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靶向治疗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靶区定位的准确程度,因而治疗过程必须依赖可靠的制导设备。通常在靶向治疗前用计算机勾画出靶区,制定治疗计划,精确定向引导,实时监测,以便更准确地杀死靶区局部的肿瘤细胞,以相等体积靶向切除肿瘤,最大限度地减少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以达到局部杀灭的目的。”2月5日,我院肿瘤内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曹焱对靶向治疗介绍道。
新技术让“靶点”更易选择。虽然看起来这个治疗过程很简单,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比如,怎样才能找到特异性靶点?怎么能够确定病人适用哪种规格的“导弹”?
就拿我国发病率第一的肺癌来说,在肺癌中,其中80%的肺癌患者都属于非小细胞肺癌,而在中国的非小细胞肺癌病例中,有30%的病人都是由于EGFR基因(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所导致。 因此,在对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中,如果可以确定患者的突变型并加以分子靶向治疗,就可以将非小细胞肺癌的治愈率提高。
但是,怎么确定呢?在以往的临床应用中,通常只能通过病变组织切片来进行基因筛选。可是由于这种获得手段非常慢,往往病人无法及时获得个体化治疗。在这个难题上,北京肿瘤研究所的王洁教授通过对大量病例的临床研究,开创了一种由患者的外周血来进行基因筛选的全新手段。这种方法要比组织切片来得更快,更有效,从而更准确地为肺癌患者提供个体化靶向治疗的依据。曹焱副主任例举两个案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案例一 魏女士,女,47岁,来我科时平车推入,病人因腰背剧痛已无法下床及行走,入院后完善相关辅助检查确诊:肺腺癌晚期,全身多发骨转移,肺内转移。完善基因检测,根据NCCN指南对病人进行靶向治疗,骨转移放疗及癌痛规范化治疗。经治疗,患者疼痛症状得到缓解,一般情况改善,现基本上和常人一样正常起居,并已经停服止痛药。经规范化多种治疗联合,使恶性肿瘤晚期病人生存期明显延长,生存质量明显改善。
案例二 阿先生,男,65岁,入科时排便肛门剧痛,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及睡眠,焦躁不安,痛苦万分,患者既往确诊:直肠癌,但未行治疗。入院时疾病已到晚期,经多学科讨论无手术机会,立即给予癌痛规范化治疗缓解疼痛,后给予规范化同步放化疗,止痛药逐渐减量至停药,复查病灶基本稳定,自觉症状明显改善,专家再次评估,治疗效果好,6-8周后手术切除病灶。经转化治疗,患者由晚期转为有希望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