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是一种使用燃烧后的艾条悬灸人体穴位的中医疗法。艾灸产生于中国远古时代,是用艾叶制成的艾灸材料产生的艾热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而作为艾灸当中的一种重要疗法--隔姜灸是在艾柱与皮肤之间隔一姜片进行施灸的方法。
而作为艾条当中的一种重要疗法,隔姜灸属于间接灸法的一种,是在艾柱与皮肤之间隔一姜片进行施灸的方法,以达到防病治病和强身保健的目的。本疗法最早记载于明·杨继洲的《针灸大成》:“灸法用生姜切片如钱厚,搭于舌上穴中,然后灸之”。之后在明·张景岳的《类经图翼》中提到治疗痔疾“单用生姜切薄片,放痔痛处,用艾炷于姜上灸三壮,黄水即出,自消散矣”。在清代吴尚先的《理瀹骈文》和李学川的《针灸逢源》等书籍中有亦有载述。现代由于取材方便,操作简单,已成为最常用的隔物灸法之一。
姜:味辛、调和营卫、消化化食、调中和胃、开宣肺气等作用。通过艾和生姜,在施艾时所产生的双重温热效果,通过经络穴位,对全身功能进行调整,促进气血的运行,提高机体抗病的能力。这是隔姜灸中之所以能防病治病,预防保健的关键。
取生姜一块,选新鲜老姜,沿生姜纤维纵向切取,切成厚约0.2 ~ 0.5cm厚的姜片,大小可据穴区部位所在和选用的艾炷的大小而定,中间用三棱针或者牙签穿刺数孔。施灸时,把艾叶捏成圆锥体,捏的时候要把它捏实在,不宜虚的,避免在灸的过程脱落,造成烫伤。将其放在穴区,点燃。待患者有局部灼痛感时,轻轻移动姜片,或更换艾炷再灸。一般每次灸3~7壮,以局部潮红为度。灸毕用正红花油涂于施灸部位,一是防皮肤灼伤,二是更能增强艾灸活血化瘀,散寒止痛功效。近年来,亦有针灸工作者采用隔姜行化脓灸法,对某些病证有较好的效果。
适应症:
呼吸系统:咳嗽、哮喘
消化系统:腹痛、泄泻、呕吐
妇科疾病:不孕症、痛经
男性疾病:遗精、早泄
神经系统:面瘫、偏瘫
部分疼痛性疾病:颈肩腰腿痛
亚健康人群:易疲劳、易感冒、精神状态差
禁忌症 :
1、禁灸部位 部分在头面部或重要脏器、大血管附近的穴位,则应尽量避免施灸或选择适宜的灸法,特别不宜用艾炷直接灸。另外,孕妇腹部禁灸。
2、禁忌病证 凡高热、大量吐血、中风闭证及肝阳上亢头痛症,一般不适宜用灸法。
3、禁忌体质 对于过饱、过劳、过饥、醉酒、大渴、大惊、大恐、大怒者,慎用灸法。
更多关于中医特色间接灸法如: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请到中山市古镇人民医院中医科、治未病中心,前来咨询。
中医科咨询电话:0760-22323760
【封面】细节成就优质,呵护凝聚温馨。我院综合温馨区喜获患者锦旗!
艾灸真神奇,一起来试试吧!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历史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