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这句话,后世注解的很乱的在恶字上面。很多人为了和前面的美相对应,就把恶理解为丑,这是乱解经。恶的最初的本意,是过。亦即过失之意的过。过是什么意思呢,过的繁体为過。過,从辵从咼。咼,口戾不正也。可见,此句里面的恶字,正确的含义,是指夸夸其谈的不正当的话。
知字,在这里也不是作为知道来解。知,从口从矢。本意,有口口相传之意。这里取其本意。
这句话的正确解读:天下人都在口口声声说,某些美好的东西如何如何美了,那一定是夸夸其谈的不正当的。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道德经全书中,第一次出现了善这个字。善字,在后面的章节中出现的频率很高。不过后人注解道德经,几乎差不多都把善做善良来解,这是对道德经被粗鄙化解读。而一旦把很关键的善字理解成庸常流俗的人伦之善,那么后面的正本经,都根本无法正确的理解。一步错,步步错。
事实上,道德经全书中,出现的善字,无一处是指人伦琐碎的那个善良之意。
正确理解善字,要从其本意讲起。善的本意,和美相近。两个字,都和羊有关。在六畜中,羊主给膳,所以,羊大为美。善,从羊从言。古代,羊是吉祥的象征,所以,善,也有吉的意思。
在前面的章节中谈到过,人行于大道之上,谓之德。在道德经中,善字,是用来评价一个人的德,是不是保持行于道上。须臾不离大道,则此德为善。反之则为不善。打个比方,道为公路,德为车技,怎么评价一个人的车技呢,那就是用善字来评价,擅长开车的,车技高明的,就是善,反之则为不善。
这句话的正确解读:天下人都在口口声声说的那些所谓很高明的行为,一定不是什么真正的高明。
流俗的人伦琐碎认为,善生善,恶生恶,等等。这在道德经看来,纯粹是妄人之说,因为道德经,压根就不承认存在这种流俗意义上的善恶。不存在的东西,又怎么可能像小猫种鱼那样,往地里种善恶还期望秋天收获更多的善恶呢。可是,有不少的人,解读道德经,是往这条看上去很愚蠢的歪路上走的。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有无相生:有和无,是互相转化的。既可以有生无,也可以无生有。理解有无相生这句话,最形象的是通过质能方程和大爆炸理论来理解它。质能方程,核爆炸,有生无,有质量的物质,把质量转化成无形的能量。宇宙大爆炸,无生有,没有质量的纯能量,转化成可见的有质量的物质。
难易相成:不存在绝对的难,也不存在绝对的易。难和易,都只是参照对比出来的。
长短相形:没有绝对的长,也没有绝对的短,长只有和比自己断的相比,才能成其长,短只有和比自己长的东西相比,才能成其短。
高下相倾:没有绝对的高,也没有绝对的下。有比高更高的,有比下更下的,只有在互相的参照中,才有高下之分。
音声相和:宮商角徵羽,聲也。絲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没有脱离音色的旋律,也没有脱离旋律音调的音色。音声一起,才能相和。
前后相随:没有绝对的前,也没有绝对的后。只有在万物之间互相参照的情况下,才存在前后关系。
这段,用了很多排比,都是在阐述一个道理:万物皆可相辅相成,观察结果取决于参照系,没有恒定普适的参照系,任意不同的参照系之间都是等价的。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道德经里面的一个关键词,无为,登场。都说道家思想主张清静无为,无为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真的是很多人理解的那样,干躺着混吃等死啥都不干,生活就会变美好吗?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对于无为一词的流俗化的解读。
道德经全书中,另一个关键词,圣人,也登场了。留心仔细阅读道德经全文,会发现,但凡出现清静和无为等词的时候,语境中,都是对圣人,王公而言的。道德经,按照老子的设定,他的目标读者,就是人主。所以,道德经,乃帝王之学。
普通人按照帝王之学治天下的学问,来管理自己的个人生活,会走向很被动和无解的困境。不是说清静无为,那我清静无为吧。敌国侵犯,我清静无为,然后国破家亡了。路上遇到老虎,我清静无为,然后被吃了。洪水来了,我清静无为,然后被淹死了。我不上班不工作,无为了吧,马上家里揭不开锅。咦,说好的清静天下正呢,为啥我清静无为了,天下不但没正,我自己还把自己的生活搞的一团糟呢。然后开始质疑道德经里面讲的道理。
清静天下正的前提是,你得先有一个天下。无为而治的前提是,你得先有一帮臣民,你啥都别掺合干涉,让他们去各司其职尽情劳作,尽情幸福就行了。
你有天下吗?没有。你有臣民吗?没有。所以你清静了,天下没正。你无为了,国家也没有更繁荣昌盛,反倒是你的生活被搞的一团糟,整个人萎靡不振,生活能力低下。
结合上一句,因为任意参照系都是等价的。所以圣人不人为地妄设参照系,夺天之化。既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绝对的参照系,那么,天下也就没有是非,也就没有智巧,百姓不谙是非智巧,故能淳朴自化。所以圣人无为而治。
不言而教。有言,则有意,有意,则有此一是彼一非,有是非,则智巧生,智巧生,则民不复朴,不朴则是常,失常则妄,妄则为奇,奇而天下失其正。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辞,本意为讼。辞的繁体为辭,这个字,左边偏旁为理的意思,右边的辛字,古体同辜,辜同辠,辠同罪。陈述理论一个人的罪行,为讼。
万物作焉而不辞,通俗的说,就是万物生生不息,天道不会横加干涉,说三道四的。让万物自然而然的繁衍生息吧,没有什么是对的错的,不要加以规整。也没有什么是天生有罪的,所以天道也不会对万物的生与息加以指讼。
天道生化万物,而不据为己有。繁荣万物,而不依赖万物。万物的演化结果,也从不认为是自己的功劳并占据它们。正因为天道从不生育万物并占据它们,所以,万物能和天道之间才会永远不会互相背离,一切才可以永恒的生生不息下去。
难道圣人治理国家,教化百姓,不也应该如此吗。
附:《道德经》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