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胸痛中心总部统计,截止2017年11月, 在2500多家申请网上认证胸痛中心的医院中,县级医院的数量有1500多家。如此大的占比,说明了县级医院在提升急救能力、建设胸痛中心的迫切感。
记者|万笑笑
来源|中国县域卫生
为了团结省域力量促进西南县域胸痛中心的建设和完善,近日,“西南县域胸痛中心建设促进会议”在遵义召开。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及心脏中心主任、华医心诚医生集团董事长霍勇出席会议,为在座的100多名西南县域医院的院长全面介绍了县域医院建设胸痛中心的必要性、重要性。
2017年11月1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下发《关于印发胸痛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试行)的通知》,地方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胸痛相关疾病医疗救治工作,按照改善医疗服务相关工作要求,创新急诊急救服务,鼓励指导本辖区医疗机构做好胸痛中心建设和管理工作。要按照《指导原则》积极开展胸痛中心建设,建立以胸痛中心为基础的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指导原则》对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在胸痛中心建设的基本条件、组织管理、建设要求、服务要求都进行了规定。质控指标分为基础指标和分类指标,分类指标包括具备介入或手术能力的胸痛中心和不具备介入或手术能力的胸痛中心。
早在2015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就下发过《关于提升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医疗救治能力的通知》,地方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重视和加强心脑血管疾病急救体系建设。建立胸痛中心和卒中中心建设,提升医疗救治能力。整体改善救治流程,改善患者预后。
胸痛中心建设的切入点:急救体系
“急救体系建设的核心是胸痛中心。”霍勇在会上强调,“胸痛中心”是通过多学科合作,为胸痛患者提供快速而准确的诊断、危险评估和恰当的治疗手段,从而提高胸痛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能力,减少误诊和漏诊,避免治疗不足或过度治疗,以降低胸痛患者的死亡率,改善临床预后。总结成关键词就是:整合资源,优化流程,提高效率,改善预后。
目前,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准分为标准版和基层版,标准的主要内涵包括五部分内容,一是组织结构,运作体系,这与院长和各相关科室相关;二是救治能力,技术细节,科主任和各相关专业需要配合协调;三是院前救治,院内衔接,需要急救和各相关医院协调配合;四是培训宣教,公众参与,需要继教和各相关媒体参与;五是持续改进,评估质控,需要数据和第三方评估参与。
霍勇教授介绍,中国胸痛中心体系建设已经完成,成立了1个胸痛中心认证工作委员会,完善评审流程及两套认证标准,成立胸痛中心总部、质控中心和4个区域认证办公室,遴选了22家胸痛中心示范基地,331家医院已认证通过胸痛中心。同时,全国胸痛中心建设高潮正在到来,截止2017年11月9日中国胸痛中心总部官网数据显示,注册医院数约达2507家,并保持持续增长。
“接下来的计划是系统化加速胸痛中心建设。”霍勇教授说,一是建立各级联盟,各级联盟的建立更有利于融动当地政府及省内各方力量的支持,形成本省的急救体系;二是加大宣传培训,让更多的医疗机构认识胸痛中心建设意义,培训更多的患者了解胸痛急救常识,及时救治;三是推动各级政府,国家卫计委和各省卫计委行政主导并发文支持胸痛中心建设,并推动市县级落实;四是加强质控再认证,加强数据质控,促进胸痛中心持续改进,为临床提供更多的数据支持,成为心血管大数据中心。
胸痛中心建设的扩展和提升:三全模式
目前,以“三全”模式为标志的胸痛中心2.0版正在建设中:全域覆盖(胸痛中心网络)、全民参与(动员相关人员)和全程管理(防救治康结合)。
按照规划,未来要从胸痛中心发展到心血管病管理中心。心血管病管理中心包括,疾病范围的扩展,例如胸痛中心、房颤中心、心衰中心、ACS中心等;管理时间的扩展,即院前院中和院后的全程管理,以及预防、筛查、急救、治疗康复和二级预防。
同时,搭建胸痛中心建设的三张网:救治——培训——预防,即胸痛联盟一张网、远程教育一张网、穿戴设备一张网。提升各级胸痛中心建设速度,通过省级联盟建设形成胸痛联盟一张网;依托省级架构建立远程教育一张网,通过互联网快速高效培训各级医疗机构;通过心电监护等可穿戴设备一张网的建立,链接省级联盟架构。
