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鲜出炉的名企内推福利奉上
选择优先录取(或免费发布岗位推广获取简历)
点击上方图片立刻领取
/1/
职业诊断
我适不适合做目前的工作?
一个人究竟适不适合做目前的工作,主要看是否人岗匹配。
某人在工作岗位上干的如鱼得水,产出绩效高,我们就假定这是匹配的,反之就是不匹配或者不太匹配。
这种匹不匹配,主要根据岗位工作要求,看个人特性是否适合做这份工作,其主要衡量标准之一就是绩效。
判断究竟靠不靠谱,暂且不说,就其对“特性”的理解来看就很成问题。
那么,如何从“内部视角”对自己的职业做一番诊断呢?
1、分析自己的特性
几年前的一天,作为求职者的身份,我去一家集团公司面试一个人力资源管理岗位。
对方的面试官是一个说话很直接的人,没有什么客套,开篇就直接抛出一个问题:
我们现在急需要人,半年要招两千人,你怎么办?
针对这个问题,我没有马上给出答案,而是问了他们公司目前的一些基本情况和实际招聘需求,因为在不了解这些背景信息情况下,任何的贸然回答都可能“入坑”。
他开始有些不耐烦了,直接打断我:“我们的文化就是风风火火,直接解决问题,我看你不紧不慢的,没有做过招聘吧?”
我有些不快,但心里自然明白了几分,他们表面上的招聘岗位是管理,其实要的是一个“纯执行”的人:“让你怎么干就怎么干”,与“管理”并不沾边。
而我是一个“分析型”的人,我习惯“谋定而动”,我不适应他们的文化,他们自然更不会因为我而改变原有文化,所以面试通不过早已在情理之中。
那么,与其跟对方争辩,你不如去寻找那种适合你风格的公司。
找工作就像谈恋爱,要彼此对眼才行。
一个人的特性其实与他所擅长的地方有着很强的关联性,并且往往能够在这些方面体现能力并且展现自信:
你擅长与人打交道,就去做人有关的工作,比如员工关系专员,你擅长与数字打交道,就想办法做分析师、会计师…
但我们也不能据此认为:
一个分析型的人不适合做HR。实际上,HR包含了好几种工作岗位,各种工作岗位要求的能力侧重点是不同的,或许分析型的人,在人力规划、薪酬管理方面往往更容易取得成功。
以上这些,都是一个人的特性,是你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做了很多事情之后形成的某种特质。
2、诊断个人的价值观
人的外在行为习惯总有其内在的信念在支撑,这种信念往往决定了他的价值观,乃至决定了他的职业选择。
鲁迅先生是学医的,想以此来医治国人疾病。但是在日本留学期间,有一次在课堂休息的间隙,插播一段时事电影,一个中国人被当作俄国间谍公开枪毙,围观的是一群中国人,还有很多人喊“万岁”。
这种场面刺激了他,让他感到十分悲哀,让他觉得,做医生只能救少数人,而唤醒麻木的人群,医治普遍的精神愚昧才是最紧迫和最重要的,所以他选择了当一名作家。
“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无独有偶,作家冯唐始终觉得自己是一名诗人,看看他的履历,你会发现,他绝对是一个学霸兼一个成功的公司高管:协和妇科博士,前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曾担任中信资本PE部门高级董事总经理、华润战略部门总经理。
一个人擅长的地方往往就是他的特性,但是有时候会与自己的价值观相冲突,这时候怎么办?
在这种情况下,这个人所做的工作似乎并不值得贡献毕生的精力(甚至没必要贡献太多的精力)。
换言之,价值观是并且应该是最终的试金石。"
诊断价值观最直观的一个方法就是照镜子:
每天早晨在镜子里,我想看到一个什么样的人?
当个人价值观与组织价值观发生冲突时,我该如何作出选择?
诊断自己的价值观,另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自问自答。
/2/
职业定向
将来我要做什么?
预测将来是比较困难的,但是根据一贯性原则,我们可以凭借过去类似情景下作出的选择和判断,来预测一个人的未来走向。
有人说,你今天做的事情是三年前选择的结果,这是有道理的。
因为造成你今天的现状,一定是由无数次行为共同作用形成的结果,而梳理这些历史,你总会发现一些内在逻辑在支配着你的行为。
有关组织的管理理念和工具已经太多,而给到个人的职业管理工具却太少。
市面上流行的那些职业测试工具,多半也只是测试个人职业倾向——发生在将来的不可知的事情或者只是一厢情愿的美好愿望而已,并没有真正全面的、结合历史的诊断。
这就是为什么一些做了这种职业测试的人,不仅没有得到切实的帮助,反而更加困惑不已的原因。
不能承认和正视自己的过去,就不可能开创真正的未来。
所以,在为自己规划未来的时候,下面这几个方面非要做到不可。
1、区分事实和想象
“我想有一份工作,钱多事少离家近。”
这是你想的,本身没有错,但你有没有为此付出过努力?
