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绞痛是冠心病的重要症状,心梗是冠心病的最严重后果。心绞痛是一种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而导致的短暂性发作性胸骨后疼痛,多发生于40岁以上,男性多于女性,脑力劳动者较多。如果心绞痛不及时治疗,发展成心梗是迟早的事。
心绞痛是有心肌缺血引起的,但是相当一部分患者心肌缺血发作时并不会产生明显的痛感。往往是“火辣辣的烧灼感”,“胸口压了块石头”或“胸口捆了绷带”的压迫感、紧缩感和胀闷感等。
劳动、运动、情绪激动、饱餐和寒冷是心绞痛的主要诱因,常见特征为阵发性的前胸压榨性疼痛感觉,可伴有其他症状,疼痛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与左上肢前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偶可伴有濒死感,往往迫使病人立即停止活动,重者还出汗。
疼痛历时1~5分钟,很少超过1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疼痛在1~2分钟内(很少超过5分钟)消失。
典型症状: 胸痛(80%) 胸闷憋气(75%) 心动过速(73%) 皮肤苍白(73%) 烦躁不安(73%) 胸背痛(73%)
心绞痛的危害
如果把心绞痛者的血管取出来切开看,就会发现血管壁内堆积了一些像小米粥一样的黄色东西,医学上称为“斑块”,斑块堆积多了,就发生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1、突然死亡
突然发生严重的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会导致心跳过慢或过快,血压降低、呼吸困难,意识丧失,部分心绞痛患者可能突然死亡。严重的心绞痛的危害会导致难以纠正的血压降低或心脏破裂;即使度过危险期,也可能再次出现心绞痛或心功能不全。
2、心肌缺血
心绞痛的危害会使得血液中的某些胆固醇,主要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渗入冠状动脉的血管壁内并堆积到一定程度,血管的管径就会变小,影响心肌供血。
3、心梗
如果冠心病处在较为稳定的状态,心绞痛的发作就会比较有规律。一旦心绞痛患者的这种规律发生变化了,如发作的次数增加且程度加重;以前不出现心绞痛的活动量时发生了心绞痛,心绞痛的危害甚至是不活动的时候也发作;或者使用以前能够缓解的方法不能缓解了,说明冠心病进入了不稳定的状态,即不稳定型心绞痛。
一般来讲,心梗发生之前会有不稳定的心绞痛期,有心绞痛的症状,可能5到15分钟就过去了,可能过两天又出现了。心绞痛是心梗的信号。
心绞痛 | 急性心肌梗死 | |
诱因 | 劳力、激动、寒冷、饱餐 | 无 |
部位 | 胸骨上中段之后 | 胸骨上中段之后 |
性质 | 压迫感、紧缩感 | 相似,但程度更剧烈,有濒死感。 |
时限 | 1~5min | 数小时至数天 |
发作频率 | 频繁 | 不常发作 |
硝酸甘油疗效 | 显著缓解 | 无效 |
心电图 | 无变化,或暂时ST-T改变 | 宽而深的Q波,S-T段抬高弓背向上,T波倒置 |
血清心肌酶 | 正常 | 常升高 |
硝酸甘油能有效缓解心肌缺血和心绞痛,其能在1~3分钟内起效,3~5分钟达到最强的效果,30分钟后药效减退。
1、舌下含服
心绞痛急性发作时,应立即将硝酸甘油片含于舌下,而不是放在舌面。因为舌下毛细血管丰富,能很快吸收进入血液发挥药效,是缓解心绞痛的最佳给药途径。
2、坐位含药
含服硝酸甘油时,不能站着服用,因为病人直立时,由于重力作用,大量血液积存在下肢,易造成血容量相对不足,血压下降,致使患者头晕。正确的姿势应采取坐位含药,最好是靠坐在沙发上,含药后静坐15分钟。
3、用药剂量
从小剂量开始,一次成人量为0.5毫克(一片),如不见效,隔5分钟再含化1片,如仍无效,应考虑是心梗,及时就医。
如果心绞痛发作时来势凶猛,疼痛剧烈,可将药片咬碎,用舌尖舐,加快药物吸收,一般在2~5分钟内即起效。
阿司匹林也是冠心病的常用药,具有抗血小板凝集、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冠心病患者和高血脂、高血糖等高危人群每天饭后服用75~150毫克阿司匹林,是非常有益的。
突发心绞痛如果身边只有阿司匹林,服用的剂量应是300毫克,而不是随便服下“两片”。另外,为了加快吸收效果,嚼碎服用比“喝水吞下”更有用。
心绞痛患者的护理措施
1、消除诱发因素,预防心绞痛发作
大多数的心绞痛发作均有其固定的或相近似的诱因,患者应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总结出每次发病的特点,调整体力活动量,避免过度的情绪激动、焦虑、精神紧张,减轻不必要的心理负担。注意天气变化,突然受到寒冷刺激或饱餐也可诱发心绞痛。
2、改变饮食结构
限制脂肪摄入,控制肥胖,戒烟,避免酿酒和暴饮暴食,减少餐后因心血管活动不稳定引起的心绞痛发作,积极防治高血压和高脂血症,限制钠盐的摄入,减少冠心病的危险。
3、及时注意症状变化,警惕心肌梗死
患者应注意每次心绞痛发作的症状及诱发因素的变化,不稳定性心绞痛常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的前驱信号,对于心绞痛症状和诱因进行性恶化的患者,必须予以住院治疗,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