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
现代白领,患有各种胃病的人实在不在少数。胃不好,与其总是打针吃药,不如采用食疗法,在饮食上多花点心思,从根本上养胃护胃。吃什么养胃呢?下面,小编为你介绍三大养胃的食物,养胃效果不亚于昂贵的药品。
养胃茶疗法
茶疗在调理胃病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采取“寒者温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的方法,调节患者的体质,并根据“通则不痛”的原理以理气、活血、和胃、止痛,达到治根的目的。俗语说“胃病三分治、七分养”,茶疗,即是调理脾胃最便捷的方式之一。
茶疗温和持久,古老的中医,很早就有“茶为万病之药”之说。茶疗除了具备茶的一般健康功能外,还有自己独特的药养功效。有针对性选用各种茶材,能起到很好的调理治疗的效果。
茶疗具备其他药物的功效,但异于药物,特别在改善体质,治疗小病,慢性病,预防重大疾病方面有它的优势。用中药材料萃取配制而成的药茶,取代日常茶饮,可以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茶疗也是源自中医理论的,它的保健机理同其他中药类似。
茶疗就是通过饮茶来调理身体,或治疗相关病症。在茶饮中添加不同的通过生物萃取的药材,泡制出一杯适合相应病症的、带着清香的药茶,帮你消减痛楚、强身健体、保持活力,不需花费太多时间就能达到养生保健的效果。
(粗盐、细盐或精盐均可)先用开水冲调,待食盐溶化后再加入少许冷开水,使之成为:“温盐汤”即可饮服。
食盐养胃有奇效!
清理胃水
早晨空腹时,饮淡盐汤1杯,不仅可清理胃火、清除口臭和口中苦淡无味的现象,还能增强消化功能、增进食欲、清理肠部内热。
治肝顺胃
肝气胃痛是胃病患者常见的病状,可采用食盐茴香热敷疗法。方法是31克、小茴香16克,捣碎。加入粗盐1碗(约400至500克),将上述药料一同放入锅中炒热后盛起放入布袋内,用毛巾包裹后趁热熨贴胃部和背部,可使患者胃部的痉挛部位松弛舒畅,起到通顺胃气、消解胃病的良好效果。
早餐常吃姜丝蒜片养胃抗寒
很多人习惯在外面吃早餐,既方便又省事。我家却数年如一日地坚持自己做早餐。早餐桌上,馒头、面包、花卷、面条等等可以随口味变换,可是有一样小菜始终呈现在早餐桌上,那就是“姜丝大蒜片”。
“姜丝大蒜片”出现在我家餐桌上十分偶然。母亲有着多年胃病,十几年来不能沾米饭。和一个搞中医的朋友谈起,他推荐了一个方法,就是经常食用 “姜丝大蒜 片”,长期坚持,对身体十分有益。
这是因为生姜性味辛温,有散寒发汗、化痰止咳、和胃、止呕等多种功效。孔子就主张:“每食不撤姜。”民间则有“早上三片 姜,赛过喝参汤”及“十月生姜小人参”之说。“每天三片姜,不劳医生开处方”更是被人们所熟知。
大蒜具有温中消食、行滞气、暖脾胃、消 积、解毒、杀虫的功效,尤其是其中丰富的大蒜素,能杀死更多种致病真菌和钩虫、蛲虫、滴虫。生吃大蒜是预防流感和预防肠道感染病的有效方法。
做法
将大蒜剥皮后切成片,蒜片放置几分种,使蒜氨酸和蒜酶在空气中充分结合产生大蒜素,再把生姜洗净切成丝,两者拌在一起,放入少量的盐,轻微地腌一下, 使姜丝与大蒜片混合在一起,然后再撒上麻油,这样,一个既养胃开胃、又消炎抗菌的可口小菜就做好了。
说完了食疗养胃,那我们生活上应该注意哪些养胃的方式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出现胃疼症状往往跟饮食习惯有很大的关系,很多朋友可能由于工作原因,不能按时吃饭,时间久了就容易伤胃,出现胃疼症状也是早晚的事情,所以平时一定要注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并且按时吃饭
控制饮酒数量
很多朋友由于工作需要,需要参加各种各样的应酬,应酬过程中难免要饮酒,酒喝多了就容易导致胃疼,尤其是在空腹饮酒的情况下,对胃的损伤更大,所以在应酬过程中一定要控制饮酒数量,舍命陪君子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在饮酒钱先吃点东西垫一下。
多吃养胃的食物
正所谓药补不如食补,是药三分毒,所以能够通过饮食解决的问题尽量不要去吃药解决。平时可以多吃木耳,萝卜,黄豆,山楂,小米粥等养胃的食物。长期坚持下来,对养胃一定是有好处的。
辛辣不宜消化食物要少吃
既然有养胃的食物,那么一定也有伤胃的食物,对于胃部不好,老是出现胃疼症状的朋友来讲,尽量少吃辛辣不宜消化的食物,比如辣椒,油腻食物等。
大家要注意养胃哦!
温馨提示:用药需谨慎,请遵医嘱!
每天5分钟,关注健康,快乐生活!
每天5分钟,关注健康,快乐生活!
如果大家需要了解某种中草药的相关知识,可以先长按识别下方的二维码关注本号(中药草药大全,微信ID是:zycydq ),然后直接在对话框中输入中草药名字(比如金银花)即可查询,我们数据库里收录了常见的5000多种中草药,也欢迎大家多提建议,谢谢。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如果大家需要了解某种中草药的相关知识,可以先长按识别下方的二维码关注本号(中药草药大全,微信ID是:zycydq ),然后直接在对话框中输入中草药名字(比如金银花)即可查询,我们数据库里收录了常见的5000多种中草药,也欢迎大家多提建议,谢谢。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