事实上是你根本没有付出过任何努力,只是想一想而已,没有把这个变成事实。
想象就是脱离了自己掌控范围的那些事情,而事实则是依据你已具备的资源和能力,能够做到什么程度。
2、区分喜欢与应该
你喜不喜欢目前所做的工作?
答案有三种:
喜欢;
不喜欢;
无所谓喜不喜欢。
喜不喜欢,这里面的原因当然有很多,要么是习惯所致,要么是生存所迫,要么是工作环境氛围决定。
其实最根本的,还是内心里的认不认同,没有价值认同,就很难说是真心喜欢。
但是,有些工作不是给你喜欢的,但它同样需要人做。
在通往自由之路的地方,不会那么一帆风顺,有时候它需要你付出额外的努力,甚至为此牺牲掉自己的喜欢。
一个人做一份工作,首先是作为职业人的身份来开展的,而职业人的衡量标准就是应不应该,而不是喜不喜欢。
只有带着职业使命感去工作,才能在岗位上作出更大的贡献。
3、确定放弃什么
“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说的其实不是选择问题,而是机会成本。
什么是机会成本?
就是你的付出不是成本,放弃的那些才是。经济学认为,只有那些你干了这件事就干不了的其他事中,价值最高的那个才是成本。
这么说来,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优势。
当然,也要看工作本身是否符合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如果不符合,即便提供了很好的待遇,也要主动放弃。
有个做软件测试的员工入职一家金融公司,待遇很高,但她很快提出了辞职,原因在于这家金融公司的岗位要求与当初她的设想有些偏离。
她有一定的软件开发基础,想做的是”自动测试”,但是她入职以后才发觉,这家证券公司所需要的自动测试是一两年后的事情,目前的人工测试就能满足需要,招她进来是为了将来作储备。
由于人工测试的工作内容重复性高,她认为没必要再重复下去,那是在浪费时间。而她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又非常清晰,所以很快就提出了离职。
/3/
职业定位
我做什么最有优势?
说到底,职业定位,就是在何时何地,如何更好的找到自身优势。
与别人相比,我在哪些方面更具有优势呢?
韩寒被称为“赛车手当中最好的作家,作家当中最好的赛车手。”不能不说,这是一种成功的自我营销。
找到或者打造自身的优势,首先是从找到差异化开始的。
比方说,与一般的开发人员相比,我的技术能力更强,与技术能力更强的人相比,我的沟通能力更胜一筹……
所谓的差异,其实最直观的表述就是:做不了第一,也要做唯一。(可以采用SWOT工具进行分析)
找出唯一之后怎么办?
当然是不断强化它,成为专业选手。
诚如一些职场专家所说:“我未必忠诚于工作的企业,但我一定忠诚于自己的职业。”
其实好好想想,不无道理。
与专业选手相比,当我们实在找不到自己优势的时候,可以选择渗透进入的方式,包括对行业、公司和岗位的有目的的选择。
例如,想开一家小店,但是对这样的小店运营一无所知,有哪些低成本的进入方式呢?
1、通过打工方式,潜伏到一个同行业的公司里面去学习技能、积累经验。
这种方式其实最为普遍,很多老板往往是在一个公司做销售,或者做出成功的产品后,自己出来创业的。
段永平(OPPO和VIVO幕后老板)就是个成功的例子……可以说,一大部分的老板先前都是认认真真打过工的,甚至是在很多不起眼的小事情做起来的。
2、是一种投资方式。
这又分为两种:
一是自己直接投钱,做投资人,不涉及具体经营,如果是这种方式,选对人最关键。
二是自己投钱又负责具体经营。
以这种方式进入,好处是边干边学,亲身参与到经营的各个方面。不好的地方是可能需要花很长时间,甚至说要走很多弯路。那么从时间成本上来看,是比较高的,因为任何一个行业,都有一个潜在的“学习经验曲线”,作为一个后进入者,必须走过那些路、翻过一些错误以后才会明白,究竟何为正确。
罗马绝不是一天建成的,一种优势的建立,需要持续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否则再好的职业规划和策略都是白瞎。
最后,我们来回顾一下,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主要是从职业诊断、职业定向、职业定位三个方面进行,核心观点如下:
1、根据现状分析自己的特性并且诊断个人价值观;
2、区分事实和想象,区分喜欢和应该,然后确定该放弃什么;
3、找出自己的优势(使用SWOT工具)并且想办法进入,不断积累和强化。
希望文章对你有所帮助,找自己的方向,做出取舍,发挥优势,最终慢慢总结出自己的职业规划。
来源:职场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