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医学发展与医疗需求的释放, 既保证医疗服务质量, 又能提高工作效率、 控制医疗成本, 已成为政府、 医保部门和医疗机构的共同目标。 目前, 临床路径作为优化医疗服务流程的管理工具, 已在许多国家得到广泛应用。 临床路径项目与医保付费有何内在关系? 为什么要关注临床路径? 临床路径管理在我国实施现状如何? 对于医改又有何价值? 带着这些问题, 本报记者近日采访了 “基于临床路径管理下的疾病经济负担研究”课题参与人、 北京大学药学院官海静博士。
临床路径有望成为 “三医联动”
的重要技术抓手
记者: 请首先解释一下什么是临床路径?
官海静:
临床路径是针对某一疾病建立的一套标准化的治疗模式与治疗程序, 以循证医学证据和指南为指导来促进治疗和疾病管理的方法。 实施临床路径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医生诊疗行为,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控制医疗服务费用, 促进合理用药, 寻找成本相对较低的治疗照顾模式, 在保障医疗质量的基础上,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记者:为什么要关注临床路径?
官海静:
临床路径是新时代国家医改的关键词之一,临床路径有望成为医疗、医保、医药 “三医联动”的重要技术抓手。
我国卫生行政部门需要规范医生诊疗行为, 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并且建立健全医院绩效考核制度,而临床路径可以形成技术规范, 促进绩效管理; 医保部门需要进行支付方式改革, 对医保实施精细化管理, 通过智能审核, 对医疗服务的全过程进行识别和监督, 但其所面临的问题在于, 支付标准和审核规则的制定缺乏符合医学规律的抓手, 对医疗机构进行监管也缺乏对话的平台和手段, 而通过临床路径就可以在尊重医学规律的基础上测算支付标准, 制定审核规则。
从供给侧看, 临床路径是标准化的诊疗规范。 按照临床路径进行管理, 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医疗质量的同质化、 促进合理用药,有助于分级诊疗的落实和医疗质量的提升;从需求侧看, 临床路径是医保支付的医学基础, 在临床路径的基础上制定医保支付标准和审核标准, 将使医保支付更能尊重医学规律。 通过这项临床路径课题来连接医疗服务体系的供给侧和需求侧, 进而从更深层次推进 “三医联动”,促进国家医改。
记者:2016年9月, 人社部社保中心委托北京大学医药管理国际研究中心牵头开展“基于临床路径管理下的疾病经济负担研究”,你也是这项研究的参与者, 请问这项研究对于医保工作的价值是什么?
官海静:
这项课题围绕疾病临床路径展开, 探讨临床路径管理对治疗效果和医药费用可能发挥的作用, 目的是找出一条既尊重医学规律又尊重经济规律的 “三医联动” 路径, 为构建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探索可行之道。
这项研究基于我国真实的临床环境和数据, 多维度分析疾病医疗费用, 同时评价不同药物在临床路径中的成本效果, 探索临床路径和医保付费的内在关系。 研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对疾病的研究, 利用医疗大数据, 分析疾病的医疗费用和影响因素; 二是对药物的研究, 探索药物在真实世界中的成本效果。 通过这项研究, 我们希望能为医保单病种和DRGs付费提供基础数据支持,为优化和完善临床路径提供思路和科学证据。
1212种疾病的诊疗有 “路” 可循
记者: 目前, 临床路径在我国的实施现状如何?
官海静:
自2009年新医改至今,在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国医学会等单位的组织下,在试点医院、 领衔专家的带领下, 这项工作取得长足进展。2016年底,1010个临床路径由国家卫计委委托中华医学会组织专家制(修) 订后公布。 今年6月, 国家卫计委发布 《关于实施有关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其中, 有23个专业202个病种的临床路径。 目前, 国家卫计委已颁布了1212个疾病诊疗临床路径, 涵盖30余个临床专业,基本实现临床常见病、 多发疾病全覆盖,基本满足临床诊疗需要。 据国家卫计委在媒体沟通会上透露, 截至今年第一季度,我国共有近7000家公立医院开展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占全国公立医院的88.5%。
9月12日, 国家卫生计生委在其官网上发布 《医疗机构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修订印发,供医疗机构参考使用。 《指导原则》突出了临床路径 “四个结合” 的原则, 即临床路径管理与医疗质量控制和绩效考核相结合、 与医疗服务费用调整相结合、 与支付方式改革相结合、 与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相结合, 这将进一步提高临床诊疗行为的规范性与合理性。
制定医保 “服务包” 的支付标准
离不开临床路径
记者: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进一步深化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 中提出, “制定完善符合基本医疗需求的临床路径等行业技术标准, 为推行按病种付费打下良好基础”。请问临床路径与医保付费有何内在关系?
