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张焕滨 编辑 | 班长
出品 | 金牌药师网
金牌药师原创出品
打击抄袭盗版,违者重罚
禁止任何形式售卖,举报有奖
受手机版面限制
在线版本无法完美展示
18版《必考点》精美内容
强烈建议获取电子打印版
获取方式:
01 已有老师微信号
请不要重复添加老师
直接私聊老师获取电子打印版。
02 没有老师微信号
中药同学微信搜索“ zhanglaoshi0168 ”添加好友
西药同学微信搜索“ lanlaoshi0168 ”添加好友
或直接扫描文章最下方的微信二维码添加老师索取
正文:建议至少阅读3遍
中药综合80分必考点 | |
辨证论证 |
病、证、症的区别(解题技巧见押题张每日一秒) |
阴阳偏盛 |
治疗原则:“损其有余”、“实则泻之” 阳胜则热的实热证,治疗原则“热者寒之” 阴胜则寒的实寒证,治疗原则“寒者热之” |
阴阳偏衰 |
治疗原则:“补其不足”、“虚则补之”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治疗阴虚的虚热证。又称“阳病治阴”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治疗阳虚的虚寒证。又称“阴病治阳 |
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 |
滋水涵木法、金水相生法、培土生金法、益火补土法 益火补土法:指通过温肾阳以补脾阳的治法 |
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 |
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 泻南补北法:指的是泻心火、补肾水的治法 |
药物配伍 应用 |
阴中求阳:用补阳药时,佐用补阴药有助于阳气化生 阳中求阴:用补阴药时,佐用补阳药有助于阴液化生 |
心 |
心主神明:“五脏六腑之大主” 心主血脉:心气是血液运行的基本动力;参与了血液生成 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 |
肝 |
肝主藏血;肝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称“刚脏”或“将军之脏” 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 |
脾 |
脾主运化(“气血生化之源”) 脾主统血 (防止出血) 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肉;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
肺 |
被称为“娇脏”;“华盖” 肺主调通水道(肺为水之上源、肺主行水) 在志为悲;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 |
肾 |
肾主藏精(肾为先天之本、脏腑阴阳之本) 肾主水 肾主纳气(“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在志为恐;在液为唾;在体合骨,其华在发;在窍为耳 |
胃 |
胃主通降,以降为和 被称为 “太仓”、“水谷之海” |
小肠 |
小肠主受盛和化物;泌别清浊 |
元气 |
来源:由肾精化生(根于肾) 功能:推动生长发育;温煦和激发脏腑的生理活动 人体最根本的气,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
宗气 |
来源:肺、脾 分布:集聚处被称为“膻中”或“气海” 功能:走息道以行呼吸,贯心脉以行气血 |
卫气 |
