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今日重阳节 民俗知多少:登高辞青佩茱萸,赏菊饮酒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重九节、九月九、晒秋节、茱萸节、菊花节等,是汉族的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九月初九日,故又称九九重阳,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倍受历代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历史演变

重阳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战国时期。战国时代,重阳已受到人们重视,但只是在帝宫中进行的活动。


汉代,过重阳节的习俗渐渐流行。相传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吕后的谋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贾氏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贾氏便把重阳的活动带到了民间。贾氏对人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篷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从此重阳的风俗便在民间传开了。



“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魏晋时期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



唐朝时,重阳节才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武林旧事》也记载南宋宫廷“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以待翌日隆重游乐一番。


明代,皇宫中宦官宫妃从初一时就开始一起吃花糕庆祝。九日重阳,皇帝还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览胜,以畅秋志。


清代,明代的风俗依旧盛行。


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1989年,中国政府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敬老节”。


2012年12月28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重阳九事
 

重阳糕


重阳食糕,是很重要的传统,糕与“高”同音。据《西京杂记》载,汉代时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之俗,即最初的重阳糕。饵,即古代之糕。重阳糕品种很多,主要有菊花糕、万象糕、狮蛮糕、食禄糕和花糕等,各具特色。



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菊花酒


九月九为重阳,酒又为阳水,重阳的酒更是最好的阳水,能壮筋骨、补髓延年、益寿耐老。菊花酒因而被视作重阳必饮,是祛灾祈福的“吉祥酒”、“长命酒”。



用菊花酿酒,自汉魏起就有成法。以炼丹著称的晋人葛洪在《西京杂记》中载:“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密封置室中,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 是为民间最寻常普遍的做法。


 

佩茱萸


茱萸,又名“越椒”或“艾子”。春天开白花,秋天结紫黑色果实,气温强烈,可入药,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茱萸还可治霍乱,根可杀虫,佩茱萸可以防蚊虫叮咬。



重阳节前秋雨连绵,时常整日不见阳光,阴霾的天气容易让人精神萎靡,衣物也易霉变。茱萸结果正当重阳,又有消毒、防虫的功效,于是佩茱萸就成重阳习俗的一部分。


 

迎霜宴


关于“迎霜宴”的最早记载始于明代,《明宫史》记载:“九日,驾幸万岁山、或兔儿山,旋磨台登高。喫(吃)迎霜麻辣兔、菊花酒。”



至于为何要吃麻辣兔,有种说法是“霜为素白,霜兔即为白兔”,重阳常在霜降之前,故要迎霜,吃迎霜兔。另一种说法是,重阳吃兔的习俗源于契丹,《燕北杂记》载:“辽俗,九月九日打围,赌射虎,少者为负,输重九一宴席。射罢,于地高处卓帐,饮菊花酒,出兔肝切生,以鹿舌酱拌食之。”


 

 放纸鸢


风筝又名纸鸢、鹞子。自古相传,重阳时有放风筝的习俗。在北方,春秋两季都是少雨时节,天晴多风,以清明、重阳为界,都是放风筝的好时候。而在南方,春季多雨,清明时节雨纷纷,大半放不了风筝的,只有重阳时,天高云淡,风轻日明,风筝才可乘风而上。



清嘉庆《澄海县志》载:九月重阳,“是月竞放风筝”,清光绪《潮阳县志》也说:重阳,“儿童多放纸鸢”。


 

赏菊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中国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



两宋时期,民间重阳赏菊的风气极盛,无论皇族还是百姓,皆倾城出动,北宋东京菊花品类之繁,达七八十之多。酒家还会把菊花扎成门户,招徕客人。到了明清,菊花更是成为市井必备,被堆砌成山纷列于商铺酒肆门前,终究要去争奇斗艳了。


 

归宁


相传,每年重阳时,已出嫁的女儿都要回娘家省亲,父母则会在家里准备米糕、菊花酒,和女儿一叙离别。明代刘侗《帝京景物略》有记:“九日,父母家必迎女归宁,食花糕。”



古时女子成婚后,轻易不能回娘家,只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相夫教子,服侍公婆,一年下来,难免烦恼,重阳回家省亲,正好抽身而歇,在家人处寻些慰藉。在当时,这甚至成为妻子的一种权利,“或不得迎,母则诟,女则怨诧,小妹则泣”。


 

登高


古人于重阳时登山,往往是与“踏秋”联系在一起。所谓“踏秋”,不外乎饮酒作乐。因而登山是野游,戴茱萸是游戏,喝菊花酒吃菊花糕,更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



重阳之于古人,游乐成分居多,而由于必饮酒,更是有狂欢的意思。“归来得问茱萸女,今日登高醉几人。”风落帽而不觉,月下醉而起舞。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