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为什么有的人换了地方后睡不着觉?

(专家:陈海旭博士,解放军总医院转化医学中心、国家老年疾病临床研究中心、南楼临床部老年医学研究所,科普中国微平台原创首发


“舒服的睡眠才是自然给予人的温柔的令人想念的看护”。——莎士比亚(英国戏剧家、诗人)


当你外出旅行或出差在外,就算躺在舒适度五颗星的豪奢酒店大床上,还会忍不住地惦记自己家里的小床。看着身边手机和笔记本电脑发出耀眼的光,脑海里浮现着各种各样的事,恐怕,总会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数着绵羊到天明吧?


这种在陌生环境下第一次睡眠不如熟悉环境中睡的安稳踏实的情况,被睡眠专家们称之为“首夜效应”(First Night Effect, FNE)[1]。这样的“认床”习惯导致的睡眠障碍的确是让很多人头疼的问题。那么,人类为什么会出现“认床”性质的失眠状况呢?



“认床”睡不好的时候,我们的左半脑在“站岗”。图片来源:Jim Cooke /gizmodo.com


认识睡眠

在过去半个多世纪里,随着脑电图等电生理诊断技术被用于睡眠研究,我们对人类睡眠了解都有了长足的进展,现代睡眠医学理论逐渐趋于实证的科学化,这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两个发现:(1)1937年美国Loomis等人借助脑电图的扫描技术,分辨出觉醒和睡眠的五个循环阶段;(2)1953年芝加哥大学的生理学教授Nathaniel Kleitman及其学生Eugene Aserinsky发现了快速眼动睡眠(rapid eye movement, REM),解释了作梦和睡眠的关系。



睡眠周期结构图 图片来源:网络


睡眠专家发现睡眠存在着一定的生物节律,正常的睡眠结构周期分两个时相:非快速眼动睡眠期(non-REM,NREM)和快速眼动睡眠期(REM)。NREM与REM交替出现,交替一次称为一个睡眠周期,两种循环往复,每晚通常有 4~5个睡眠周期,每个周期约90~120分钟。睡眠医学专家又将每个睡眠阶段的分为五个周期:入睡期、浅睡期、熟睡期、深睡期、快速动眼期。


陌生环境中,大脑能“半睡半醒”

人类睡眠并非一种非觉醒状态。睡眠状态下,我们的大脑不仅处于活跃状态,而且是包括REM睡眠和NREM睡眠这两种睡眠模式的。它们彼此之间完全不同,就好像它们与觉醒状态不同一样。

但多数人认为,睡眠和清醒是相互独立的两个状态。其实科学家们早已在一些鸟类及海洋哺乳动物如鲸鱼、海豚中发现了一种“半睡半醒”现象:半脑睡眠模式,它们有半个大脑处于清醒状态,并能保持一只眼睛睁开洞察周围的环境,而另一半大脑则显示出了睡眠的电活动特征处于睡眠状态。这很有可能是一种防御机制,用一个脑半球监测周围环境中的潜在威胁,另一个半球则得到一定的休息。



海豚是一种半脑睡眠模式动物。图片来源:Alamy图片库,作者Natalia Pryanishnikova


来自美国布朗大学的Masako Tamaki最近在国际权威期刊《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阐释了“首夜现象”(First-Night Effect)的本质。如今,这种半脑睡眠现象在人类身上也发现了,美国布朗大学的Masako Tamaki使用脑电图(EEG) 和核磁共振(MRI)以及多导睡眠描记图(PSG)等技术监测了健康志愿者在陌生环境中首夜睡眠的大脑活动,志愿者们入睡明显需要更多时间,而且完成第一个睡眠周期所需要的时间更长。同时,首夜睡眠跟其他睡眠在左右大脑半球的信号方面有明显的差异,大脑左半球活跃程度明显高于右半球,而且在深度睡眠的情况下这一现象更为显著。并且第一晚,这种警醒反应会导致左半球会比右半球更频繁地被唤醒,使得他们更加容易被惊醒。而第二晚这种不平衡的现象就基本消失了。从进化角度看,这种反应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在睡眠时,有个哨兵(这里指左脑皮层的默认模式网络)来监视未知环境中的威胁因素是很重要的。