来源:脾胃(行于脉外) 功能:抵御外邪;调节毛孔开阖;温煦机体 |
营气 |
来源:脾胃(行于脉中) 功能:营养全身;化生血液 |
气的功能 |
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 固摄作用:防止出血和脏气下垂 |
气与血之间的关系 |
气能生血:补血药中常配伍少量补气药 气能行血:活血药常配伍行气药 气能摄血:防止出血 |
血能养气;血能载气:大出血时神疲气弱(气随血脱) | |
督脉 |
被称为“阳脉之海” |
任脉 |
被称为“阴脉之海”;主持妊养胞胎 |
冲脉 |
被称为“十二经脉之海”或“血海” |
带脉 |
约束纵行诸经;主司妇女带下 |
风邪 |
其性开泄,易袭阳位;善行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 |
暑邪 |
暑多挟湿(四肢酸痛困重、腹泻);暑性升散,伤津耗气 |
湿邪 |
湿为阴邪,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湿性重浊(头部困重如裹,四肢困重) 湿性黏滞(病程缠绵、反复发作;大便黏粘不爽、里急后重) |
火邪 |
其性炎上;火易致肿疡;易伤津耗气;火易生风动血 |
七情内伤 |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 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
虚实夹杂 |
实中夹虚:外感热病(实),实热伤津、气阴两伤的病证(虚) 虚中夹实:脾阳不振(虚),无力运化水湿导致的水肿病(实) |
阴阳偏盛 |
阴盛则寒(阴盛则阳病):实寒证,治疗原则为寒者热之 阳盛则热(阳盛则阴病):实热证,治疗原则为热者寒之 |
阴阳偏衰 |
阴虚则热:(阴)虚热证 阳虚则寒:(阳)虚寒证 |
预防 |
未病先防:培养正气,提高抗病能力;消灭病邪,防止邪气侵害。 既病防变:早期诊治;控制疾病的传变 |
望神 |
失神:又称无神,预示精损气亏神衰(“循衣摸床、撮空理线”) 假神:重病突现暂时好转的虚假现象,危候(两颧“红赤如妆”) |
望色 |
黄色:主虚证、湿证 黑色:主肾虚、水饮证、淤血证 青色:主寒证、痛证、淤血证、惊风证 白色:主虚寒证(㿠白:阳气不足,内有水湿) 赤色:主热证(面部潮红:虚热证;面红如妆:戴阳证) |
望舌色 |
淡白舌:主虚寒证 绛舌:外感热病极期 紫舌:多为血瘀之象 |
望舌形 |
胖大舌:脾肾阳虚;齿痕舌:常与胖大舌同见,属脾虚湿盛 芒刺舌:火热内盛;裂纹舌:热盛伤阴 瘦薄舌:气血两虚,或阴虚火旺 |
望舌苔 望舌质 |
腻苔:主湿浊、痰饮、食积 白苔:主表证、里寒证 黄苔:主热证,里证 剥落苔:胃气阴两伤 |
望痰涎 |
痰色白清稀(寒证);痰色黄(热证) 燥痰:痰少极黏,难以排出 湿痰:痰白易咯而量多者 肺痈证:咳吐脓血如米粥状 |
望大小便 |
小便混浊不清(湿浊下注或脾肾气虚) 湿热:大便色深黄而黏 寒湿:大便稀薄如水样 |
语声错乱 |
谵语: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热扰心神) 郑声:神识不清,语言重复,声音低弱(心气大伤) 狂言:言语粗暴,狂妄叫骂,失去理智(痰火扰乱心神) 独语:喃喃自语,见人便停止(见于癫证,多是心气虚) |
少气与叹息 |
少气:多因气虚所致 叹息:多因情志抑郁,肝失疏泄所致 |
哮与喘 |
喘:呼吸困难,短促急迫。多为实邪阻肺 哮:呼吸似喘,伴喉间有哮鸣音 |
咳嗽 |
白喉:咳声如犬吠样 顿咳(百日咳):终止作鹭鸶鸟叫声 |
口气 |
口气酸臭--胃有宿食 口气臭秽--胃热 |
问寒热 |
恶寒发热:提示外感表证 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提示半表半里证 但寒不热:唯感畏寒而不发热,多属虚寒证 |
