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季节正是蚊虫的活跃期,也是蚊媒传染病的高发期。外出游玩的小伙伴要注意警惕哦!
↓↓↓
登革热防治知识
(一)什么是登革热?
登革热由登革病毒引起,主要由白纹伊蚊(俗称花斑蚊)和埃及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该病流行季节为夏秋季(每年5-10月份),传播迅速,发病率高,容易出现暴发流行,目前我国暂无疫苗和药物可以预防。
(二)登革热的传染源是什么?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登革热的主要传染源,未发现健康带病毒者。患者在发病前1天至病程第5天,具有明显的病毒血症,可使叮咬人的伊蚊受染。在城市型疫区,病毒在人-伊蚊间循环;在东南亚和西非的丛林型疫区,病毒可在非人灵长类-蚊间循环。
(三)登革热的传播媒介是什么?
登革热的主要传播媒介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白纹伊蚊在国内分布广泛,埃及伊蚊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雷州半岛、广西沿海和海南省等地。病毒在蚊体内复制8-14天后即具有传染性,且维持终生;具有传染性的伊蚊叮咬人体时,可将病毒传播给人。
(四)哪些人容易感染登革热?
人群不分年龄、性别均对登革热病毒感染较敏感,前往登革热流行地区(国内为广东、云南、福建、台湾等;国外为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新加坡等国)旅游的游客是感染登革热的高危人群。一种血清型感染后可获得终生同型免疫,但对其它型感染只有短期的保护,并可能导致异型病毒感染病情加重。
(五)登革热有何流行特点?
一是地方性,凡有伊蚊孳生的自然条件及人口密度高的地区,均可发生地方性流行。在城市中流行一段时间之后,可逐渐向周围的城镇及农村传播,在同一地区,城镇的发病率高于农村。
二是季节性,发病季节与伊蚊密度、雨量相关。在气温高而潮湿的热带地区,蚊媒常年繁殖,全年均可发病。我国广东、广西为5~10月,海南省3~10月。山东省主要为输入性散发病例,6-8月居多。
三是突然性,流行多突然发生,不少国家在本病消慝十余年之后突然发生流行。
四是传播迅速,发病率高,病死率较低。 疫情常由一地向四周蔓延。本病可通过现代化交通工具远距离传播,故多发生在交通沿线及对外开放的城镇。
(六)登革热的主要临床表现有哪些?
登革热的潜伏期一般为3~15天,多数5~8天。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关节痛,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发病后3-6天有皮疹出现,严重者会出现皮肤出血、鼻出血、牙龈出血、呕血、黑便、脑出血等,病情严重恶化可造成死亡。
(七)如何预防登革热?
灭蚊、清除蚊虫孳生地、防止蚊子叮咬是预防登革热传播的关键,居民要做到以下几点:
清除或倒置室外各种闲置的可积水容器,如放在户外、阳台、天台闲置废弃的花盆、缸罐、轮胎、可积水容器等。
室内种养的水生植物(如富贵竹、万年青等)应每隔5-7天洗瓶换水、清洗根须。登革热流行期间应避免种养水生植物,如必须种养则改为用泥、沙种养。
保持室内外花盆托盘无积水,如有积水应随时清理干净。
大力整治室外环境卫生,疏通下水道,铲除杂草,及时清除各种无用积水如沟渠、天台等地面积水,填塞竹节树洞等。
午睡或晚上休息应挂蚊帐,到公园、街边等露天场所活动应注意采取防蚊措施,最好穿浅色长衫长裤,身体裸露部位要涂上防蚊水、花露水等防蚊产品,防止蚊虫叮咬。
一旦有发热、疼痛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以免传染给别人。
疟疾防治知识
(一)什么是疟疾?
疟疾是由疟原虫所致的虫媒传染病。
(二)疟疾有什么流行特点?
正在患病的病人或无症状感染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按蚊是本病的自然传播媒介,传播途径为经媒介按蚊叮咬传播或和血液传播。世界上流行疟疾最重的地区是非洲和东南亚。我国流行的主要地区传播该病的蚊子主要分布在北纬33°以北,以间日疟为主;北纬26-33°之间,以间日疟较为普遍,高峰时有恶性疟;北纬25°以南间日疟、恶性疟和三日疟都有。流行的季节与疟蚊的孳生繁殖高峰一致。目前,全国的疟疾病例均为输入性病例,主要感染地是非洲和东南亚等。
(三)疟疾在临床上有何特点?
