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贴秋膘前,你有必要知道“过午不食”是咋回事儿

 

近年来,网上常流传某中医专家说“过午不食”有益健康长寿,反对此说者也多将矛头直指中医。其实,这种说法既不出自中医也非其主流观点。



 

“过午不食”并非源自中医理论


喻昌


据考证,医家中最早谈论“过午不食”的人,当推清初三大名医之一的喻昌,他在其医案专著《寓意草》中提到饮食调养的重要性。


他认为,不仅肥甘厚味容易生痰,饮食时间也与痰浊化生相关,从人体阳气变化规律看,中午之前阳气渐旺,可助脾运化,不易生痰;午后阳气渐衰,此时再进食,则“火不暖土”,饮食难化而变生为痰:“然饮食最宜致慎,不但肥甘生痰,浓味伤阴已也,人身自平旦至日中,行阳二十五度,饮食易消,故不成痰。自日中至合夜,行阴二十五度,饮食不消,故易成痰。释教以过午戒食,其大药王护身之一则欤。进之调摄,尤为紧关。”


喻昌之所以援引佛教“过午戒食”的观点谈病后调护,与他由儒入禅、由禅入医的阅历有关。喻昌原习儒,攻举子业,曾以副榜贡生身份入京就读并以诸生名义上书朝廷,陈述辅国政见。但人微言轻,他的上书自然没被采纳。在京3年,他郁郁不得志,心灰意冷后,削发为僧,遁入空门。诵习佛经同时,他还精研医学,并终于选择“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之路,蓄发下山,还俗行医,直至终老。


在喻昌之后,多位医家均有类似论述,如陈岐的《医学传灯》说:“释教过午不食。”


 

佛教“过午不食”的内涵


所谓“过午不食”,佛教的准确说法为“过中不食”和“不非时食”。这里的“午”,并非12时辰制中的午时(中午11点~13点),而是指“可丁可卯”的12点。


赵朴初书法


按佛教学家赵朴初先生的解释,为了珍惜居士供养和有利于清心寡欲,佛教徒一天只在正午前吃一餐:“按照佛制,比丘午后不吃食物。原因有两个:一是比丘的饭食是由居士供养,每天只托一次钵,日中时吃一顿,可以减少居士的负担;二是过午不食,有助于修定。”佛书《佛祖统纪》中称:“时食若午时,日影过一发一瞬,即是非时。若比丘非时食者,波逸提(注:波逸提意为堕,堕在烧煮地狱)。斋者以过中不食为体。”


尽管如此,但佛教徒允许过“中”后吃茶羹和“药食”。所谓的茶羹并非清茶一杯,而是包含有茶叶、葱、姜、枣、橘皮、(食)茱萸和薄荷等物,煮后同食。别的不提,单说里面的大枣,从现代食物血糖生成指数看,比葡萄糖还高。所以多吃俩枣也扛饿。


除了茶羹,还有“代茶饮”给僧人吃。唐代王焘《外台秘要》中就记载了一首“代茶新饮方”,内含黄芪、茯苓、葛根、薏苡仁、通草、干姜、桑根白皮、鼠粘根、生干地黄、枸杞根、忍冬、菝契、麦门冬和玉竹等14味,这14味都先捣碎,再在炭火上烤出香味、臼中捣成细末,吃之前加上少许盐、橘皮、荜茇等煮熟,“煎以代茶”。王焘特别说明此方尤其适宜僧人多吃:“禅居高士特宜多饮,畅腑脏,调适血脉,少服益多,心力无劳,饥饱饮之甚良。”这方子里,茯苓、葛根、薏苡仁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都不低,能够补充能量、抵御饥饿。


另外,据赵朴初先生说:“我国汉族禅宗僧人从古有自己耕种的习惯,由于劳动的缘故,晚上非吃东西不行。所以在多数寺庙中开了过午不食的戒,但是被视为‘药食’。”这里的“药食”是指普通饮食,即以食当药。可见,佛教的“过中不食”也有灵活变通处。

 


“过午不食”的要义是过午少食


多位医家认为,“过午不食”并非过午禁食而是少食。按照我国古代的餐制,“过午不食”的说法并不符合人们的生产生活习惯。秦汉以前,一日两餐相当普遍,人们将出工前吃的饭,称为“大食”或“饔食”,吃得相对饱一些;收工后吃的饭,称为“小食”或“飧食”,这通常是将早上的剩饭用水泡一下就对付了:“飧,水浇饭也,从夕食。”另外,古籍记载中还有平旦食、昼食、餔(bū)食和暮食之分,或蚤(早)食、餔食、夜食之说。餔食指申时即15点~17点间进食:“餔,申时食也”,餔食和暮食或夜食都过了午时。而三餐制大约是从两宋开始的,与现今的进餐时间相似。


农耕社会民众的作息习惯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太阳落山后再干活儿要点灯熬油,“性价比”不划算,因此百姓多是天擦黑后就钻被窝了。中医认为,如最后一餐和入睡挨得太近可致食积不化而郁结成病,如《医学传灯》载:“最忌食后就寝,耳无所闻,脾即不磨,肺气又不为之四布,惟有郁结成病而已。”《外台秘要》载:“人不得每夜食,食毕即须行步,令稍畅而坐卧。若食气未消,而伤风或醉卧,当成积聚百疾”。因此,过午少食能够预防食后就寝致消化不良。从现代营养学观点看,《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给出的三餐模式为:早餐营养足,午餐要吃好,晚餐要适量。晚餐适量的原则正与“过午少食”的观念相符合。


 

定时进餐 每餐少食


古人怎么养生?生活规律而已:“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上古天真论》)其中的“食饮有节”就包括进餐定时、定量和五味调和等。



中医在餐制和食量上与现代营养学不谋而合,都强调每顿少吃但多吃几顿。像相扑运动员那样一天只吃一顿,但食量超出脾胃的运化能力仍会伤身。所以食物总量要控制,正如《医学传灯》所说:“每日饭食只宜八分,不可尽量”;饿过头了再吃就很容易超量,“恐觉饥乃食,食必多。”正确的做法是定时进餐,每餐少食,“常如饱中饥,饥中饱。”


另外,与网传“过午不食”类似的还有“不吃申时食”。这个说法最早见于元代释继洪治疗流行性传染病瘴疟的方书《岭南卫生方》曰:“莫饮卯时酒,莫食申后饭。”这种生活经验,原为预防疫病而设,因为两广地区多见山岚瘴气,早上饭菜在自然环境的高温、高湿的环境里搁置超过半天,就可能腐败变质;同理,酒属发酵饮品,高温下也易酸败,“南土暑湿,嗜酒则多中暑毒”。与此类似的说法还有“少食申后粥”“少餐申后饭”“申后饭欲减”“申后饭宜少”等,其意都强调申时后少吃而非禁食。

.


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公众号,每天不定时分享信息给大家。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