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迎来今年第十六个节气——秋分,北半球的秋天由此开始。
“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春秋繁录》
此处的秋分有两个意思:
一是按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划分四季,秋分日居于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二是秋分当天日夜时间均等,而后夜愈长日愈短。
秋分三候
一候雷始收声,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
二候蛰虫坯户,“坯”字是细土的意思,就是说由于天气变冷,蛰居的小虫开始藏人穴中,并且用细土将洞口封起来以防寒气侵入。
三候水始涸,是说此时降雨量开始减少,由于天气干燥,水气蒸发快,所以湖泊与河流中的水量变少,一些沼泽及水洼处便处于干涸之中。
秋分养生这样做
秋分节气过后,气候渐凉,是胃病多发时节。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患有慢性胃炎等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应特别注意胃部的保暖。
中医认为,南瓜性温味甘,入脾胃二经,能补中益气,是秋季暖胃护胃佳品。南瓜中含有丰富的果胶成分,有助于保护胃部不受刺激。早餐煮粥时放几块南瓜或在晚餐上加一道南瓜粉丝汤,简单方便,营养美味。
2、润燥分温凉
秋季,天气转凉,雨水稀少,空气干燥,易出现口干、鼻干、咽干、舌干少津、干咳少痰、皮肤干裂等现象,此即医学上所说的“秋燥症”。
但需要注意的是,同样是秋燥症,却有温燥和凉燥之分——
温燥:多发生于初秋天气尚热之时,除上述干燥症状外,还可见烦渴、咳嗽、喉痛、失音、眼赤肿痛、大便不通等症
凉燥:多开始于秋分之后,通常伴有恶寒无汗、鼻塞、干咳痰清等症。
梨对热燥所引起的各种秋燥症状均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功效。梨生吃可清六腑之热;熟食又可滋五脏之阴。
初秋时节,如能每日坚持吃2个梨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秋燥。由于梨性寒凉,秋分之后用梨不宜过多,否则伤阳太过冬易生病。
对于凉燥,建议食用白萝卜。中医认为,白萝卜温性,微辣,多汁,可行气润燥。所以,秋分后白萝卜是克制深秋“凉燥”的有效蔬果之一。
除了白萝卜外,菠菜、山药在防治“凉燥”上,同样具有卓著的功效。这些食物可在寒露之后多多进食,以远离寒燥侵扰。
3、起居要守时
从秋分开始,天气逐渐变得昼短夜长,此时应适当调整“生物钟”,将夏天晚睡早起的作息时间调整为早睡早起。有条件的人,可以将晚上入睡时间调整在21:00~22:00,晨醒时间调整为4:00~5:00。
需要注意的是,心脏病患者不宜“起早”,肝病、肾病、胃病患者莫要“贪黑”,切忌过劳。
4、进补需有度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现在正是秋季进补的好时节,但秋分时节进补,不可太过,要适量。忌无病进补,既增加开支,又害自身;忌慕名进补,过量滥用滋补品反而可能会导致过度兴奋、血压升高等。
5、饮食润且酸
根据秋季“燥者润之”和“少辛增酸”的原则,可适当多吃具有滋阴润燥功效的食物,如芝麻、核桃、蜂蜜、梨、甘蔗、柿子、香蕉、荸荠、橄榄、百合、银耳、萝卜、豆浆等。
另外酸甘化阴,还宜进食一些带有酸味的食品,如葡萄、石榴、苹果、芒果、杨桃、柚子、猕猴桃、柠檬、山楂等。
6、养生分寒热
对于表现为平素较他人更怕冷、手脚凉、喜热饮者,不要刻意“春捂秋冻”,而应注意随时避风寒,尤其不适合穿着暴露颈、肩、腰、脐、脚踝的服装;
要保持心情开朗,心态积极,加强行动力和执行力;
运动适宜选择慢跑、舞蹈、太极等能够调动热量、加速循环代谢的运动,但不宜运动过量或者强度太大;
饮食忌荤腥、冰冷食物及饮料,宜选择温阳养阴之品,但不宜温补太过。慎用热药和辛辣食品。
对于表现为平素较他人更怕热、易急躁、喜冷饮者,应注意养护阴精、固护阴液。
首先要戒烟、戒酒、戒辛辣饮食;
其次要改变操心过劳的思维模式和急躁、争强好胜的性情,放下心事,减少纠结,开阔心胸,调试自己,放慢节奏,避免着急上“火”,火由心生。
7、精神调摄佳
秋分过后,大自然呈现出一派萧瑟之景,草木枯萎,花叶凋落,人也与自然相应,容易情绪低落,悲忧伤感。
此时应调整精神状态,保持乐观的情绪,胸怀豁达,宁神定志,收敛神气。以此减轻秋季对人心理上的不良反应,避免紧张、焦虑、恼怒等不良情绪的干扰。
来源:全国卫生12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