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三十余年;
他,被称为“中国医学界的马斯克”,俗称“拼命三郎”;
他,大部分时间都贡献给了患者,甚至吃饭、睡觉,都在想着如何能给患者选择一个最佳的治疗方案;
他,“初心”从未改变:希望能治好别人治不好的病,让患者活得更久一点、更好一些;
他,是“全国优秀院长”、荣获“中国医师奖”、“感动患者”医务人员,更是百姓评选出来的中国十大“口碑医生”;
他,就是何建行院长——2018年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
▲何建行医生在手术中
【来源:广州卫生计生】
身为医院院长,何建行院长每天都要耗费大量精力和时间兼顾医院和科室的行政管理工作,还有多项临床科研项目外加各种协会、学会的繁杂事物,但这些都不影响他对临床工作的热忱。只要不出差,他每天都坚持查房,坚持每周一个下午的门诊。
作为外科医生,他的手术也未曾落下,至今仍保持着每年至少五六百台的手术量,而且,在不断开创和改进手术方法、向高难度挑战上,他一直乐此不疲:“临床的需求就是我们不断改进和创新的动力!”
▲何建行医生(中)在查房
自1984年进入临床实习、1987年主刀开胸手术算起,到现在三十余年的临床实践,何建行院长一直关注并思考着一个问题:临床治疗,是不是就是“治病”这么简单?
他刚接触临床不久,遇到一个小孩子需要开刀手术,家长很坚决地说把该切掉的切掉,只要干净就行了!这听起来是对的,但是何建行却在思考:孩子长大以后带着这个疤痕一定会很不舒服的。发现这些问题并在90年代接触了微创的观念之后,经过对比、反思,他大胆提出:医生,不仅仅是治病,更要从整体考虑,治疗患病之人。强调在“治人”的总体理念上把该治的病治好。
树立了整体观,他开始大胆创新与尝试,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术式。一次查房,一位老伯正在喝汤,见到他来了之后,突然泪流满面地说:“原来鸡汤这么好喝!”何建行还有点诧异,鸡汤不是很普通的吗?原来,由于肺部疾病导致呼吸困难,老人已经几十年没能大口大口地喝汤了,而何建行通过微创技术让老人恢复得很快,再次品尝到这久违的味道,非常激动。
这个事情也给何建行很大的触动,他开创了众多国际国内的胸外科手术领域的“先河”,在国际上首次提出“无管”微创理念,手术时不插气管插管、术后不放胸部引流管、不使用尿管,不仅让患者在术后能够得到快速康复,而且更重要的减轻了患者术后的疼痛与不适感、降低了感染的几率,部分患者甚至可以实现当天手术、当天出院的效果。
何建行院长大胆设想,带领团队利用业余时间研发出国际首台裸眼3D显示系统,手术医生只需佩戴一个微型发射装置,便可以获得3D显示效果,进一步缩短手术时间、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目前,裸眼3D显示系统已经推广应用至其他手术临床科室,吸引众多国内外专家前来观摩体验,被世界顶级业内专家称作“伟大的发明”。
▲裸眼3D手术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何建行院长事必躬亲地承担着自己作为一名医生的使命,更毫无保留地将所知传授给他的学生们,令学生们钦佩不已的,还有何建行院长对患者病情的整体把握能力,可谓是面面俱到,滴水不漏。
“他接诊患者时,总会微笑着认真询问病史,根据其不同特点给出详细治疗建议,记得有一次跟他出门诊,他告诉我们,在作出治疗决策前,要向患者提供多种可选择治疗方案,并告知利弊,外科医生不能为做手术而做手术,要全面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何建行院长的学生梁博士说。
何建行院长的临床临床观察能力也非常敏锐。他们举了一个亲身经历的例子:我们曾收入一位患者,经常出现大量“淡黄色腹水”,之前在各大医院都查不出原因,何教授在仔细观察后,提出“这会不会不是腹水,而是尿液?”并安排取样送检验科,发现其成分的确与尿液非常相似,沿着这个思路追查下去,最终发现了患者输尿管破裂的情况。
在何建行院长的团队中,他如同兄长、父亲一般保护并激励着年轻的医生,他十分重视团队的传承,给年轻人足够的机会施展拳脚——这是广医一院的优良传统,每次病例讨论会的头脑风暴,他都要求每一位观摩的年轻医生发言。他也会随时把自己的灵感发到微信群里,批评年轻人最多的是“你们脑子转得不够”。
在他的提携下,团队里的年轻人逐渐都能独当一面,何建行院长的朋友圈里有一条他非常引以为豪的信息,就是有关第18届世界肺癌大会的消息,他的两名学生分别获得InternationalMentorship Award和Developing CountryAward,前者是30岁的梁文华副教授,后者还是一名90后,广州医科大学大五医学生梁恒瑞。
何建行院长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所学所知教给他的学生,“只有更多的人掌握最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才能帮助更多的患者。”他不是雷锋,却在无形中将雷锋精神发扬与延伸,让“我”变成“我们”,帮助更多的人!
