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荐读】最悲哀的教育,是寒门养“贵子”

作者 | 槽值


都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越来越多的父母,相信阶级跨越必须先对下一代“富养”,就算勒紧裤腰带,也要倾其所有地供养孩子。


前段时间的一篇《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文章刷爆朋友圈。


在企业当高管的妈妈,月薪三万,女儿在广州某外语学院附属名校读五年级。按照这位高管妈妈的计算,暑假短短两个月,女儿去美国游学、请保姆照料、钢琴课、游泳班、英语奥数作文培训课的费用加起来,需要花费35000元以上。


短期游学班,学生在宿舍门口贴出告示“花三万来瞅人啊?”


许多家长对这篇文章表达了共鸣:现在的养育早已不再停留在吃饱穿暖的层面了,想要孩子出众,投入在教育上的时间、精力与财力,不是不想省,是不敢省。


然而,寒门的“富养”却未必完全如人所愿。


前两天,浙江义乌一母亲每月给孩子1200元生活费,却遭到孩子的埋怨和反对。


“孩子居然问我,1200块要饿死她吗?她同学的生活费是她的好几倍,自己是不是亲生的。”


记者询问后发现,这个家庭并不宽裕,而且1200块并不包括衣服鞋子等花费,手机、电脑、旅游大宗支出另外给钱,这1200只是平常的伙食费用。


有媒体总结了各地大学生平均消费水平,其中大部分省市的消费均在一千元上下。


从数据来看,1200元完全能应付一个普通大学生的开销,但孩子只觉得父母理所当然应该为自己提供最好的生活,和同学的高额生活费一比,仍然心生埋怨。


普通家庭,父母节衣缩食把孩子当“富二代”来养,换来的是却是孩子的自私自利,虚荣无度。


最可悲的教育,莫过于寒门养“贵子”。



有时候,父母拼尽全力给孩子的所有,在孩子看来只是将就。


调查显示,在校大学生每月平均开销为1212元(不含学费、家庭与学校间往返交通费)。其中,94%的学生生活费由父母或亲戚提供,其次为打工兼职。


家庭是大部分年轻人生活费的最主要来源。


但是现实生活中有太多年轻人,用父母半辈子的积蓄为自己构筑好了生活,却反过来以私人空间的名义把父母驱逐出去。


我一个初中同学,自幼没有父亲,母亲一人将其拉扯长大。


他妈妈总是给他买最好的礼物、穿最好的衣服,深怕他低人一等。他自己也争气,考上了南方一所重点大学,在那个城市找了工作,寻了良缘。


结婚时,母亲将自己所有的积蓄拿出来给他们买了房,本以为接下来就可以享福清静,谁知道家庭纷争不断。


儿媳妇坐月子时嫌弃她不会做饭,嫌弃她不会说普通话,嫌弃她嗓门太大。开始时儿子还帮衬自己两句,渐渐地,老太太看出了儿子的为难,不得不重返老家。



我们父母这一代人大都吃了很多苦,都穷怕了。


为了孩子今后能活得轻松,“富养孩子”的理论被无数家长奉为圭臬。


孩子是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小小倒影,每个家长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一个谈吐不凡,姿态优雅的王子公主,养尊处优,岁月静好。


但是,普通家庭再怎么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也无法凭空去假装身处在某个阶层。


装得再真,也是假的,骗不了别人,只会误了孩子成长。



真正的富养,富在见识和眼界。


在焦虑的现代社会,“富养”早已被人误读。


父母们简单地将“富养”理解为“砸钱”,穷尽一切也要给孩子最好的物质条件。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往往走向两个极端:


要么成为被金钱控制的奴隶,要么变成天真烂漫的“圣母”。


然而,真正的富养,富在培养见识和眼界。


之前去四川支教时,见到一个现象。


支教的那个班级里,大部分孩子的父母都出门在外,只有春节期间才能回来见孩子一面。


父母抛下孩子背井离乡,为了弥补对他们的亏欠,总觉得“城里孩子有的,我孩子也要有”,给孩子买最新的iPad、每个月给他们高于当地生活水平的生活费。


结果呢,这些孩子却花大量的时间用iPad看小说、玩游戏,qq空间里充斥着诉诸暴力的情绪,他们不知道如何把这些最新的科技产品用在适当的途径。


他们物质上困乏吗?比起周围的孩子,他们不算是“被穷养”,但有了基本物质,却没有与之匹配的教育,他们仍然缺乏眼界和知识。


真正优质的教育从来不是砸钱就能获得的


在央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中,16岁复旦附中的美少女武亦姝圈粉无数,满足了人们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


武亦姝,在舞台上表现出的自信与从容,令人折服。她至少有2000首诗词的储备量,用她的话讲就是,“先抢下来再说,反正我都会的。”


但她并不是一个诗词的复读机,而是出于热爱,更是从小到大的耳濡目染。


武亦姝对古诗文的爱好是受到了父母的影响,她父母喜欢阅读,家中藏书很多。



马云也是这样,从小到大,一直坚持阅读,不断刷新自己的见识,挑战新的领域。


所以,不是在家里摆了一柜子书,孩子就会读,也不是给孩子买学区房,孩子就能成状元。


而是在家里营造热爱读书的氛围,父母引导陪伴,共同探索,这样才会帮孩子养成终生热爱学习的好习惯。


西方精英教育坚持一个育人准则:终身学习和全面成长。这是保证财富代际传承的必要条件。


所以,“富养”并不是满足孩子的所有物质要求,而是富在养精神、见识和自我的修养。


正如龙应台对于孩子的期待:


“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富养不是为了满足自己对下一代富人阶级生活的想象。


是为了教会孩子在生活的苦难面前坚强、坚韧,在教育中慈爱、温柔,身体力行做孩子最好的导师和榜样。


是为了让孩子明白生活的艰辛,体贴父母的不易,引导孩子依靠勤奋和付出改变不如意的现状。


让他们明白唯有精神的成长、意志的坚强,以及勇气的磨练,才能成为成为更好的自己。

— THE END —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