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季节,腹泻是一种常见病。腹泻俗称“拉肚子”,是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粪质稀薄,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过200g,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脓血、黏液。腹泻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门不适、失禁等症状。腹泻分急性和慢性两类。慢性腹泻指病程在两个月以上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可选用参苓健脾胃颗粒等成药。急性腹泻发病急剧,病程在2~3周之内。急型腹泻又分寒和热。身热腹泻可用葛根芩连片。
葛根芩连片是由古方葛根黄芩黄连汤制成的片剂。葛根黄芩黄连汤出自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伤寒论》第34 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葛根黄芩黄连汤简称“葛根芩连汤”。“葛根芩连汤”或“葛根芩连片”长于治疗湿热所致的腹泻和痢疾,常用于急慢性肠炎、细菌性菌痢、肠伤寒、胃肠型感冒等属于表征未解、里热严重的患者。
葛根芩连片的功能与主治是:“解肌透表,清热解毒,利湿止泻。用于湿热蕴结所致的泄泻腹痛、便黄而粘、肛门灼热;以及风热感冒所致的发热恶风、头痛身痛。”
俗话说“好效来自好方,好方要有好药(材)帮”。葛根芩连片由葛根、黄连、黄芩和炙甘草组成。
葛根为豆科植物野葛或甘葛藤的干燥根。秋、冬两季采挖。野葛多趁鲜切厚片或小块干燥而成; 甘葛根习称“粉葛”,除去外皮,用硫黄熏后,稍干,截段或再纵切两半,干燥。
为什么叫葛根呢?东晋道教学者葛洪,在炼丹时发现的一种根,抑制了当地爆发的一场瘟疫,老百姓为了纪念葛洪,于是把此根命名为“葛”,有了“葛根”一词。葛根首载于东汉《神农本草经》,在唐代以前认为,野葛入药最好,而甘葛主要用作食物,也可入药用,故《伤寒论》中的葛根芩连汤所用的葛根应为野葛。2005年版后的《中国药典》亦将甘葛作为粉葛,野葛作为葛根分别收载和使用,因而,葛根芩连片中的葛根实为野葛。
葛根
明代兰茂《滇南本草》收载了民间使用葛根的经验。民间既用葛根,也用葛花,用了葛根汤、葛花解救汤、葛花清心丸等数个药方。如今,昆明、曲靖、玉溪等地常见村民摆摊卖葛根,顾客买几两新鲜的葛根片来作零食,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黄芩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滇南本草》说:“所谓实火可泻,黄芩是也。”黄连来源于毛茛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和云南黄连的根茎,分别习称“味连”“云连”“雅连”,全国多数地区均有分布,以云南所产者为优。
葛根芩连片使用的葛根、黄芩、黄连均为云南道地药材,质量上乘。
葛根芩连片中葛根解肌发表退热,健脾升阳止泻,为君药;黄芩、黄连清热解毒,燥湿止痢,为臣药;甘草缓急和中,调和药性,为佐使药。全方配伍,共奏解肌透表,清热解毒,利湿止泻之功。
黄芩
药理毒理研究显示,葛根芩连片有抗菌、止泻、解热和抗炎等作用。西医上常用在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或慢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等病上。
吴国寿在《中国社区医师》2011年13卷34期上,比较葛根芩连片和诺氟沙星治疗急性腹泻的疗效,结论是:“葛根芩连片可用来治疗急性腹泻”。这为临床上减少抗生素的使用,提供了依据。
黄连
葛根芩连片为苦寒之药。因此,脾胃虚寒腹泻,慢性虚寒性痢疾者慎用。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饮食。不可过量、久用。严重脱水者,应该多喝糖盐水。
(作者为昆明中药厂有限公司 硕士研究生)
资助项目: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提升科技社团能力服务创新发展项目“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科普示范基地建设(第1期)”
实施主体:云南省中医药学会
项目组组长:葛元靖 副组长:钟祥刚、张小贝
审核:谢民秀 主编:杨祝庆 编辑:王云鹏、余思源
版式设计:余思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