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警惕“老花眼”找上门,千万别跨入这五大误区!

人年龄一大,眼睛的调节能力越来越差,“老花眼”就容易找上门。出现老花是正常的生理过程,但不少人视近困难、模糊后,可能会随便在路边摊购买老花镜,还有的一副眼镜戴到底,甚至老两口共用一副老花镜......专家指出,这些做法对眼睛有害无利



1
不验光、不排除眼病



有些老人试用亲戚朋友的老花镜,觉得效果还可以,便依样画葫芦,照着别人的老花度数“起步”。





这是不对的,建议配镜前做好眼睛的全面检查,包括远视力、近视力、眼压和眼底的检查。要排除白内障青光眼以及一些眼底疾病之后,才能验光确定度数



2
图便宜能看清就行



有人觉得戴老花镜不用太挑剔。如今街头很多地摊售卖廉价老花镜,不少老人散步时随意戴戴看,觉得合适就买下。





眼科专家指出:路边摊卖的成品老花镜度数从100度-300度不等,都是按照平均标准制作的,左右眼度数一样,瞳距固定。


但多数老人存在近视、远视或者散光屈光不正的情况,而且双眼老化程度不同,瞳距也不同,如果凭感觉选镜,可能导致矫正效果不理想,双眼不协调,会加重眼胀、流泪、头痛、眼部发痒等视疲劳症状。



3
夫妻共用老花镜



夫妻共用一副老花镜同样不可取。瞳距因人而异,通常男性的瞳距比女性要宽10毫米左右。如果使用瞳距不合适的老花镜,看物体时会产生“棱镜效应”,为了看清楚,眼睛更费力,容易造成头晕眼花。






4
一副老花镜戴到底



随着老人年龄的增加,老花程度也会加深。“老花眼”的起步度数通常是100度,之后每五年增加25~50度,到六七十岁,一般会稳定在300度左右。





一旦老花镜不合适就需及时更换,否则会给生活带来不便,还会加速眼睛老花程度。同时,镜片寿命有限,使用时间长了,可能会出现划痕、老化等现象,造成通光量下降,影响镜片的成像质量。



5
放大镜代替老花镜



有的老人常用放大镜代替老花镜使用。但值得注意的是,放大镜折合成老花镜相当于1000—2000度,长期这样“纵容”眼睛,等再配老花镜时就很难找到合适的度数了。







当配即配,不要拖延



眼科医师建议眼镜要当配即配,不要拖延。一般来说,出现“老花眼”症状时,应立即到眼科进行视力检查,从而决定是否需要配老花镜,或者适合自己的眼镜。要重视眼保健,以后每隔三至五年复查视力,并调整眼镜度数。




老花眼的临床症状:

视近困难、视近不能持久、阅读需要更强的照明度,眼酸、眼胀痛、眼皮抽搐、眼干涩、畏光流泪、头痛头晕、恶心烦躁等一系列视觉疲劳症状。




注意眼部疾病影响



影响老花度数的因素除了晶体退化程度、睫状肌调节能力以外,还有白内障。多数白内障以及白内障前期症状也出现在45~65岁,这会对老花镜的度数造成影响。





白内障的发生和进展会导致一定程度的近视、散光,配镜时要把近视度数减去。严重的白内障患者做手术换用人工晶体后,也要及时更换老花镜度数。



结合工作特点、用眼距离



年轻“老花族”仍是职场主力。有些人不愿意早早戴上老花镜,怕被人说老,宁可强撑着;有些人本身是高度近视眼,看远用近视镜,看近也要换眼镜,令人不胜其烦。





建议在配镜时要注意根据工作特点、用眼距离选择。职场“老花族”可以考虑“渐进多焦点老花镜”。这种眼镜的特点是镜片从上方到下方的度数逐次变化,看远时平视,看近时向下看,看地板要低头,看斜方向的物体则要扭头。




哪些人更容易老花?


眼科医师告诉我们,在临床有不少中年人原本视力极佳,但在一场大病之后突然出现老花症状,且病愈后视力无法恢复。身体虚弱、平时多病的人也比健康人更早出现老花,最早可提前到30多岁。这和睫状肌的调节力减退有关。


体弱者、重病者全身肌肉调节力都会大幅度下滑,而眼睛十分敏感,对睫状肌的轻微变化都会明显表现在视力上。即使身体好转,老花程度有所减轻,但也不可能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除了平时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胡萝卜素的食物和果蔬,多吃豆类、谷类等粗粮,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护理双眼。





经常眨眼法:空余时间可以利用一开一闭的眨眼来振奋、维护眼肌;同时用双手轻度搓揉眼睑,增进眼球的滋润;闭眼时竭力挺起肩,两眼紧闭一会儿再放松。如此反复操作。


热水敷眼法:每天晚上临睡前,用40~50℃的温热水洗脸。洗脸时先将毛巾浸泡在热水中,取出来不要拧得太干,趁热敷于额头和双眼部位,头向上仰,两眼暂时轻闭,约热敷1~2分钟,待温度降低后再用水洗脸。





喝水要适度!

“补水过多”原来这么伤人!


我们总是能听到,“没事多喝水”、“生病了就多喝水”或者“每天至少喝8杯水”这种名句。但事实上,这些所谓的“建议”其实缺乏可靠的科学依据


近日,英国媒体《每日邮报》采访了美国健康专家罗伯特·戴维斯(Robert J. Davis)和资深健身教练布拉德·克洛维奇(Brad Kolowich)。他们研究了运动和日常生活的补水问题。



“口渴再喝水”效果好于“不停补水”


对于健身和跑步者而言,他们总是担心“补水不足”,然后小心翼翼地喝水,但事实上,他们做错了。


事实上,200ml-250ml水对于锻炼30分钟而言完全足够。


“如果运动时间长,那么应该适量的每次增加200ml至290ml的液体摄入。”戴维斯和克洛维奇在接受运动网站Greatist的采访时提到,“每10分钟到20分钟保持200ml到284ml的摄入量是比较合适的。



不仅如此,根据美国科学院医学研究所的研究表明,一般来说,通过每日食物中供应的约20%的水分以及日常饮料的摄入,人类已经获取到了足够多的水分。


在运动中,“口渴时才喝水”这种补水方式的效果远远好于“不停地补水”。



“补水”过多当心低钠血症


根据一份由17人专家组成的研究组撰写的报告显示,老年人和在高温下运动的人会非常重视运动过程中的补水问题,确保摄入足够的水分。然而,他们却忽略了“补水过量”可能是更大的问题。


如果摄入太多的液体,而身体又不能通过出汗或排尿来平衡,人体内的钠含量会变低,从而会造成身体处于一种“潜在危险”的状态。


这种情况被称为低钠血症或水中毒,可引起头痛、呕吐、混乱、癫痫发作,甚至在某些极端情况下诱发死亡。



这里不得不说的是,通常情况下,很多人达成共识的概念是,“尿液最好是淡黄色的,越深证明脱水越严重”。


然而,这个方法同样具有误导性。


研究人员告诉《每日邮报》,尿液的颜色的确能够作为衡量体内水分含量的一个标准,但某些事物(例如甜菜或者胡萝卜)也会影响到尿液的颜色,甚至某些维生素也有同样的“功效”。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