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伏了,这意味着现在到了一年中堪称最为“凶狠”的34天。
出伏到秋分
8月21日——9月23日
共34天,最为凶险!
为什么会这样形容?
因为此时是昼夜温差最大、波动最频繁的一段时间,而这样的昼夜温差,最受影响的就是:
“血压波动,心血管疾病爆发!”
很多人认为夏天和冬天是心脑血管疾病爆发的高峰期,其实夏秋交替的时间才是心血管疾病的爆发期!
心血管医生介绍,其实人体本不怕炎热,更不惧严寒,怕就怕“一冷一热”这么一折腾,于是很多人就中风、心梗、甚至猝死。
因此心血管病人在这34天内,最好不要让自己的身体处于温差较大的环境下。
夏秋交替心脑血管病易爆发
很多人夏天的时候血压控制得很好,按时按量服用药物的同时都能保持稳定,但一到夏秋交替阶段血压就频频升高,这是因为血管对气温的变化非常敏感。
在高温下,它处于舒张的状态,一旦遇到温度骤降的情况,血管就会收缩,导致管腔狭窄,容易引起血管痉挛和血压波动,给心脏带来极大的负担。
夏秋交替的时节,气温忽上忽下,这种交替的冷热更会引发多种心脏疾病。
冷环境下,血管会收缩,而热环境下,人体水分流失较多,导致血管有效循环量减少,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中医看心脑血管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的根源在于血脉不通。
心脑血管病人中,年轻人以实证为主,多为瘀血阻络型,老年人主要是脾虚,肝肾不足,糖尿病病人一般表现为气虚、阴虚,最终都因为阻塞血脉运行,而引发心肌梗塞、脑梗塞等。
调养气血是治病的关键,治疗的原则是“祛邪不忘扶正”。
中医上把瘀血和痰都视为“邪”,在活血化痰的同时也要加入扶正的药物,因为邪气会耗伤正气,加扶正药有利于疾病恢复。
老年人一般都是脏腑虚衰,气虚阴虚,“虚”就是正气虚弱,更要服用扶正药物来补气。
黄芪是大家熟悉的一种药材,补气效果显著;
太子参益气不伤阴,可以起到气阴双补的效果;
补脾气可用二陈汤,包括陈皮、茯苓、白术等,健脾益气,脾是后天之本,补脾气能生血,还有推动血液循环的作用。
这34天内关注好血压
1、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要坚持测血压。
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指标,最好早晚各测一次血压。
2、其次关注心血管病发先兆。
一些心血管病发作之前是会有一些预兆的,如心梗发作前会有胸闷、暂时心绞痛的症状;而中风之前会突然晕眩、说话困难、短暂的眼前发黑等。
总结起来就是,一旦出现闷、慌、痛、喘或是大量出汗的现象,要引起警惕,及时就医。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心血管患者切忌擅自停药。冠心病患者单独外出时,身边也要带一些必备的急救药物。
稳定血压有五招
“出伏”后,气温逐渐干燥,同时“秋老虎”还在发威,心血管病人要注意稳定血压,可以从五方面入手。
一、吃得润一点。
冬瓜、萝卜、藕、洋葱、海带、蘑菇、木耳、芹菜、香蕉、苹果这10种食物有稳定血压,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可以搭配着吃。
二、揉得勤一点。
早晚温差大会造成压差不稳,如果这时勤按揉头颈部,可以防止血压突增。
三、喝得多一点。
这个时候稳定血压除了按揉穴位外,还可以多喝点茶。比如适当选用荷叶、金银花泡茶,能清热解毒稳定血压。
四、睡得早一点。
出伏以后很多人容易感到疲乏,如果不改变夏季晚睡的习惯,“秋乏”更容易出现。另外,出伏后如果睡眠不足更容易出现血压不稳,引发心血管疾病。晚上11点到凌晨两三点,是人体的最佳睡眠时间。一般最好10点半就应该上床睡觉,凌晨1点到3点一定要入睡。
五、穿得暖一点。
早晚最好要加一件长袖“薄衣”,一定护好脖子、后背、脚部这些血管最丰富的地方,这样温差对于身体的刺激要小得多,降低心血管疾病发作的风险。
最后还是苦口婆心地再说一遍:
心梗、脑出血、急性脑梗塞等是心脑血管疾病中最容易突发的,患者尽量在家中或随身携带急救药,以防万一。
除了有禁忌症的患者外,都可以常备抗血小板的阿司匹林,诊断过冠心病、心绞痛且频繁发作的患者一定要随时把硝酸甘油放在身边!切记!
想了解更多?
那就赶紧来关注我们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购进药品 上万邦荣药在线就“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