官海静:
进一步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是现阶段国家医改的重点工作之一。 过去,医保主要是按项目付费, 根据上述 《意见》要求, 医保将实行多元复合式支付方法: 对住院医疗服务, 主要按病种付费, 探索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 对基层医疗服务, 可按人头付费, 积极探索将按人头付费与慢性病管理相结合。
医保打包支付需要制定 “服务包” 的支付标准, 通常做法是基于医疗大数据进行测算。 但是在过去, 临床上可能包括不合理的诊疗行为、 不合理的收费标准, 在此基础上测算得到的支付标准, 难以客观反映各种临床投入要素的价值。 因此, 制定医保 “服务包” 支付标准必须要尊重医学规律, 即在临床路径管理下的诊疗行为以及相关费用。《意见》提出要制定完善符合基本医疗需求的临床路径等行业技术标准, 这体现了医改对医疗质量的坚守。
各地的医疗机构临床实践和用药习惯差异较大, 加之医疗费用的影响因素很多, 这导致即便患同一种病,程度相同, 在不同地区或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中, 费用可能有很大差异。 临床路径项目将对临床路径管理下的单病种费用进行测算和分析, 在保证医疗服务质量的前提下, 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 这正是医保在制定 “服务包”支付标准时需要坚持的原则。 因此, 基于临床路径和临床诊疗指南, 探索医保支付标准的形成机制和调节机制, 对于患者得到质量放心、 收费合理的医疗服务非常重要。
控费并非改革唯一目标,
比控费更重要的是对医疗质量的评价
记者: 推行临床路径管理能否有效减轻医疗浪费现象?
官海静:
浪费是临床上的常见问题, 很难马上解决, 在国外亦然。 造成浪费的原因很多, 如在不同医疗机构之间互不认可检查结果,需要重复检查;再如某一些联合用药行为,实际上缺乏循证证据的支持。这并非简单的技术问题, 更不能直接归因于职业道德问题,更多情况下是由于医学在不断发展过程中认识论、方法论的不统一,或信息系统无法支持医疗机构间的互联互通等。临床路径体现了当前临床专家对疾病治疗方案的认识,如果参照临床路径进行治疗, 可进一步规范医生行为,减少浪费现象, 降低临床上因不合理检查、治疗、用药而发生的费用。
每一种支付方式都有缺点, 控费并非改革的唯一目标。 在改革推进过程中, 比费用控制更重要的是对医疗质量的评价。 费用低不一定是好事, 如果该做的检查没做、该吃的药没吃, 导致病没治好, 结果会适得其反。 现在, 百姓在生病后总希望去大医院, 而非小诊所, 即便后者收费可能更低, 但是百姓对其专业水平不放心, 所以不愿意去, 这也体现了百姓对医疗质量的高度关注。 而临床路径管理的首要目标便是规范诊疗行为, 促进合理用药, 提高医疗质量。
记者: 今后, 推进临床路径还需要做哪些工作?
官海静:
应进一步加强与临床路径相关的学术研究, 这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对于临床路径本身的系列研究。 临床路径需要根植于临床, 服务临床。 随着疾病谱的不断变化和临床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临床路径还需要创新、 优化、 完善。 无论是循证证据还是临床路径, 都需要与时俱进, 体现中华医学的智慧。 二是关于临床路径对医生行为、 医疗质量、 医药费用等影响的相关研究, 将临床路径管理放在医改的框架下, 促进相关领域的联动改革。
更多信息敬请关注:
——芝罘卫生计生——
传播健康知识,服务公众居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