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招聘QQ交流群:238032769
贵州医疗招聘微博:@贵州卫生人才招聘
根据网络“神医”自我断病
“医生,我之前百度过了,像我这种头痛可能是得了脑肿瘤或血管瘤。”很多人习惯在网上“寻医问药”,解决不了再去医院。不少患者都可能有过这种“以偏概全”的错误。这种“盲人摸象”式的自我诊断往往给患者造成心理暗示,干扰医生诊断。
医学是一门未知多过已知的科学,医生看病是门综合学问,更是一门人文艺术,计算机难以取代。建议患者可以主动学习一些医学科普常识,了解医疗进展,但千万别先入为主。
希望医生开“神药”
“医生,给我开个特效药,吃了赶紧好,别耽误工作啊”;还有不少患者看病时,拿来一沓小广告,一个个问医生广告里的“神药”、“秘方”是否有效;还有一些亚健康人群,感觉不舒服,化验检查指标都没问题,也达不到药物治疗标准,仍然希望医生给他开药,否则就觉得医生不称职……
这类患者往往平时不注重健康生活方式,忽视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科学性,或许在某一领域还是专家,但由于对医学科普不重视,在医学方面就是“医盲”。
复查说不来就不来
随着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的年轻化,越来越多的中青年人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药。不少人以工作忙、不能请假等理由拒绝定期复诊,让医生很无奈,但真正受伤的是患者自己。首先,一些指标长期不正常会严重损害健康,比如高血压患者如果不定期复查,长期可引起心脏、大脑、肾脏的损伤。其次,“是药三分毒”,不少药物会对肝肾功能造成危害,需遵医嘱定期查血像和肝肾功能。
症状一好就私自减药、停药
不少慢性病患者症状一减轻就认为自己好了,不愿吃药,或者擅自减半用药量,等症状“杀回来”才再次求助医生;还有些人出院后药吃完了,不及时去医院配,自以为慢性病像感冒一样被根治了。以高血压为例,这样做会导致血压出现“升高—降低—升高”的不稳定波动,甚至“反跳”至用药前水平,进而引起中风、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
盲信传言与广告
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电视、报刊上的所谓健康科普知识鱼龙混杂,不少人看着药物说明书和广告就觉得“久病成医”,盲目听信一些被包装的“专家”或“影视明星”,而不肯相信专业医生说的话。还有人听信广告的夸大宣传,用昂贵且疗效不明确的“保健品、治疗仪”等替代药物治疗。
在医生眼里,保健品是食品,不具备治疗作用,也许可以作为营养补充;而所谓的降压仪,目前还没有公认有效的专业报道。
拿着药方让医生开
经常有人拿着不知名的药甚至药方,过来让医生开,其中很多见都没见过,也不适用于病人的症状。“隔壁邻居大妈、广场舞伴的话比医生还管用”,医生们归纳背后的原因。事实上,同一症状的原因往往不相同,比如发热,可能是细菌性感染引起的,也可能是病毒性感冒引起的,适用于细菌性感染的药,对后者往往不起作用。
对待抗生素太极端
不少人认为抗生素是万能的,只要发烧或发炎,就要求注射;也有走另一个极端的,发烧多日病情严重,可一听说抗生素不好坚决不用,结果转为肺炎。患者对待抗生素“一定要用”和“坚决不用”两种心态都有问题,病情所需才是判断标准。
对体检意识的淡薄
多数人对于体检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同时因为传统思想束缚,大多数人在健康状态下根本就不想踏进医院,对进医院很排斥。人体在对于自己日常健康的管理中,重点应该是对疾病的早期发现,而疾病的早期发现主要还是依靠体检。
因而日常对健康重视的人,都会定期去医院体检,主动到医院对整个身体进行全面检查而不是被动的体检。而体检最终目的是有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无病早预防、早调理、早保健,观察身体多项功能反应,适时给予改善,加强对自我身体机能的了解,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
嫌麻烦弃检、嫌贵不愿做检查
眼下接近年底,又进入体检高峰期。不少人认为有些检查尴尬,或排队太久而随意弃检。“弃检”较多的有肛门指检、尿、便常规、耳鼻喉等一般检查。有些病人短期内曾做过某项检查,如果医生让复查,就会很排斥,担心医院趁机敛财。
事实上,因为人是活的,一时的检查化验绝对不是一劳永逸的,数据指标的改变可以为医生确诊提供重要信息。这种“刻舟求剑”式的错误很多人都有过!
有些项目或器官必须依据年龄和性别的不同在医生的指导下实行定期检查。在体检时要选择到正规体检中心体检,从而保证结果的真实可靠性及体检项目收费的公开化。同时在体检过程中一定要听医生指导,医生会根据我们的年龄及身体状况给出不同的体检方案。
其实病患往往是病急乱投医,他们只要看到一个穿着白大褂的和善的面孔,挂着照片和名牌,甚至在网络上搜索到一些偏方、医疗广告就会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地倾诉。其实大部分病患都是通情达理的,你工作做到位了,他们大多能够理解。出借耳朵和同情心再加上温存软语往往会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抽出一部分时间听他们说疾病的起源,家庭的纠纷,老板的残酷,未来的担忧,甚至房贷还有多少没还等等,听到动情处,我会提出我的意见甚至给予拥抱。换一种柔和的语气,多说哪怕一句关爱的话,病患和医护重新建立起一种良性循环,一定需要有一方,先伸出手来。相对而言,可能医护人员更简单。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小编删除
如想咨询培训,可微信留言(姓名+电话+地市)
更多内容,欢迎扫码关注贵州医疗卫生考试
长按关注扫码【贵州医疗卫生考试】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公告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