但热不寒:壮热(主里热)、阴虚潮热、湿温潮热、阳明潮热 | |
阴虚潮热:午后或入夜发热;五心烦热,盗汗颧红 湿温潮热:身热不扬,午后热甚;头身困重,胸脘痞闷 阳明潮热:腹痛拒按,便秘燥结。又称“日晡潮热” | |
问汗 |
表证无汗:多属外感风寒 表证有汗:多属外感风热 自汗:气虚卫阳不固(日间汗出,活动尤甚) 盗汗:阴虚(入睡则汗出、醒后则汗止) 战汗: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亡阳绝汗:冷汗淋漓、四肢厥冷 亡阴绝汗:汗出如珠如油、燥扰烦渴 |
问疼痛 |
隐痛:气血不足 冷痛:寒邪或阳气不足 掣痛:肝病有关 灼痛:火邪或阴虚阳亢 胀痛:气滞 刺痛:淤血 重痛:湿邪 |
问口渴 与饮水 |
痰饮内停:口渴喜热饮,水入即吐 淤血阻滞: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 |
问食欲 |
消谷善饥:胃火炽盛 易饥多食:胃强脾弱证 饥不欲食:胃阴不足 恶食:伤食,脾不健运 |
问口味异常 |
口甜而腻:脾胃湿热 口淡:脾虚不运 口中酸馊:食积内停 口苦:肝胆实热 |
脉象和主病 |
浮脉:主表证 数脉:主热证 沉脉:主里证 洪脉:邪热亢盛 弦脉:肝胆病、痛证、痰饮 滑脉:主食滞、痰饮、实热 涩脉:主气滞血瘀、精伤血少 |
第三章 常见病辩证论治 30分必考点
一、治标与治本
急则治其标:水臌、大出血
缓则治其本:肺痨咳嗽
标本兼治:虚人感冒
二、正治与反治
正: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则补之、实则补之
反: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秒杀:两个同样的词)
风寒感冒
【案例】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流涕清稀,痰吐稀白。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剂】荆防败毒散(荆芥、防风均能解表散寒)
【成药】感冒清热颗粒、正柴胡饮、表实感冒片
风热感冒
【案例】身热较著,微恶风,头胀痛,咳嗽咽痛咽红,口渴。舌边尖红,脉浮数。
【方剂】银翘散(金银花、连翘均能疏散风热)
时行感冒
【案例】高热不退,甚则寒战,周身酸痛,无汗,咳嗽,咽喉疼痛,流行性发作。
【治法】清热解毒
【方剂】清瘟解毒丸
【成药】清开灵颗粒、羚羊感冒片
体虚感冒
【案例】发热,恶寒较甚,无汗,身楚倦怠,咳嗽,咳痰无力。脉浮无力。
【治法】益气解表,宣肺化痰
【方剂】参苏饮(人参补气+紫苏解表)
咳嗽--风寒犯肺
【案例】咳嗽声重,痰稀色白,不渴,恶寒无汗。
【治法】疏散风寒,宣肺解表
【方剂】杏苏散(紫苏解表散寒)
【成药】通宣理肺丸
咳嗽--风热犯肺
【案例】咳嗽气粗,咯痰黏稠,咽痛,微恶风,口微渴。舌边尖红,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方剂】桑菊饮(桑叶、菊花均能疏散风热)
【成药】急支糖浆、桑菊感冒片
咳嗽--痰热壅肺
【案例】咳嗽气粗,痰多黄稠,烦热口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肃肺
【方剂】清金化痰汤
咳嗽--肺肾阴虚
【案例】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午后咳甚,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润肺,止咳化痰
【方剂】百合固金汤(百合善滋肺肾阴)
咳嗽--燥邪伤肺
