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结束,告别老人和孩子,农村的年轻人陆续登上进城务工的列车。孩子用213.5元压岁钱,想挽留爸爸在家多待一天,让年轻的父亲泪流满面,也感动无数网友。
这样的场景,在四川资阳市雁江区保和镇晏家坝村却几乎很难见到。
17年前,这个全镇最差的村,现在却是全国美丽宜居村庄、全国文明村,年轻人留在农村也开起了宝马、路虎。2015年村里有18名留守儿童,如今只有2名。
外出的村民为何愿意回家不走了?全国人大代表、晏家坝村村支书查玉春带来了“晏家坝经验”。她说:“乡村振兴,就是要让村民愿意回农村安居乐业。”
当支书
放弃3000元工资 回村任职每月拿140元
晏家坝村离资阳城区17公里,三面环山,沱江与花溪河在这里交汇。17年前,这是保和镇最差的一个村,通往外界的只有一条羊肠小道,17公里外的城市都显得很“遥远”。
2001年,保和镇要为该村重新物色一名村支书,但是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镇党委在多次走访中,群众都向他们提出:“如果查玉春能回来,我们这个村就有办法了。”
当时36岁的查玉春,在一家建筑公司从事管理工作,一个月收入可以达到3000元,正是她事业的高峰期。
这时,保和镇党委书记找到查玉春说:“晏家坝不能再烂下去,你是党员,是否愿意把担子挑起来!”
“当时村支书每月的误工补贴只有140多元。”查玉春说,她也希望自己的家乡能够变样,接下来的几天,她再三权衡,心里算了一笔账:回去后,如果真正能带领群众过上好日子,1558人的村人均只要增收100元,全村就能增加15 万元的收入,这比她一个人过上好日子更有意义,也更有价值。
“如果‘公推直选’能选上我,我就试3年,如果村子没有变化,我就退职!” 查玉春作出承诺。村委会投票时,32名党员31人投了她,没投的一票是她自己。
变观念
拔掉红苕秧 带领村民种蔬菜
“村民都普遍贫困。”查玉春说,她上任后,修通了村里的碎石公路,疏通了灌溉水渠,但是村民年人均收入不到2000元,年轻人都外出务工,在家留守的老人上半年种麦子,下半年种谷子,“我想彻底改变这种状况。”
晏家坝地势平坦,两江汇聚,应该是规模种植蔬菜的好地方。带着这样的想法,查玉春到成都的蔬菜基地去学习,回来后找到雁江区农业局,说出自己的想法后,农业局将当时最优质的花菜种子交给她。
“我背着一背篓种子回村,老人都说我头发长见识短。”查玉春说,包括自己的老公在内,都觉得的她的想法不可行,“都种上蔬菜,卖不出去,自家也吃不完。”
查玉春没有在意老公的建议,第二天就把自己3亩的红苕秧全部拔掉,全部种上了花菜。“我动员亲戚跟我试一试,关系好的亲戚碍于情面,跟着种了一些。”
那一年,花菜获得丰收,一亩地产出上万斤,售价也达到了8毛钱一斤,一亩地收入8000元左右。“好多人心动了,第二年80%的村民开始跟着我种菜,又获得了丰收。”
但是,村里仍有一两户贫困户不愿意参与进来。“我们几个村干部到家里做工作,他们还将信将疑的。”查玉春说,于是,她和村干部将贫困户地里的红苕秧拔了,帮忙种上菜,“现在再喊他去种红苕,他们肯定是不愿意的了。”
改面貌
修通全区首条通村水泥路 每年评选“好公婆”“好媳妇”
2006年,查玉春一次沿海农村之行回来后,觉得通往村里的碎石路,也可以改建成水泥路。“那时候如果通村公路是水泥路,相当洋气。”查玉春说,她向村委会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村委会开会讨论,大部分人通过,也有少数人犹豫不决。
消息传到村上,却遭了大部分村民反对。5.5公里的水泥路,预算需要170余万元。“有人说我想吃一坨钱,也有人说一个女人修不好路。”查玉春说,种菜收入稍有增加的村民,并不愿意把钱拿出来修路。
2007年8月,她向上级争取到了以工代赈项目,同时采取“社会捐资与村民集资相结合”的办法,让村民人均出资 300元。但是,路开修几天了,以工代赈项目款还没有拨下来。钱不够了怎么办?开弓没有回头箭。查玉春带头向亲朋好友借钱,然后带领村支部一班人在信用社每人贷款10万元。
路修到1公里多时,村民排着队到了村委会。“说我们收钱是干实事的,都自愿把修路款交了。”查玉春说,2007年11月,晏家坝5公里村公路通车了,村民们自发地买来鞭炮庆祝,足足燃放了半个多小时, 查玉春动情地哭了。这是雁江区第一条通村水泥路,接下来不断有人来考察学习。
2009年,四川省新农村示范点,晏家坝村入选,农家小院改造完成,青瓦白墙的川西民居在通村公路两边建起来,村子的面貌彻底变了。
“面子亮了,里子也要变。”查玉春说,为了丰富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农村书屋建起来,妇女们组织了坝坝舞队。村上也启动每年一届的“好媳妇”“好公婆”评选,“孝道文化必须成为乡村的重要精神风貌,现在随便进那家抽查,老人家床上的被子都由媳妇洗得干干净净,叠得整整齐齐。”
奔小康
村民年入百万 留守儿童减少到2名
“农民用钱不愁了,但是村里仍有很多留守老人、留守儿童。”查玉春说,年轻人都不愿意回村里发展,农村没有吸引力还是不行。
“在区委区政府指导下,我们进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查玉春说,通过对产业进行优化,外面的业主把投资目光聚焦到晏家坝,蔬菜基地向果蔬基地转换,农业和旅游结合的模式建立起来,小村庄变成了风景区。
在村委会的统筹下,果蔬基地农药、技术等实现标准统一,该村也拿到了全国无公害蔬菜基地,成为资阳城区最大的蔬菜供应基地,许多外出务工的年轻人看到机遇,都回来了。
2016年,30岁出头的廖志聪夫妇回到村里,在查玉春的建议下,在村里流转土地搞起了花卉苗圃。2017年,小两口一年收入超过100万元,在村里修起了小别墅,既可以照顾父母,也可以每天接送两个孩子上下学。
截至目前,晏家坝村有1700多人,原来有600多人外出务工,如今一大半的人回到家乡,种草莓、栽葡萄、搞养殖、办农家乐。
查玉春说,2015年村里有18名留守儿童,如今只有2名。这几年,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了小汽车,宝马、路虎等高档车也停在了一些村民家门口。“乡村振兴,村民们在家乡创业就业的信心大幅增加。”
2016年,晏家坝被评为全国美丽宜居村庄。2017年,该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
来源:封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