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即将召开。届时,来自医疗卫生界的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将带着全行业数百万医务工作者的思考和心声步入会场。
现任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就当前胸痛中心建设提出,推进胸痛中心“三全模式”,推动“三全模式”建设可将区域协同救治、分级诊疗、流程优化等在内的胸痛中心内涵延伸到了跨学科的全程管理,形成针对全人群的急/慢病的预防、救治、康复为一体的全生命周期保障体系。
背景
近年来,心血管急诊急救体系建设得到国家卫生计生委的高度重视,并相继出台多份政策文件指导和大力推动建设。胸痛中心是一种区域协同救治的服务模式,是急诊急救体系建设的重要形式,通过多学科(包括急救医疗系统、急诊科、心血管内科、导管室、检验科、心胸外科等)合作,提供快速而准确的危险评估、诊断以及规范的治疗,为以急性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等急危重症患者提供的快速诊疗通道。
新一轮医改下,国家卫生计生委为落实《关于提升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医疗救治能力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15〕189号)和《关于印发2017年深入落实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重点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17〕139号)有关要求,推动医疗机构建立多学科诊疗模式,进一步提升胸痛相关疾病医疗救治能力,已组织制定并发布《胸痛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试行)》(国卫办医函〔2017〕1026号),明确要求地方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胸痛相关疾病医疗救治工作,按照改善医疗服务相关工作要求,创新急诊急救服务,鼓励指导本辖区医疗机构做好胸痛中心建设和管理工作,对胸痛中心建设起到非常强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6》显示,心血管病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农村为45.01%,城市为42.61%。今后10年,心血管病患病人数仍将快速增长,而其中危害最大的是以急性心肌梗死为主的急危重症患者,这对全国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任务和社会经济都是巨大挑战。现阶段,主要有三方面的时间延迟影响急性胸痛患者救治效率,分别是病人延迟、转运延迟和治疗延迟。而胸痛中心的建设,主要是从以上三个方面优化流程,从而缩短患者救治时间,提高救治的效率,降低死亡率和改善预后。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进建议
中国胸痛中心建设充分吸取欧美等发达国家胸痛中心建设经验,结合中国的国情,在国家卫生计生委的指导下及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等行业协会的推动下,从2014年开始,正式启动相关培训和认证工作。截止到目前,共有406家胸痛中心通过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工作委员会的认证,推动胸痛中心“三全模式”建设将进一步提升胸痛中心运行效率,助力医改分级诊疗,积极响应“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的号召。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