【案例】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并见鼻燥咽干。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辛凉清润
【方剂】桑杏汤(杏仁润肺止咳)
【成药】二母宁嗽丸
喘证--风寒闭肺
【案例】喘咳气逆,呼吸急促,胸部胀闷,痰多色白稀薄而带泡沫。
【方剂】麻黄汤
【成药】小青龙合剂、桂龙咳喘宁胶囊
喘证--痰热郁肺
【案例】喘咳气涌,痰稠黏色黄,伴胸中烦闷,身热,有汗。苔黄腻,脉滑数。
【方剂】桑白皮汤
喘证--肾不纳气
【案例】喘促日久,呼多吸少,气不得续,动则喘甚,舌淡苔薄,脉沉弱。
【方剂】金匮肾气丸
【成药】七味都气丸
胸痹--气滞血瘀
【案例】胸痛胸闷,胸胁胀满,心悸,唇舌紫暗。
【方剂】血府逐瘀汤
【成药】复方丹参滴丸,速效救心丸,心可舒片
胸痹--寒凝心脉
【案例】胸痛彻背,感寒痛甚,形寒肢冷。
【方剂】乌头赤石脂丸(乌头散寒止痛)
【成药】冠心苏合丸
胸痹--气阴两虚
【案例】胸闷隐痛,心悸气短,倦怠懒言。
【方剂】生脉散(生脉中气阴)
胸痹--心肾阳虚
【案例】心悸而痛,胸闷,甚则胸痛彻背,畏寒肢冷,气短汗出,腰酸肢肿。
【方剂】附子汤合右归饮(右归饮补肾阳)
不寐--心火炽盛
【案例】不寐,心烦,口舌生疮,小便短赤。
【方剂】朱砂安神丸(朱砂清心火)
不寐--肝气郁结
【案例】不寐,情志变化则加重,平时情志抑郁,胁肋胀痛,嗳气。
【方剂】柴胡疏肝散
【成药】解郁安神颗粒
不寐--阴血亏虚
【案例】不寐,健忘心悸,虚烦不安,甚则盗汗。
【方剂】天王补心丹(补心的阴血)
不寐--心脾两虚
【案例】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四肢倦怠,腹胀便溏,面色少华。
【方剂】归脾汤
【成药】天王补心丸
【注意】天丸补心丸即可用于心脾两虚不寐,又可用于阴虚亏虚不寐。含朱砂,不可久服或过量服用。
胃痛--寒凝气滞
【案例】胃痛暴作,喜温恶寒,得温痛减。
【治法】温中散寒,和胃止痛
【成药】良附丸(高良姜温中止痛)
胃痛--饮食停滞
【案例】胃痛胀满,嗳腐恶食。舌苔厚腻。
【方剂】保和丸(保谐音“饱”)
【成药】六味安消散、沉香化滞丸
胃痛--脾胃虚寒
【案例】胃痛隐隐,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泛吐清水,大便溏薄。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方剂】黄芪建中汤(黄芪补脾胃)
【成药】小建中颗粒
胃痛--肝胃不和
【案例】胃脘胀痛,连及胁肋,嗳气后疼痛减轻,生气时胃痛加重。
【治法】舒肝理气,和胃止痛
【方剂】柴胡疏肝散
【成药】气滞胃痛丸、柴胡疏肝丸、沉香化气丸
泄泻--食伤肠胃
【案例】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嗳腐吞酸。苔垢厚腻。
【方剂】保和丸(保谐音“饱”)
泄泻--脾胃气虚
【案例】稍进油腻之物,则便次明显增多,面色萎黄,肢倦乏力。
【治法】健脾益气,化湿止泻
【方剂】参苓白术散(白术补中益气)
泄泻--湿热内蕴
【案例】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臭秽,肛门灼热,小便短黄,烦热口渴。苔黄腻。
【治法】清热利湿
【方剂】葛根芩连汤(黄芩、黄连清热燥湿)
【成药】香连丸
泄泻--脾肾阳虚
【案例】黎明之前,脐腹作痛(“五更泻”),腹部喜温,形寒肢冷,腰膝酸软。
【治法】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方剂】四神丸(四神丸治五更泻)
【成药】固本益肠丸
便秘--热结肠胃
【案例】大便干结,小便短赤,面红身热,口干,口臭,口苦。
【治法】清热润肠通腑
【方剂】麻子仁丸(方中有大黄=热结肠胃)
便秘--气滞郁结
【案例】欲便不得,嗳气频作,胸胁痞满。