在建设远程教育一张网方面,中国心血管远程教育学院将发挥重要作用——由国内顶级专家牵头,以省为单位,全国建立200家教学中心科室和2000家基层科室。构建基层医院省级、国家级专家双向交流平台,成为胸痛帮扶和教育辅导的网络,建立手术示教、心血管疾病治疗培训课程体系。
在建设穿戴设备一张网方面,加强危险因素筛查和高危人群监测,运用远程心电技术,心电、血压、血脂、血糖、睡眠和运动;建立省级平台,实现各省120急救、院前院内、院后、患者五大信息联通;老百姓不出村镇就能享受到大型医院的专业心电筛查及监护。
在信息共享方面,患者及家属—基层医疗机构—院前急救—院内救治—随访或康复机构都要信息打通。
以胸痛中心建设的“三全”模式将有力推动医疗体制改革
新医改16字方针的核心理念是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核心是建立区域内医疗机构的分工与协作良性机制,更好地统筹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区域性协同救治网络体系建设,优质资源共享机制形成逐渐整合,上下联动互补和基层能力提升。
在基层首诊方面,要进行公众教育,提高健康素养。胸痛要打120,社区医院及时发现胸痛患者,及时转运;基层胸痛中心,基层医院如果不能做PCI的医院提供溶栓治疗和及时转运;从急救体系到危险因素筛查,高危人群管理和急救联动,相关信息分享;从急救体系到院后康复管理逐渐到健康管理。
在急慢分治方面,“急”指的是胸痛中心的建设强调围绕急性胸痛的救治,建立急性胸痛病人高效的救治体系;优化流程,强调协作;“慢”指的是高危患者筛查,慢病治疗的规范;慢病长期监测和管理;患者的慢病教育。
在双向转诊方面,“向上转运”指的是社区,发现高危患者并及时转运到基层医院或者大医院;基层医院(二级):溶栓后转运可以做PCI的医院;120(院前急救),要提供基于救治能力和转运时间的转运;大医院,提供急诊PCI和相关胸痛的及时救治。
“向下转运”指的是出院后的恢复转运到基层和社区医院;二级预防在大医院指导下在基层医院进行;长期的康复在基层医院进行。
在上下联动方面,胸痛中心建设中要求和建立协作医院系统,包括社区和基层医院;胸痛中心医院要给社区和基层医院提供教育;胸痛中心的建设中强调提供技术的帮扶,并建立远程的教育和会诊系统,成立专业的协作组织,胸痛联盟。
胸痛中心“三全模式”助力实现“健康中国”建设
霍勇认为,胸痛中心“三全模式”在助力实现“健康中国”建设方面将发挥四大作用:
一是发挥急救网络协作作用,即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分散采集、集中判读、解决基层医疗机构无心电判读能力问题,提高基层高危人群筛查质量;
二是预防筛查能力提升,即通过互联网远程进行心电判读确诊,指导下级医院进行救治及转诊,学术交流和专业指导。
三是实现患者全程管理,即医疗互联网的推行实现无时差的分级诊疗,让基层患者可以就地享受省会城市优质医疗资源。
四是推动分级诊疗和医联体建设,即通过中心平台,结合实际案例,让专家团队进行远程培训指导,实现三级医院带动下级医疗机构共同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霍勇教授提出县级医院院长在胸痛中心建设中要落实好院长的责任,完成院长应该承担的任务:
一是主持工作——亲自担任胸痛中心建设委员会主任,主持胸痛中心全面工作;
二是培训理念——清晰了解胸痛中心建设对于医院和整个区域的意义,胸痛中心建设的理念;
三是组建团队——组建团队,制定明晰的岗位职责,不断提高团队凝聚力,检核团队效力;
四是制定制度——牵头制定各项CPC 院内制度,并督促培训与实施,及时创新和优化整改,把制度落到实处;
整合资源—院外资源整合和协调,包括120急救系统、区域内基层医院、社区、媒体等,以及卫计委及县市领导汇报与资源支持;
督促落实——CPC 建设质控跟进,检核团队执行问题,共同确定策略,督促落实实施;
在效果评估方面,要注意以下四个指标:
1. 院长观念提升,亲自主抓急性心血管疾病救治体系的建设工作,从制度制定落实、全院流程再造、全员培训、上下级医院、120关系建设等予以高度重视。
2. 多科室协作共建提高凝聚力,全院上下齐心协力,热情高涨,在省内相关会议上交流建设经验。
3. 达到中国基层胸痛中心认证标准。
4. 缩短救治时间患者救治率上升,严格贯彻胸痛中心流程建设,缩短救治时间,提高救治率,降低死亡率。
在会议现场,赛诺菲基层医疗事业部西区总监宋菡出席并致辞。宋菡在发言中提到,早在2011年,赛诺菲就成立了基层医疗事业部。未来,赛诺菲将就县域医患所需,尤其是针对心血管疾病介入临床诊疗水平的培训和县域胸痛中心的建设等方面一如既往地提供支持,为提高中国县级医院医疗卫生水平以及改善心血管疾病防治现状贡献力量。
~~END~~
越县域,越懂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