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糖尿病患者要做到这几个“点”

关于糖尿病管理,很多糖友会抱怨说:糖尿病是生活方式病,会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想要控制好血糖太难了,我很难做到在生活中的每个方面都会让血糖“满意”。糖友会有这样的想法,可能是存在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还没有全面掌握糖尿病管理知识,二是可能还存在一些不良生活习惯,自己很难改正。其实关于糖尿病管理,归纳总结后,就会发现,您只要做到几个“点”,就可以将血糖控制平稳。

少吃点儿

首先您得知道糖尿病患者为什么要进行饮食管理。如果我们将人体组织细胞比作房子,那么胰岛素就是开锁的钥匙,由于钥匙出现了问题,血糖没有办法进入组织内,从而出现了高血糖。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或者相对不足,餐后血液中升高的葡萄糖不能进入组织而滞留在血液中,因此吃得越多,血糖就会越高。

现在糖友就会明白,想要控制好血糖,首先就要做到:少吃点。当然这里的少吃,并不是让您每顿都要挨饿,而是要减少高能量食物的摄入,也就是要平衡膳食,通过调整营养素结构,有利于血糖控制,有助于维持理想体重并预防营养不良发生。

勤快点儿

加强体育运动

说到勤快点,很多糖友会想到,要积极进行体育锻炼,规律运动可以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有助于控制血糖,减少心血管危险因素,减轻体重,提升幸福感,而且对糖尿病高危人群预防或延缓糖尿病的发生效果显著。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规律运动8周以上可将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降低0.66%,坚持规律运动12~14年的糖尿病患者死亡率显著降低。

勤测血糖 其实这里说的勤快点,除了体育运动,糖友还要做到勤测血糖,尤其是当感觉身体异样的时候,糖友监测血糖是为了控制高血糖以及预防低血糖。虽然糖友需要勤测血糖,但是也要根据自己的治疗方案来选择不同的时间点来测血糖。具体监测方案如下: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5)》指出,使用口服降糖药的患者每周监测2~4次空腹血糖或餐后2小时血糖,或者在就诊前一周内连续监测3天,每天监测7点血糖(早餐前后、午餐前后、晚餐前后和睡前)。

使用胰岛素的患者,要根据治疗方案进行相应的血糖监测,(1)使用基础胰岛素的患者应监测空腹血糖,根据空腹血糖调整睡前胰岛素的剂量;(2)使用预混胰岛素的患者应监测空腹血糖和晚餐前血糖,根据空腹血糖调整晚餐前胰岛素剂量,根据晚餐前血糖调整早餐前胰岛素剂量;(3)使用餐时胰岛素的患者应监测餐后或餐前血糖,并根据餐后血糖和下一餐餐前血糖调整上一餐前的胰岛素剂量。

勤喝水

秋冬季人们出汗减少,口渴症状可能不太明显,但是秋季天干物燥,糖友同样不能忽视饮水问题,每天要少量多次饮水,不要等到口渴了才喝水,因为体内缺水会导致血液“浓缩”,使血糖升高。

多学点儿

糖尿病知识学习是糖尿病患者控制病情的基础,糖尿病患者要积极学习医学知识,要多懂一些,超前一些,使自己成为优秀的“保健医生”。只有对糖尿病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以良好的心态和坚强的毅力和它打持久战,才能不信“神医”和“神药”,避免降糖路上走弯路,以科学的方法坚持综合治疗,从而阻止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糖友可以通过听讲座和专家咨询、订报刊、看医生等多渠道学习,掌握必要的糖尿病知识。认真阅读1~2本正规、科学性强的糖尿病科普杂志或书籍,通过阅读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掌握有关知识,如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等。

糖友除了学习书本知识,还要多与其他患者进行交流,一是相互交流病情控制,大家就可以发现您在血糖管理中的不足以及优点,有问题的地方他人指出后就可以及时改正,而他人也可以学习您的优点。除此之外,多与他人进行交流,还会让您更加健谈,让患者的心态更乐观,可以有效预防抑郁症等心理问题出现。

放松点儿

糖友的心情对血糖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刘阿姨最近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医生为她多次调整了治疗方案,可是血糖总是不达标。后来医生和她多次沟通,才发现原来血糖控制不达标都是刘阿姨的心理作用在作怪,她刚诊断出糖尿病,总是担心血糖会对她的身体造成严重影响,心情很不好,总是有心事的样子。后来医生给她多次开导,要她调整心态,告诉她越是紧张,血糖越是不容易达标。后来刘阿姨慢慢地学着放松心情,积极配合医生,血糖最终达标了。

不要紧盯血糖值

糖友不仅要把心态放轻松,对待血糖值也同样如此。血糖偶尔超标一次并非什么大事儿,重要的是分析原因,以后尽量避免。糖尿病治疗要个人化,不要紧盯血糖值。一般2型糖尿病患者一般要求空腹血糖在4.4~7.0毫摩尔/升,非空腹血糖要小于10.0毫摩尔/升。而对于老年患者,考虑到严重低血糖史、预期寿命较短等问题,也可适当放宽血糖控制范围。对于大多数非妊娠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目标为<7%;对于病程较短、预期寿命较长、无并发症、未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在无低血糖或其他不良反应的前提下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5%以下,甚至接近正常水平(4%~6%)。对于有严重低血糖史、预期寿命较短、有显著微血管或大血管并发症,或有严重并发症、糖尿病病程很长和通过治疗很难达到治疗目标的患者,要放宽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标准,如<8%。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