何建行院长对医学科学研究具有执着的专研精神,在肺癌的早期诊断这一极具研究价值的课题上颇有建树。目前他领导的团队主要科研方向涵盖多个方面,包括肺癌基因组学、术后生物学检测指标预后模型建立、胸外科微创手术学研究、器官移植学、肺癌肿瘤标本库建立、肺癌治疗抗性(耐放化疗、靶向治疗)机制、肺癌筛查的基因位点研究及临床验证,肺癌人群定向普查与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肺癌基因疫苗、肺癌生物治疗等研究,为肺癌的国内外研究者提供了强大的研究平台,为逆转肺癌治疗抗性提供准确理论依据,为进一步研究肺癌的生物学特点、发病机制、转移机制以指导肺癌的预防,临床治疗及预后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与支持。
何建行院长带领的团队发表SCI文章总数208篇,影响因子976.899,受理发明专利申请23项(包括3项国际专利),受理实用新型专利申请28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8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7项,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8次。由何建行院长团队牵头的项目荣获2017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何建行院长重视与世界先进理念“接轨”,作为主编创办的英文杂志《Journal of Thoracic Disease》《Annals of TranslationalMedicine》分别于2013年、2018年被SCI收录,主编的两本医学杂志均被SCI收录在国内实属罕见。作为执行主编、创始人之一,何建行院长曾发了一条朋友圈:“一步一个脚印,医学和学术,创新、开放、包容,挚国际标杆,共同进步!”
何建行院长带领的团队是国内鲜有的能够开展气管移植、肺移植、心脏移植、心肺联合移植的单位,目前已经完成了近181例肺移植手术、5例心肺联合移植手术,刷新了世界肺移植术后患者生存时间超过14年的纪录,不仅挽救了垂危的生命,更挽救了众多的家庭。“这是很多重症患者唯一的希望。”他不善于夸夸其谈,在他看来,这只是他的本职工作,如同一颗小小的螺丝钉,发挥好自己的作用,便有可能改变整个世界!
作为一家三甲公立医院的管理者,何建行坚持把公益做到底,他号召医院职工加入“南山志愿服务队”,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参加科普活动,2015年发起“爱肺计划”,2017年为广州市越秀区12万人免费肺癌筛查,建立“肺癌预防与筛查联盟”,启动广东省肺癌筛查工作;大力支持“救心行动”,为先心患儿减免住院费用等;选派专家帮扶新疆、西藏,与百余家基层医疗单位签署帮扶协议,为当地医疗机构“造血”;“南山志愿服务队”2017年服务对象超过1.5万人次,服务时数达5000小时。
何建行院长在2012年创办了广东省明医医疗慈善基金会,迄今,基金会已资助多名先天性心脏病儿童;推出助学金项目,为10名广东省医学生承担了医学本科期间学杂费用;设立广东省基层医师奖;开展了早期肺癌免费筛查等公益活动。 “我希望能够做一个明医,是光明的明,因为医务人员从事着光明的事业,我们伸出双手,为病患治愈痛苦,就能为世界带来更多的光明。”何建行院长说。
因为爱,一个普通人可以让自己活成绚烂的烟火;何建行院长则像一盏明灯,照亮更多人的生活。
.END.
觉得不错,就转发和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