逻辑之间的构想,头脑开放以后,才能构建创新。往高走一步,要改变僵化教条,那就是哲学。
我们不要求新员工学习哲学,将来要升职后就多学一些,用到战略战术里,对解剖世界、解剖组织有一把科学的“解剖刀”。公司正在结构性调整中,很多文件都对全员开放,主张你们多读公司文件,对公司的理解就会更深刻一些。
书籍是最好的老师,所有的智慧都可以从书里面找到,有的是直接答案,更多的是读的人去悟。
一般员工把一件事情做好就行,但领导干部的工作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和人打交道,需要对人,对事有深刻的理解才行,而哲学就是研究人的学问。
历史的幸运,我们既保留了中华的传统文字,又成功的全国推广了普通话,这是多么伟大的贡献呵!为伟大祖国的崛起,为实现现代化,作出了多么伟大的奠基呀!我们向数百年来为文字改革进行奋斗的改革者致敬!我们也要为历史添加一砖一瓦。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1] 周有光(1906-2017),生于江苏常州,建国初任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和上海财经学院教授,并在银行兼职。1955年调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即今天的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简称“国家语委”)。1971年于北京退休。夫人张允和是著名的“合肥四姐妹”老二,“连襟”沈从文是大文豪。
[2] “呦呦”出自《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中国文化真的很神秘,两千多年前,“呦呦”就和“蒿”联系在一起了。
[3] 关于屠呦呦获奖,有一个传闻,也可能是笑话,但很有意味。据说诺贝尔奖委员会有意要给这个奖给“青蒿素”发现者,但参与者多人申称拥有最终发明权,委员会就分别给这些人去了一封信,要求写出2个对“青蒿素”发现做出最重要贡献的人,这些人写的都是自己和屠呦呦,于是诺贝尔奖委员会最后把奖授给了屠呦呦。
[4] 吴玉章(1878-1966),四川荣县人。延安著名的“五老”之一。毛主席讲,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几十年如一日,讲的就是他。最早的一批同盟会会员。参加广州黄花岗起义。中华民国成立时任参议院议员和大总统府秘书,协助孙中山建政。参加二次革命,失败后到法国组建华法教育会,选送张申府、周恩来、邓小平、王若飞、陈毅、聂荣臻、赵世炎、蔡和森等到法国留法。参加八一南昌起义,任革命委员会秘书长。1949年出席开国大典。
[5] 周有光说:“据计算,一个人到60岁,除吃饭睡觉,实际工作时间不很多,而业余时间倒是更长。通过业余学习,你可以成为某方面的专门人才。”(见周有光《百岁忆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版,第54页)周有光65岁退休,其大部分著述都是在退休之后完成的,很好地实现了爱因斯坦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