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进放射科前你需要知道的那些事

    

两枚戒指

威廉•康拉德•伦琴发现X光的时候,整个伦敦的贵族圈子都开始为这神奇的光沸腾。这光居然能透视伦琴夫人那戴戒指的手。


自X光开始的放射诊断,发展得如火似荼。我有位好朋友,前段时间为了种植一颗牙,在口腔科做了一次CT。结束后被医生告知,“两年之内最好不要生育”。姑娘正值花信年华,结婚生子都在计划中,听到这句话简直如五雷轰顶,戴戒指的手一直抖,没胆量揪着大夫领口咆哮,就跑来咨询我。


借着这两枚戒指的故事,我们今天就聊聊和放射诊断有关的那些事儿。口腔科的CT真的有这么可怕吗?除了CT,放射诊断还有哪些手段呢?现在放射诊断是否存在滥用的情况呢?我们究竟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放射诊断呢?


    

放射诊断都有哪些种类呢?


首先,除了CT,放射诊断都有哪些种类呢?

自伦琴1895年发现X线后不久,X线即被用于人体疾病的检查,并形成了放射诊断学。20世纪50年代,又相继出现了超声成像跟核素显像;70-80年代,又相继研发了X线计算机体层(CT)、核磁共振成像(MRI)。这极大地简化了疾病的诊断,形成了包括X线诊断(普通平片照相)、超声诊断(各器官、组织的超声检查)、核素显像诊断、CT及MRI诊断在内的医学影像诊断学。而自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介入放射学是在影像监视下对某些疾病诊断或治疗的新科技,已成为同内科学、外科学并列的三大诊疗体系之一。

目前,常用的放射诊断手段中,X线、超声、CT是经过验证投入使用的;而核磁共振成像(MRI)还没有经过完全验证。


    

常见放射诊断手段详解


下面,我们将以X光,CT,核磁共振为例,说明它们都能实现哪些功能,以及它们是如何实现这些功能的。 

1
 X线

这是目前使用最多、也是最基本的检查手段。


X线图像是由黑到白的不同灰度的影像所组成,密度高者,X线图像呈白影,密度低者,X线图像上呈黑影,这些不同灰度的影像反应了人体组织结构的解剖或病理状态。


因此通过X线图像上的颜色,结合人体解剖学基础,便可分辨器官组织的结构变化或病变状况。


X线之所以能使人体组织结构形成影像,主要是因为它具有强大的穿透性、感光效应及荧光效应,同时也因为人体组织结构有密度和厚度的差别,导致X线穿过人体不同组织结构时被吸收的程度不同,到达X线胶片上的X线量出现差异,从而呈现黑白不同的影像。


2
CT

CT图像是由一定数目从黑到白不同灰度的像素按矩阵排列所构成的灰阶图像。

与X线显示的黑白影像一样,黑影表示低密度区(比如肺部),白影表示高密度区(比如骨骼)。但与X线图像相比,CT具有更高的密度分辨率,可以非常清楚地显示软组织构成的器官,如脑、脊髓、肺、肝、胆囊、胰腺等,并在良好的解剖图谱背景上显示出病变的影像。


CT成像包括数据采集、图像重建、图像显示三个基本过程。球管发射的X线束经准直器准直后确定被检体层面的厚度,X线对这一层面进行180度范围的多个方向透射,通过被检体层面的射线强度被探测器检测并记录,获得一组完整的投影值,转化成可见光后,由光电转换器转换为电信号,然后转换为数字信号,由计算机进行数据重建处理,最后以不同的灰度等级显示在胶片或荧光屏上,构成CT图像。


3
 MRI(核磁)

 MRI是利用原子核在磁场内共振产生信号经重建成像的技术。


这种技术的强大之处在于它的多方位、多参数,这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定性诊断具有较大的优越性,对脑干、脊髓、椎间盘的显示明显优于CT。举例来说,与其它手段相比,它更易于观察纵隔肿瘤及其与血管的解剖关系;在肝脏病变的鉴别诊断中,它的多参数技术具有重要意义;它的多方位、大视野成像,可以清晰显示盆腔的解剖结构,对四肢软组织内的肿瘤及血管畸形也有很好的显示效果……


    

为什么去口腔科检查也要做CT呢?

现在说回文章开头的故事,为什么去口腔科也要做CT呢?


牙是高度钙化的组织,是人体内最坚硬的器官,具有咀嚼及辅助发音等重要作用。由于它与口腔及喉内其它组织的密度差异较大,因此临床上一般采用X线检查。但是,如果涉及到口腔整形,或者牙齿病变复杂,则需要进一步做CT检查,以便清楚地显示牙冠、牙颈、牙根的各层结构,分辨颌骨细微结构,展示牙与颌骨的位置关系,有助于医生判断病情的复杂程度、制定治疗方案、了解治疗效果。


    

口腔CT的“后果”真得这么严重吗?

没有绝对的无风险检查,口腔CT确实是存在风险的。但由于口腔CT扫描层数相对较少,因此与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及神经系统的CT检查相比,患者的放射线暴露相对较少,放射线损伤的风险相对较低。似前文中所说“两年之内不要生育”是极为保险的说法,但有些夸大风险了。


    

放射诊断领域现状

事实上,似乎每个人都知道抗生素滥用的情况很严重,但少有人想到,放射诊断滥用的情况也很严重。


很多人说,放射诊断是一把双刃剑。


不得不承认,随着各种辅助检查的不断更新与发展,放射科在医院的地位不断提高,而且医生越来越依赖放射科的检查手段。理论上来讲,这种趋势无疑使得疾病的诊断更加方便、准确。也许与过去更多地依赖医生经验的诊断相比,放射诊断让检查显得简单粗暴起来,但它确实能让骨科伤情、胸部、肿瘤病灶都无所遁形,大大减少了临床医生的工作量。


但是,作为更重要的疾病检查手段——体格检查遭到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不同程度的弃用,这让医生不能对病情产生深刻的主观认识。长此以往,医生面对患者的主诉,往往不假思索地让其去放射科进行影像学检查,若未能明确病情,则继续让患者进行其它的影像检查。这种情况在各级医院的门诊工作中屡见不鲜,且大有继续泛滥之势。


    

如何对待放射诊断?

放射医疗的范畴正在不断扩大,诊断水平正在不断提高,已成为临床医学中发展最快、作用最大的学科之一。那么我们究竟要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它呢?


从医生的角度来说,临床医生必须最大化得利用它的优势,结合所学知识,为每位患者选择合理的放射检查手段,尽可能少的让患者遭受放射线损伤。


此外,切勿盲目相信、过度依赖影像检查结果、滥用影像检查技术,更不能丢弃传统的体格检查手段。只有以自身对疾病的主观认识为基础,以放射学检查手段为辅助,才能对患者的病情提出更好地诊断与治疗措施。


最后,由于放射线的危害,临床医生及放射科技术操作人员应该按照相关规定对医生及患者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应用铅衣等高密度物质作为屏障进行屏蔽防护,增加X线源与人体间距以减少照射量,尽量缩短检查时间、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检查)。


而从患者的角度来说,虽然放射线对身体有一定危害,但其在对疾病的诊断过程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患者,对其心存戒备无可厚非,但不能因为心中的“恐惧”,排斥医生建议进行的放射学检查,毕竟临床医生在此方面的判断,要比普通大众专业得多。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