疟疾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周期性规律发作的寒战、高热、多汗,长期多次发作后,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因引起疟疾的疟原虫种类不同,以及感染程度、机体状况等差异,发病的表现和发作规律不一。一般症状,四种人体疟疾典型的临床发作大体相似,可分为前驱期、发冷(寒战)期、发热期、出汗期和间歇期。
前驱期:患者有疲乏、头痛、不适、厌食、畏寒和低热。
发冷期或寒战期:持续数分钟至1小时,常伴头痛、恶心和呕吐。此时体温多已超过38℃。
发热期:一般持续3~4小时,此时头痛加剧,体温高者可超过40℃。多次复发的病人,可能定时出现微寒和低热,或头晕、头痛,肌肉关节酸痛和三叉神经痛而无明显的高热。
出汗期:可微汗至大汗淋漓。在此期内体温迅速恢复正常,上述各种症状逐渐消失。
间歇期:系指前后两次发作的间隔时间。时间长短取决于虫种和免疫力。就典型间歇期而言,恶性疟病例很不规则,短仅数小时,长达24~48小时,间日疟和卵形疟约为48小时,三日疟为72小时。
潜伏期和复发:间日疟和卵形疟还有潜伏期和复发;恶性疟和三日疟只有复燃,没有复发。
(四)如何治疗疟疾?
患了疟疾,应及时治疗,并根据疟原虫虫种及其对抗疟药的敏感性和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合理选择药物。间日疟和卵形疟首选磷酸氯喹加磷酸伯氨喹;三日疟首选磷酸氯喹;非重症恶性疟,我省常用双氢青蒿素磷酸哌喹片;重症疟疾(一般为恶性疟)我省常用青蒿琥酯注射液。
(五)如何预防疟疾?
关键是防止蚊子叮咬,睡觉时要挂蚊帐,点蚊香,外出时尽量穿长袖衣服或涂抹驱避剂。要注意在国外,特别是在非洲,有了发烧症状时,首先要想到可能得了疟疾,要尽早就医。回国后也不能大意,应尽快到当地医院或疾控中心进行疟原虫检查,如出现类似发烧症状而就医时,要主动告诉医生曾去过非洲,通过验血进一步确诊。
流行性乙型脑炎防治知识
(一)什么是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俗称“大脑炎”,是由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乙脑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蚊子叮咬了牲畜(禽)或患者后,体内感染了乙脑病毒,当感染了病毒的蚊子再去叮咬健康人时,病毒经皮肤毛细血管或淋巴管至外周血细胞进行繁殖,达到一定程度后即侵入血循环,造成病毒血症,并侵入血管内膜及各靶器官,如中枢神经系统、肝、心、肺、肾等,引起全身性病变。严重乙脑患者病死率较高,部分患者可留有严重的后遗症,如偏瘫、面瘫、肢体痉挛、视力障碍、痴呆失语等。
(二)什么季节容易发生流行性乙型脑炎?
乙脑多发生在蚊子较多的夏季和初秋,7、8、9三个月是高发时间。依地理环境的不同,各地乙脑的流行季节也略有不同,如华南地区的流行高峰在6~7月,华北地区为7~8月,东北地区则为8~9月。我省近年来发病高峰多在8月下旬后,因为这个时间蚊子感染力强,加上雨量适中,有利于蚊子繁殖,而天气闷热也使得晚间人们喜欢在户外乘凉,被蚊子叮咬的机会增加。
(三)哪些人容易得流行性乙型脑炎?
人群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基本上所有人都可能感染这种病毒,但多数人表现为隐性感染,即便感染了乙脑病毒,但没有什么临床表现;反复多次隐性感染后可以获得较高的免疫力。免疫力低的老人、未接种乙脑疫苗的儿童,以及从乙脑非疫区到疫区的人较易得乙脑。
(四)流行性乙型脑炎有哪些症状?
乙型脑炎患者多数发病较急,首先出现发热,体温常在37℃~38℃左右,常常伴有头痛,有的会出现恶心、呕吐以及全身不适症状;婴幼儿可以有惊跳和嗜睡等症状。大约经过1~3天后,体温上升,病情加重,发热可达40℃以上。除高热外,患者还可以表现为意识障碍、抽搐;婴儿囟门隆起,严重时发生呼吸衰竭而死亡。如果得病后6个月以上症状不消失,会留有后遗症。如果发病早期治疗及时,可以减少后遗症的发生,因此出现症状应该及时到医院就治。
(五)怎样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
一是灭蚊、防蚊。要消灭蚊虫,注意杀灭越冬的蚊子和早春的蚊子;门窗用纱门、纱窗,睡眠时用蚊帐防护等。
二是做好爱国卫生工作。消灭蚊虫孳生地,加强对猪、马等牲畜卫生管理,搞好家畜棚舍的环境卫生,降低动物带病毒率,从而保护易感人群。
三是预防接种。及时注射乙脑疫苗,提高适龄儿童乙脑疫苗全程接种率,对高危人群开展疫苗查漏补种,提高易感者免疫力,是预防乙脑的有效措施之一。
四是强身健体。平时要注意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五是开展健康教育。普及乙脑的防病知识,及时发现患者,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