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生产、流通环节监管趋严之后,中药终端使用环节的限制也来了。
7月10日,国家卫健委官网公布《医疗机构处方审核规范》,在明确药师审核医生处方权力的同时,正式将“中药饮片、中药注射剂要单独开具处方”、“开具西药、中成药处方,每一种药品应当另起一行,每张处方不得超过5种药品”等要求写入规范性审核范畴。
分析人士指出,国家卫健委此举将从根本上抑制中药产业的野蛮生长,倒逼其规范升级。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中药产业在质疑中经历了空前发展。从1996年到2017年,短短20年间,其产值由234亿元激增至9000亿元。特别是2016年医药分开陆续推开,在中药饮片不占药占比的政策之下,其用量明显增加。
但,与其市场扩张速度不匹配的,是其生产规范程度、现代化程度、产品质量不但没有大的突破,而且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药品监管部门的重点监管对象。就在上周五(7月6日)召开的全国药监工作上,国家药监局局长部署的下半年工作中,“中药饮片集中整治”也是重点内容。同时,这项工作也纳入了安徽、河南、山东、甘肃、广西等中药主产区药监部门的年度检查计划。
而随着中药饮片、中药注射剂主要销售终端——公立医院,处方管理规范升级、不合理用药得到有效遏制,其市场迅速扩大的势头也将受到影响,企业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质疑不断
9000亿市场背后的“毒性”危机
中药在我国有两千多年的使用历史,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近来对于中药的态度已形成了两大“阵营”。
一方面,我国相继出台了《中医药法》、《中药经典名方复方制剂简化注册审批管理规定》等法律、政策;地方上,云南等省份也有鼓励中药发展的利好政策。在此基础上,我国中药产业实现了飞跃式的发展。
据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日前在智造中药高峰论坛上的介绍, 我国中药工业总产值从1996年的234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7867亿元,2017年的产值接近9000亿,51个中药品种销售额超过10亿元人民币,81个品超种过5亿。
而另一方面,受西方医学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中药饮片、中成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特别是有些中药饮片,本身就有毒性。虽然中药学家一再强调,这是药材的偏性,可以通过炮制、配伍减轻毒性,甚至某些药的“毒性”正是其发挥药性的关键,但,质疑者并不买这些“中医理论”的帐。
2017年10月的“马兜铃酸致癌”,将关于中药疗效和安全性的争论推到了新的峰值。其后原国家食药监管总局及时作出回应,明确:马兜铃酸确实具有明显肾毒性,甚至存在引发肾癌风险,但,肝癌患者是否与其有直接关系,尚无直接有力数据支撑。风波虽然得以平息,但并未消除疑虑,而人们此前普遍存在的中药饮片、中成药副作用小的观念也开始动摇了。
恐怕只有上市后再评价的临床数据,才能有力回应质疑了;当然,这把“双刃剑”,也很可能会令一些中药品种,甚至是大品种直接“出局”。
风暴频袭
中药饮片质量问题成药品监管重点
中药企业,特别是中药饮片生产企业,由于历史等原因,往往规模偏小,其产品呈现批号多、每批次产量小等特点。公开数据显示,中药饮片生产企业中,年销售额过亿的企业仅占约30%,不足5000万元的中小企业占相当大比例。
同时,由于中药材的特殊性,掺杂掺假问题也较为突出。而与现代化程度较高的西药相比,中药生产、流通企业普遍存在现代化水平、质量管控能力等不高等问题,产品质量风险较大。2015年,全年收回82张,占收回总数的56.9%;2016年收回90张,占总数的52.6%;2017年收回76张,占总数的48.4%。
因此,2018年,国家药监局的药品跟踪检查计划中,中药饮片、中药制剂、中药提取物等相关企业仍将是检查重点。同时,安徽、福建、湖南等省也将这项工作纳入工作重点。
而就在昨天,在我国四大药采集散地之一——年交易额10亿元以上的河南省禹州中药材专业市场,针对中药饮片的专项检查已经启动,直至9月底。
同步,四川、河北、江西等地针对中药饮片生产、流通环节的检查、整治行动也在如火如荼开展。
而在7月5日广西食药监管局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药饮片生产监督管理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中,明确将进一步加强对中药饮片生产管理、质量管理、严格落实委托检验备案信息公示、严格落实委托检验备案信息公示、加强中药饮片溯源管理、强化中药饮片生产质量管理通报约谈机制,已启动将中药饮片质量监督制度化的进程。
图文来源健识局(jianshiju01)作者木木侵权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