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
柴静
●●●
在《看见》中,我看见了太多真实的、触碰人心的东西,也正是这本书,让我喜欢上这个曾经有着齐肩短发、爱系围巾,奔走于镜头前的柴静。这本《看见》,记述了她自己在央视做节目十年来的历程,也让我理解,柴静之所以是柴静的原因。
记忆中第一次听见“柴静”这个名字,是伴随着2015年网络上的《穹顶之下》,这个由柴静自费拍摄制作的空气污染深度调查引起了当时社会各界的热议。对于雾霾的强烈感受,不是来自她记者的身份,而是作为一名母亲。视频中的柴静,言辞犀利尖锐,目光却坚定而坚持。从崔永元的转基因调查,到柴静的雾霾调查,在他们的身上,我仿佛听见了央视那句经常出现的广告语,“用事实说话”。我想,以他们为代表的媒体人,有着敏锐的目光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公众才得以了解最真实的社会。
柴静这种语言清简却字字直击重点,气质优雅又锋芒毕露的感觉,同样体现在《看见》中。虐猫事件、华南虎照事件、毒枭贩毒、非典、汶川地震、奥运会……柴静的《看见》让我看见了一桩桩一件件我之前没见过、没有仔细思考,甚至从未了解,却真真实实发生在社会上的事情。“真实自有万钧之力”,是《霸王别姬》的编剧芦苇说过的一句话,也是《看见》中某一章节的标题。是啊,在这些真实的事件中,我们在不停的认识别人,也在不停的领悟人性、认识自己。
是啊,在这些真实的事件中,我们在不停的认识别人,也在不停的领悟人性、认识自己。
人是感性动物,这种感性,也贯穿于《看见》的文字之中,而有些感性的东西,读起来又是那么的有道理、有力量。《只听到青绿的细流声》一章中,记录了《纽约时报》老编辑Clark的一句老人言,“不要去听那些声音,你唯一要关心的就是让自己强大起来”。《别当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中提到白岩松曾安慰柴静道,“人们声称的最美好的岁月其实都是最痛苦的,只是事后回忆起来的时候才那么幸福”。书中在记录台北跆拳道运动员苏丽文时写到,苏丽文在比赛前就有严重的左膝伤,比赛中只能单脚站立,把左腿像布袋一样甩出去攻击对方。被击倒14次的她,在回答柴静“每次倒地之后的几秒钟都在想什么?”中说,“前两秒用来休息恢复体力,后两秒来想战术如何回击”。柴静在书中,是这样描述的:不是自怜,也不是忍着痛苦,她要赢,这是运动员的企图心:“不管自己能够做到怎么样的程度,就算脚断掉也要继续努力,有呼吸,就有希望。”也许是我自己本身,相比于其他人,多了些田径训练、上场比赛的经历,于是在读到苏丽文这段文字时,更有感触。“有呼吸,就有希望”,这句话的底气,来自于一个运动员的胜负欲。
满是矫情的语言并不适合柴静,但正是有感而发的感慨和触动,才更鲜活、更真实。
本不喜欢传记的我,喜欢上了这本《看见》,因为整本书给我的感觉,恰如书题。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却让我看见了真实的社会,留给我强烈的生命印象。在内心感受触动的瞬间,我在寻找真实的自己。
编辑:2016级临床药学2班 陈大红
排版:药学院学生会网络信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