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流感与肺炎的致命邂逅


流感是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细菌性肺炎也是常见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前者由感染病毒引起,后者由细菌感染引起。假如两者在同一个身体“遇见”,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去年冬天全国发生的大范围流感流行期间,一篇《流感下的北京中年》网文给出了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这是一次“致命邂逅”!

文中的患者在一次普通的感冒中由于治疗不及时,继发肺炎,病情急转直下,虽然碾转数间北京大医院求医,最终也是回天乏力,离开了人间。

大家读完故事之后都禁不住会想,“流感”不是常见传染病吗?怎么会引发这严重的后果呢?

事实上,在这个案例中,患者在流感的基础上,并发了细菌性肺炎,导致这次“致命邂逅”。



细菌性肺炎是什么?


细菌性肺炎也是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它是由肺炎球菌感染而发生。

正常情况下,肺炎球菌定植在鼻咽部,人作为肺炎球菌的携带者并不容易致病,只有在某些情况下,定植在鼻咽部的肺炎球菌下行至下呼吸道或其它部位才可导致感染;或当人体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而抵抗力下降,肺炎球菌也会乘虚而入,侵入人体内部而导致发病,如上文中的患者,就是由于先患了感冒,才发生了继发感染肺炎



婴幼儿是肺炎球菌的主要宿主


据调查,5岁以下儿童鼻咽部肺炎球菌携带率为30-50%,而成人携带率为4-12%,青少年携带率为8.2%。

婴幼儿尤其是6月龄时,宝宝母传抗体消失,免疫力低下时,容易发生侵袭性肺炎球菌性疾病,它可以入侵身体多个不同部位,导致一系列侵袭性或非侵袭性肺炎球菌性疾病;当肺炎球菌穿越粘膜屏障,会引起非侵袭性疾病,如中耳炎、鼻窦炎和症状较轻的肺炎等;当肺炎球菌会进入血液,就会引起一些严重的侵袭性疾病,如脑膜炎、菌血症、菌血症性肺炎等,甚至死亡。

另一方面,在临床治疗中,肺炎球菌性疾病的治疗主要采用抗生素治疗,多数情况下可以有效控制住病情。

但近年来抗生素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研究数据显示: 我国肺炎链球菌多重耐药比例达83.3%,“肺链”的耐药性问题极大地增加了临床治疗难度。《流感下的北京中年》的患者也是由于继发感染了耐药性肺炎链球菌,即使上了“最强的抗生素—万古霉素”也无济于事。

除了治疗上的困难,经济负担也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据统计,广州/深圳儿童因肺炎链球菌性疾病住院的平均关于儿童肺炎的直接支出:肺炎链球菌性脑膜炎:2-4岁 28,727元;0-2岁 21,216元;肺炎链球菌性菌血症:2-4岁 36,974元;0-2岁 14,854元。

以上费用不包括治疗期间的陪护费、交通费、护理费等间接支出,以及由此导致的家庭收入损失。



肺炎球菌性疾病是导致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重要病因之一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每年约有880万名5岁以下儿童死亡,其中约47.6万死于肺炎球菌感染,在发展中国家,每5个患有肺炎球菌脓毒血症的儿童会有1个失去生命,而肺炎球菌脑膜炎的病死率更高,每2个患病宝宝中就会有一个去世。我国5岁以下儿童每年约发生174万例严重肺炎球菌性疾病,其中约有3万儿童因此而永远离开了爸爸妈妈。

因此,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将肺炎球菌疾病列为需“极高度优先”使用疫苗预防的疾病。及早进行预防接种,使儿童及时产生免疫,是对抗儿童肺炎球菌疾病的最有效方法。




肺炎疫苗


人们对肺炎球菌的认识已有120 年的历史,用肺炎球菌疫苗来预防肺炎球菌病也有90 多年。

2000

专门用于儿童的7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上市,可覆盖引起6岁以下儿童侵袭性疾病的80%的血清型。

这种疫苗是第1种用于婴儿和幼童预防肺炎球菌的疫苗。

2017

此后,适用于儿童用的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研发成功。

2017年在我国上市,为我国儿童健康带来了福音。


今年2月27日,在国家卫计委的例行发布会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球公共卫生中心主任董小平提到,由于“倒春寒”和人口大量流动,季节性流感3月或将迎“小高峰”。

尤其在南方,3-5月通常是流感的高发季节。

为了避免发生流感后继发感染肺炎球菌,尤其是耐药性肺炎球菌感染的“致命邂逅”,公共卫生专家呼吁广大家长及时为儿童接种肺炎疫苗

通过群体接种疫苗,在提高个体免疫水平的同时,带动整体人群的免疫水平的提高,形成一道抵御肺炎球菌的免疫屏障。



儿童健康向来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到2030年需要实现将婴幼儿死亡率从8.1‰降到5‰,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10.7‰降到6‰[1]。

因此,降低肺炎球菌疾病发生率,对于提高包括婴幼儿在内的5岁以下儿童生存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是贯彻和落实“健康中国2030”宏伟蓝图的有效途径之一。



本文作者介绍:



【来源:健康广州小屋】


-完-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邮箱:gz12320@126.com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