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即墨区田横镇的迟老汉今年80岁了,原本安享晚年,还能定期骑自行车赶集。近年来却被前列腺增生困扰,只能长期带尿管生活,生活质量直线下降。前几天,他的儿子得知即墨区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区医院)组建医共体,下派了23名各科医护人员到13个乡镇卫生院进行帮扶。其中驻度假区卫生院的宋孝辉医生刚刚帮一个跟迟老汉同病相怜的老人联系了到区医院的直达手术。于是他们按图索骥,也到度假区医院向宋医生求助。
宋孝辉是一名内科医生,在查看老人情况后,联系了区医院的泌尿外科医生。老人第二天就来到区医院做了初步检查,确定可以手术治疗。但在术前检查时,发现老人是多重耐药菌感染,考虑到术后可能有感染无法控制的风险,宋孝辉又联系了青医附院的同学,老人很快转院到青岛市的三级医院,目前已经接受了穿刺,正在等待病理结果从而决定手术方式如何进行。顺畅、快捷的就医过程,让老人深感意外,也非常感动:要不是这么多大夫帮忙,我一个老农民,进城也找不着北,更不用说找医院看病了。
医共体建设启动以来,灵山卫生院一个病人的“双向转诊”也让人感慨不已。60多岁的杨大娘春节前就发现臀部有肿物,拖拖拉拉一直到春节后才到灵山卫生院看病。检查后发现她患了臀部脓肿,部位很深,不敢贸然做手术,就联系了区医院骨二科主任孙金堂。沟通情况后杨大娘很快转院到区医院。脓肿部位深、范围大,紧邻髋关节,且周围有大血管神经等重要组织,在孙金堂手术团队的精心准备下,手术很成功。由于区医院床位紧张,杨大娘又只需换药处理,她再次转院回到灵山卫生院。以往灵山卫生院外科是短板,医共体建设启动后,区医院下派了一名外科医生驻地帮扶,不仅解决了杨大娘的术后换药等问题,短短时间内,已经开展了十多例外科手术。
对于比较复杂的病人,医共体内互相转诊逐步成为常态。对于一些比较疑难的病人,“互联网+”的信息化建设发挥了更大的作用。以区医院为龙头的影像学中心、检验学中心、消毒供应中心的使用,让医共体单位可以共享二级医院的医疗资源和医疗设备,CT、放射等影像学检查结果的会诊、临床检验资源的共享让乡镇医院的诊断更快捷明确,消毒供应中心统一提供符合院感规范要求的医疗器械、被服,更是为乡镇医院院感管理减轻了后顾之忧。
借助于发达的通讯网络,即墨老百姓“轻来嗒去”的小问题,如今不必进城,就能得到区医院专家的会诊和治疗。驻鳌山卫生院帮扶的肾内科医生黄斐斐遇到一个糖尿病肾病病人皮肤瘙痒的情况,请院内专家会诊。皮肤科主任看到后,在微信里详细写下了治疗方案和注意事项。驻移风片区帮扶的院前急救科医生解永桩在医院群里请教院内专家,对一名胳膊疼的老年病人进行会诊。手足外科主任很快回应并提出治疗方案,约定之后到手足外科治疗。
即墨区人民医院是全区医疗机构的龙头单位,今年的医共体建设启动后,医院负责对区内13家基层医疗机构的共建,院党委书记、理事长吕杰提出了“把医院的技术、管理、文化传递到基层,实现人员和医疗资源双下沉”的目标,在4月份派出了23名医务人员下沉帮扶。下乡仅一个月,23名帮扶人员已经开展各类培训20多次,培训乡镇医务人员300多人次,培训乡医500多人次;参与下乡义诊10多次,义诊人员500多人次。双向转诊10余人次。
“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医共体建设的星火越来越旺,百姓的就医之路越来越通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