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前景】俞德超:生物药产业孕育生机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和国外差距在哪里?创新药需要怎样的创新环境?在下一波发展浪潮中生物制药产业有哪些机遇?”11月8日,在第29届全国医药经济信息发布会上,信达生物制药(苏州)有限公司董事长俞德超结合全球抗体药物快速发展的趋势,向上千名参会代表提出了三个问题。


信达生物制药(苏州)有限公司董事长 俞德超

    

中外生物医药产业差距在哪

  

  俞德超比较发现,美国生物医药近年一共批准了303个产品,在全球100个畅销药物里,生物药占比不断增加,预计到2022年全球超过50%的畅销药是生物药,2016年10个最畅销药物中已有8个是生物药。

  

  再看美国资本市场,过去十年,生物医药板块的投资回报高于整个科技板块的平均指数。相比之下,中国生物医药产业要奋起直追。国内生物医药不仅没有进入最畅销药物前列,且国内获批的大部分生物医药的创新程度也有待提高。分析个中原因,俞德超认为,主要是生物药的质量尚未达到国际标准,加之产业规模小、成本较高,普通百姓还难以享受到国际生物科技进步带来的健康成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肿瘤、心血管、神经等系统疾病的治疗。当然,随着近年政府和产业的共同努力,越来越多的创新药研发成功,市场前景看好。

  

  从抗体药物的细分市场看,俞德超指出,美国已批准79个抗体类药物,2016年销售额近1000亿美元,占整个处方药市场的近12%,且截止目前,尚未有一类药物的细分市场包括传统化学药像单抗占比那么高。

  

  目前全球处于研发Ⅰ期、Ⅱ期到Ⅲ期以及报批的新药中,共有575个单抗药物,根据不同时期成功率预计,到2025年全球会有超过111个单抗上市,即到2025年单抗药物总数将超过190个,这些单抗药物可预期的市场份额将接近17%,这是迄今为止没有一类医药技术可以超过的份额。反观中国市场,俞德超举例说,正在销售的6个单抗药中,有5个是仿制的,只有1个单抗是中国企业发明的,所以单抗药物也应成为中国医药企业研发努力的方向。

    

创新环境要满足三个条件

  

  对于怎样的创新环境才真正能支持中国生物药的发展,俞德超提出这个体系必须包括三个关键要素:基础研究、监管科学、国家支付体系。

  

  要将基础研究的投放力度与实效结合起来,要抓住2015年启动的这一轮药品审批审批改革带来的政策红利,使中国百姓有机会用到世界上最好的药,还要在国家支付体系中对创新药有实实在在的支持,建立支持创新药的国家支付体系。可喜的是,目前情况已有所改善,不久前国家医保目录的更新,特别是36个医保谈判目录的产生,给了更多创新药企业信心。

    

未来生物药研发的突破点

  

  对于未来生物医药研发的机会,俞德超认为在四个方面可能有很大的突破:一是CAR-T疗法。未来更有挑战也更有潜力的科技是,如何让CAR-T的技术应用到实体瘤治疗又能够安全可控;二是基因治疗。从美国FDA批准了第一个基因治疗药用于治疗遗传性夜盲来看,相信在不长的时间内,基因疗法可能给很多遗传性罕见病带来治愈希望;三是可设计生产的蛋白质药物。很多疫苗也可以用类似方法生产,人类进入mRNA作为治疗药物时代;四是基因编辑。一些遗传性相关的疾病、单基因和多基因引起的疾病以后都可能被基因编辑治疗。而CAR-T疗法和基因编辑的结合亦值得关注,有研究显示出其可能带来临床治疗的突破。


■编辑 慕欣

上周阅读TOP 5

回复“TOP”轻松获取上周最热门文章!


更多深度报道见《医药经济报》~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