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首届中国脑病大会在京召开 院士专家关注全民脑健康



点击标题下「以岭药业」可快速关注

►  来源:BTV新闻频道


5月25-27日,由中国脑病大会组委会联合中国中药协会、中华中医药协会、世界中医药协会联合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主办的2018中国脑病大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脑病临床、药学、基础等多领域专家及代表2400多人参会,160余位中医、西医、药理、制药专家和领导发表主旨、专题演讲。大会以“专注脑病、中西融合、医药共生”为主题,发布脑病领域最新指南,并举行院士论坛集中展示整合创新之进展,为广大学者、中西医学工作者以及相关产业和医药企业提供了一次具有学术性、科创性和产业建设性的学术盛宴。


► 会议现场

院士论坛关注整合创新


5月26日,中国脑病大会"院士论坛"在北京会议中心拉开帷幕。论坛以脑病的中西医预防、诊断、治疗、脑重大疾病的防治、康复、健康管理及脑病重点专(学)科建设为核心,邀请长期从事中西医防治脑病的专家:中国工程院王永炎院士、樊代明院士、张伯礼院士、吴以岭院士、程京院士、周良辅院士、顾晓松院士、肖培根院士,中国科学院陈可冀院士,中国中药协会房书亭会长、国医大师王琦教授,解放军总医院王鲁宁主任,《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首席专家高学敏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并作精彩演讲。2018年中国脑病大会优秀论文评审结果也在本论坛上揭晓并颁发荣誉证书。


张伯礼院士
张伯礼院士在报告中表示在当前形势下,现行医药政策与新时代中医药发展战略不相适应,中医药科研综合实力与承担的使命还有一定的差距,人才队伍与中医药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以及对中医药的偏见依然存在,中医药发展还存在很多困难,临床证据与中药的质量是中医药传承发展的瓶颈。因此,需加强中医药临床优势的评价,开展系统评价研究,系统收集评价中医药临床研究报告,建成中医药临床研究证据库,开展证据转化研究、中医药优势和作用规律评价研究、中医药安全性评价研究、循证中医药学方法研究、中医药行业标准和规范制定研究,搭建中医药循证评价数据管理和国际学术交流的平台。最后他总结到中医药面临着重大需求和发展机遇,中药现代化取得了突出成绩。将中医药原创思维与现代科技结合,将产生原创性成果,将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将引领世界生命科学的发展,为中国式办法解决世界医改难题做出贡献!



程京院士
程京院士在《探情志调理对大脑的影响》报告中提到2016年习主席在卫生大会上明确指出,未来应以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人民共建共享都要参与进去。程京院士从一个新的视角,提出四个结合,首先是人文与科学的结合。科学是需要人文的,不仅需要逻辑推理,也更需要灵感、直觉、想象和情怀,所以科学和人文的结合,是当代社会的一个倡导;第二个是医学与艺术的结合。医学不仅可以从健康和研究的角度来定义,它还可以从生理、理性和情感的角度,所以医学与艺术的结合也是一次有价值的探索;第三个就是生理与心理的结合。第四个则是心疗与药疗的结合。


吴以岭院士
吴以岭院士为参会同道分享了他在脉络学说指导心脑糖肾等血管性疾病方面的治疗实践和诊治经验。
他在报告中指出微血管病变成为当前医学领域的哥德巴赫猜想,尚缺乏有效的干预策略和有效的治疗药物。面对国际难题,设计了七项循证医学研究,采用随机双盲,多中心,由国内权威医院、权威专家来进行,最终证实了确切的临床疗效。这一重大研究首次形成了指导微血管病变重大疾病的新理论,取得了微血管病变的重大突破。并在国内外知名专家的共同努力下,系统构建了络病证治、气络学说和脉络学说,搭建了三大络病理论框架。创建了络病理论与创新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国内28省市以及台湾地区、加拿大、欧洲也建立了络病学会,可见脉络学说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并得到了国际医学界的认可,理应把它传承好,应用好,早日造福老百姓,也力争让脉络学说造福全世界,造福全人类。



顾晓松院士
顾晓松院士在《组织工程与神经损伤修复》报告中汇报了他从材料的研究,到生物的基础研究,再到临床的转化应用方面取得的成果,而且建立了非常好的学科门类,并得到国际的广泛认可。除此之外,他认为在未来几年应注重健康中国建设,中西医结合,防病治病,运用脉络学说和大数据,建立养生防病,医生和病人互动的医疗模式,做到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包括互联网信息平台,远程医疗,健康咨询等,最终形成一个新的医疗模式。



樊代明院士
樊代明院士在《整合医学给脑病防治的启示》报告中从中外医学发展史,辩证阐述了科学研究,发表论文,新药研究和新药疗效的评价,以及和临床转化的关系。他强调,现在医学的发展要以人为本,以临床诊断和治疗为本,更要以病人和疾病的整体观为本,并阐述了医学的特征和内涵。他还提出在药学研究中第一要做到一药多用,也就是一个药对身体不同器官,不同组织,不同时段有不同的结果。第二老药新用;第三交替用药;第四综合用药。



国医大师王琦
国医大师王琦从中医脑病学、中医脑病的形成、脑病学的研究、脑病的临床模式、中医的治疗路径、脑病的临床应用指南六个方面论证了当代背景下中医临床的转型。他总结到中医脑病学科在全面整理的基础上按照当代医学的背景,不断完善学科内涵,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建立了从治疗预防,以及诊断评价的完整体系。随着学科的发展,还可以从中医脑病的基础,诊断学,治疗学,护理学,神经信息学等学科发展不断地分化下去。中医脑病学在传统中经历了艰难的探索,但相信中医脑病学的未来更加辉煌。


本次学术盛会还精心组织了脑血管病、认知障碍、运动障碍、心身医学等九大专题论坛,一系列活动推动了中国脑病事业的中西医融合、协同创新和标准构建。

来源:中华医学信息导报、中国新闻网、 医师周刊等


版权说明:图文源于网络,转载只为分享,若涉及侵权可联系我们予以删除

1. 回文章顶部,点「以岭药业」进行订阅

2. 订阅成功后点击“查看历史消息”查看往期内容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