【治法】顺气行滞
【方剂】六磨汤(磨开气郁)
便秘--津亏肠燥
【案例】大便秘结,面色无华,口干舌淡。
【治法】养血润燥
【方剂】润肠丸
便秘--阳虚寒凝
【案例】排便困难,小便清长,畏寒喜暖,面色㿠白。舌淡苔白,脉沉迟。
【治法】温通开秘
【方剂】半硫丸或附桂八味丸(硫磺补肾阳)
中风半身不遂(气虚血瘀)
【案例】半身不遂,肢软无力,患侧手足浮肿,面色少华。舌色淡紫或有瘀斑。
【治法】益气活血
【方剂】补阳还五汤(补阳气)
【成药】消栓颗粒、脑心通胶囊、通心络胶囊
中风半身不遂(肝阳上亢)
【案例】患侧僵硬拘挛,头痛头晕,面赤耳鸣。
【治法】平肝潜阳
【方剂】天麻钩藤饮(天麻、钩藤均能平肝阳)
中风语言不利(肝阳上亢)
【案例】言语謇涩,眩晕耳鸣,急躁多怒。
【方剂】镇肝熄风汤
中风语言不利(肾精亏损)
【案例】音喑失语,心悸气短,耳鸣,腰膝酸软。
【方剂】地黄饮子(熟地黄补肾精)
中风语言不利(风痰阻络)
【案例】舌强语謇,胸闷多痰,舌苔腻。
【方剂】解语丹
头痛--风寒头痛
【案例】头痛时作,通连项背,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祛风散寒
【方剂】川芎茶调散(川芎祛风止痛)
头痛--风热头痛
【案例】头痛且胀,甚则头胀如裂,发热或恶风,面红目赤。舌红苔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
【方剂】桑菊饮(桑叶、菊花均能疏散风热)
【成药】芎菊上清丸
头痛--瘀血阻络
【案例】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舌紫。
【方剂】通窍活血汤、通天口服液
眩晕--肝火上扰
【案例】眩晕耳鸣,头胀且痛,每因恼怒而头晕加剧,急躁易怒,口苦便秘。
【方剂】龙胆泻肝汤(龙胆善泻肝胆火)
【成药】当归龙荟丸
眩晕--气血亏虚
【案例】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㿠白,唇甲无华,心悸少寐,神疲懒言。
【方剂】八珍汤(四君子补气+四物汤补血)
【成药】归脾丸、十全大补丸
眩晕--肝肾阴虚
【案例】眩晕而精神萎靡,健忘,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少寐多梦。
【方剂】杞菊地黄丸
消渴--脾胃气虚
【案例】口渴引饮,能食与便溏并见,精神不振,四肢乏力。舌淡,脉细弱无力
【方剂】参苓白术散(白术补脾胃之气)
消渴--肾阴亏虚
【案例】尿频量多,浊如膏脂,腰酸膝软,头晕耳鸣。舌红少苔,脉细数。
【方剂】杞菊地黄丸
【成药】六味地黄丸,左归丸
消渴--阴阳两虚
【案例】小便频数,手足心热,咽干舌燥(阴虚);腰膝酸软,畏寒肢冷(阳虚)。
【方剂】金匮肾气丸
淋证--热淋
【案例】小便频数短涩,灼热刺痛,少腹拘急胀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通淋
【方剂】八正散(八像“火”)
【成药】三金片、癃清片
淋证--劳淋
【案例】小便不甚赤涩,但淋沥不已,遇劳即发,腰膝酸软,神疲乏力。
【治法】补脾益肾
【方剂】无比山药丸(无比劳累)
【成药】金匮肾气丸、济生肾气丸、五子衍宗丸
癃闭--膀胱湿热
【案例】小便点滴不通,或量极少而短赤灼热,小腹胀满,口苦口黏。苔黄腻,脉数
【治法】清热利湿,通利小便
【方剂】八正散(同热淋)
【成药】三金片、复方金钱草颗粒
癃闭--湿热瘀阻
【案例】小便点滴而下,烦躁口苦。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苔黄腻,脉涩。
【治法】行瘀散结,通利水道
【方剂】代抵当丸
【成药】癃闭舒胶囊
癃闭--肾阳衰惫
【案例】小便不通,或点滴不爽,排尿无力,头晕耳鸣,神气怯弱,腰酸无力。
【治法】温补肾阳,化气行水
【方剂】济生肾气丸
