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健康文化保守性及“大健康观”的引入
健康文化是健康价值观的载体,健康价值是健康文化的精髓,健康文化是健康价值的形式,健康价值是健康文化的内容;健康文化是健康价值的表现,健康价值是健康文化的本质。
刚刚过去的20世纪,是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世纪,也是价值冲突异常激烈的世纪。自有人类以来,从来没有哪个世纪像20世纪这样瞬息万变,头绪繁多,矛盾错综复杂。在文化碰撞过程中不同的健康观也有激烈交锋,也有立废与否的正面争论,但多数情况下,这类冲突最终并非以一方战胜或消灭另一方而告终,而是此消彼长的共生式存在。
文化具有一定的惰性,具有强大的保守力量。正如恩格斯所言,“一般说来,传统在思想体系的所有领域内部是一种巨大的保守力量”,胡适也说,“调和是社会的一种天然的趋势。人类社会有一种守旧的惰性……”。同样的,健康文化一经形成同样有其保守性,人们关于疾病、健康及其相互关系的认知、态度与行为有很强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一旦形成,常需数代人的努力才有可能发生改变。健康文化的保守性在文化比较之中则更显突出:如东方强调天人合一,应顺乎自然;西方强调人定胜天,要战胜自然。东方侧重整体,重综合归纳;西方侧重局部,重分析演绎。东方重形象思维,重直觉悟性;西方重逻辑思维,重实证理性。东方重全貌,亦此亦彼,复杂多变;西方重清晰,非此即彼,简洁明白。东方重经验,重差异与特殊性;西方重推理,重普遍与必然。东方重身心统一;西方重身心分离。东方认同药食同源。西方认定食品就是食品,药品就是药品。文化所具有的这种保守力量,也是文化多元形成的基础之一,也是不同文化间能形成碰撞的原因。
目前,对已接受西方健康文化,并将其作为主流文化的国家而言,从人类健康维护和促进实践中萌发生长的“大健康观”因其超越性(相对于生物医学模式和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而言),似仍被悬置于主流医学之外的“观念价值”层次上,其从“观念价值”跃迁至“实践价值”的现实基础有四:
1.无限细分的、还原论、线性的传统医学模式无力对健康和疾病再提供更多的洞见;
2.当前生态医学发展的方兴未艾,人类开始重新认识自身与自然(Nature,“天人合一”中的“天”在英语翻译中有时也被翻译为Nature)的关系,且认识日趋深入,它印证了“天人合一”的古老洞见,也对对“天人合一”赋予了科学内涵;
3.大健康市场在全球的蓬勃发展。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观念方式愈发受到市场经济运行方式的深刻影响,人们愈发倾向在市场化运作中对价值进行文化预设,即市场其实是价值升级的另一个有力推手;
4.作为“天人合一”观念的发源地的中国,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和中医药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使其所提供的经济动力和智慧资源对全球可持续发展将会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
在此,我们再次强调,大健康观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并不仅仅是对国人观念文化中“天人合一”理念的回归,而主要是指人类健康福祉实践活动中的具体发展模式上的“天人合一”,是可以从中关注我们当下的健康状态(包括生态的和个体的健康状态)以及朝向未来发展(包括生态的和个体的健康发展)的“天人合一”。观念文化的“天人合一”,至多反映了我们所属的文化类群在思维方式上的特定文化旨趣;运行在健康发展模式上的“天人合一”,则是关乎人类整体健康文化的共同发展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