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术前、术中、术后都应该重视营养支持疗法



       营养支持疗法同抗生素的使用、输血技术、重症监护、麻醉技术、免疫调控及体外循环技术一并被认为是20世纪医学领域伟大的成就。在历经半个世纪的发展中,有学者认为“营养支持”这一名词不足以显示营养在临床中的重要作用,建议改为“营养疗法”。2009年美国肠外肠内营养学会(ASPEN)的指南标题已采用“营养支持疗法”来凸显临床营养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对肠屏障功能的再认识,尤其是肠黏膜屏障、细菌易位及肠道是应激反应的中心器官等概念的确立,肠内营养支持疗法成为首选的营养支持疗法方式,临床营养支持疗法的内涵也在不断的实践性工作中得到更新和发展。



围术期营养支持疗法认识的进展


        围术期,是针对需要外科手术疾病的处理过程的专业名词,包括术前、术中和术后的全段时间,由于疾病在这三个时段的表现、变化和常发生的问题等都不尽相同,处理技巧也是不同的。


围术期营养支持疗法可分为三类:

(1)术前需要并开始施行营养支持疗法,营养支持疗法持续至术后数日甚至更长。

(2)术前患者营养状况相对正常,而手术造成的创伤较大,术后短期内不能经口进食且时间较长。

(3)患者术后摄入的营养量不足而需要营养支持补充。但无论怎样分类,围术期营养支持疗法都应该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严格遵循适应证规范使用。



  营养支持疗法是指在饮食摄入不足或不能摄入的情况下,通过肠内或肠外途径进行补充,为患者提供全面、充足的机体所需各种营养素,以达到预防和纠正患者营养不良,增强患者对手术创伤的耐受力,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目的。


        消化外科患者由于疾病、创伤或大手术后处于严重分解代谢、全身系统器官功能和神经内分泌调节障碍,容易导致营养不良或存在营养不良的风险。营养不良或存在营养不良的风险又可持续加重患者原发疾病,延缓伤口愈合、削弱免疫功能,构成恶性循环。


        由于消化系统直接参与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因此,临床医师在对消化外科疾病患者施行营养支持疗法中面临诸多困难。一方面,术后患者消化系统功能尚未完全恢复,施行短期肠内营养支持疗法很难达到目标,若盲目增加肠内营养的摄入,反而会增加消化系统负担,导致各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另一方面,持续的营养摄入不足,又会延缓患者术后恢复,导致术后感染等并发症的增加。


  营养不良是影响外科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与患者病死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相关。



       临床上常见的患者营养状况评价手段有主观全面营养评价法、简易营养评价法、营养不良通用筛查工具、营养风险指数等。但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以上几种评价方法适用范围有限,缺乏良好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因此,欧洲肠外肠内营养学会(ESPEN)在大量循证医学的基础上,于2002年推出营养风险筛查(NRS2002)评分量表。因该评分量表具有简便、无创、费用低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对于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应尽早制订营养支持疗法方案以改善患者临床预后并促进早日康复。



        2010年,经过对514名医师和营养师受访的调查结果显示:90%受访者认为患者入院后24~48h内施行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疗法值得推荐。针对胃肠手术患者术前施行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疗法的荟萃分析结果显示:术前施行系统的营养支持疗法,可以明显降低患者术后总体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


          由此可见,规范化的临床营养支持疗法可以明显改善患者术前的营养状况,提高患者的手术耐受力和疗效,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对营养不良患者施行围术期营养支持疗法是有必要的。



      有效提高围术期营养支持的最大力度,是根据不同患者的实际情况及面临的不同营养指标。而这与沛可所倡导的个性化肠内营养理念不谋而合,就是针对不同病人使用不同配方的营养支持,亲,这样说你们懂了吗?






30年的科研成果服务于社会

鲁东大学特医食品研究院研发

符合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通则标准


(点击图片了解详细信息)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的重大意义在于疾病状态人群提供科学合理、全面适用的营养支持乃至营养治疗,使其保持营养、恢复健康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Food for Special Medical Purpose, FSMP):来,还记得上学那会语文和英语老师教我们分析句子成分,“特殊医学用途配方”作为定语修饰“食品”。所以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是食品而不是药品,是经过营养学家和临床医生科学研究的配方食品


全国招商联系人:崔总

联系电话:15360474111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