被试在第一夜(Day 1)和第二夜(Day 2)睡眠中,左脑半球(红色)和右脑半球(蓝色)对异响的应答幅度。图片来源:文献10


简而言之,在陌生环境中睡觉时,当我们的身体试图进入休息状态时,大脑的左半球会比平时更加的“警觉”,并对外界刺激产生更快更强烈的反应,其实是一种身体防御机制。在我们不清楚陌生环境是否安全时,这一防御机制便会启动,用于监测任何可疑的事件,所以我们在陌生的环境中才会“认床”睡得不那么安稳,在熟悉的环境中睡眠质量更好


谁更容易“首夜效应”?

来自国内的睡眠研究专家何金彩与潘雷还研究了首夜效应(FNE)与人性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在外部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探讨存在FNE的群体是否与人格特征有相关性的联系?


他们使用在陌生环境下睡眠自测问卷的测验来获得存在FNE的人的样本,并对这部分人的人格特征进行研究。 研究结果发现:具有易焦虑、紧张、担忧、好激动、多愁善感、闷闷不乐、敏感多疑、容易沮丧、情绪波动较大等特点的人容易出现睡眠问题及“首夜效应”


如何减轻“首夜效应”

(1)对于容易受到首夜效应折磨的人,可以通过出差旅行时携带自己的枕头或者选择与自己房间布局相类似的地方来减轻症状;

(2)尽量相对远离喧闹,环境幽静、舒适的酒店;

(3)把灯的光线调暗;

(4)睡觉前一个小时尽量不要看手机和手提电脑,读段优美愉悦的书籍,让大脑暂时远离繁忙的工作;

(5)练习一段瑜伽和冥想,让身心得到充分的放松。



参考文献

1. Agnew, H. Webb, Wilse B. Webb, and Robert L. Williams. "THE FIRST NIGHT EFFECT: AN EEG STUDY OF SLEEP." Psychophysiology 2.3 (1966): 263-266.

2. Carskadon, Mary A., and William C. Dement. "Normal human sleep: an overview."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sleep medicine 2 (2000): 16-25.

3. Tamaki, Masako, et al. "Examination of the first-night effect during the sleep-onset period." Sleep 28.2 (2005): 195-202.

4. Tamaki, Masako, et al. "The first-night effect suppresses the strength of slow-wave activity originating in the visual areas during sleep." Vision research 99 (2014): 154-161.

5. Mukhametov, Lev M. "Unihemispheric slow-wave sleep in the Amazonian dolphin, Inia geoffrensis." Neuroscience letters 79.1 (1987): 128-132.

6. Lyamin, O. I., et al. "Unihemispheric slow wave sleep and the state of the eyes in a white whale." Behavioural brain research 129.1 (2002): 125-129.

7. Toussaint, Michel, et al. "First-night effect in normal subjects and psychiatric inpatients." Sleep: Journal of Sleep Research & Sleep Medicine (1995).

8. Herbst, Ellen, et al. "Adaptation effects to sleep studies in participants with and without chronic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sychophysiology 47.6 (2010): 1127-1133.

9. Mark W. Mahowald and Carlos H. Schenck.(2005) Insights from studying human sleep Disorders, Nature, 437:1279-1285.

10. Tamaki, Masako, et al. "Night watch in one brain hemisphere during sleep associated with the first-night effect in humans." Current Biology26.9 (2016): 1190-1194.

11. 何金彩,潘雷.首夜效应与人格特征相关性研究. 浙江省心身医学学术年会暨灾后心理救援专题研讨会, 2008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