郁证--肝气郁结
【案例】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胁胀痛无定处,胸闷嗳气喜太息。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宽中
【方剂】逍遥散(乐逍遥,肝气不抑郁)
郁证--痰气郁结
【案例】如有物梗阻,咽之不下,咯之不出。
【治法】化痰利气
【方剂】半夏厚朴汤(半夏燥湿化痰+厚朴行气)
郁证--心脾两虚
【案例】多思善虑,心悸胆怯,少寐健忘,面色不华,头晕神疲,食少纳呆。
【治法】健脾养心
【方剂】归脾丸
痹证--行痹
【案例】肢体关节酸痛,游走不定,关节屈伸不利,或有恶风、发热等表证。
【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方剂】防风汤
【成药】九味羌活丸(羌活祛风胜湿)
痹证--痛痹
【案例】肢体关节紧痛,遇寒痛增,得温痛减。
【治法】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方剂】乌头汤(乌头散寒止痛)
【成药】小活络丸、木瓜丸、寒湿痹颗粒、风湿定片、风湿骨痛胶囊
痹证--着痹
【案例】肢体关节酸痛、重着,患处肿胀,痛有定处,手足沉重。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方剂】薏苡仁汤(薏苡仁利湿)
【成药】四妙丸
痹证--尪痹
【案例】痹证日久不愈,关节肿大僵硬、变形,伴腰膝酸软,骨蒸潮热。
【治法】化痰祛瘀,滋养肝肾
【成药】独活寄生丸(桑寄生祛风湿、补肝肾)
中暑--阳暑
【案例】发热汗多,头痛面红,烦躁,胸闷,口渴多饮。舌红少津,脉洪大。
【治法】清热生津
【方剂】白虎汤(即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成药】清暑益气丸
中暑--阴暑
【案例】发热恶寒,无汗,身重疼痛,神疲倦怠。
【治法】解表散寒,祛暑化湿
【方剂】香薷饮(香薷为“夏月麻黄”)
【成药】藿香正气水、十滴水
乳癖--肝郁痰凝
【案例】乳房肿块随喜怒消长,伴有胸闷胁胀,善郁易怒,失眠多梦,心烦口苦。
【治法】疏肝理气,化痰消坚
【方剂】逍遥蒌贝散(瓜蒌、贝母化痰散结)
【成药】乳核散结片、乳疾灵颗粒
乳癖--冲任失调
【案例】乳房胀痛,经前加重,经后减轻,面色少华,腰膝酸软,心烦易怒。
【方剂】二仙汤合四物汤
【成药】乳增宁胶囊、更年安
痤疮--肺经风热
【案例】面部粟疹累累,色红疼痛,伴口干渴、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方剂】枇杷清肺饮(枇杷叶善清肺热)
【成药】黄连上清丸
痤疮--痰湿瘀滞
【案例】皮疹暗红,结节、脓肿、囊肿、瘢痕。
【方剂】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
【成药】连翘败毒丸、当归苦参丸
瘾疹--风热犯表
【案例】风团鲜红,灼热剧痒,遇热则剧,得冷则减;伴有发热,恶寒,咽喉肿痛。
【方剂】消风散(消风热)
瘾疹--胃肠湿热
【案例】风团大片色红,瘙痒剧烈;发疹同时伴脘腹疼痛,恶心呕吐,大便秘结。
【方剂】防风通圣散(通过胃肠泻走湿热)
月经先后无定期--肾虚
【案例】月经先后不定,量少质稀,腰膝酸软。
【方剂】固阴煎(固肾)
月经先后无定期--肝郁
【案例】经行或先或后,胸胁、乳房、少腹胀痛,情志不舒,心烦易怒。
【方剂】逍遥散(乐逍遥,肝气不抑郁)
月经后期--肾虚血少
【案例】经期错后,量少色淡,经质清稀,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带下清稀。
【成药】乌鸡白凤丸、归芍地黄丸
月经后期--气滞血瘀
【案例】经期延后,经色暗红有血块,小腹胀痛,精神抑郁,胸闷不舒(肝气滞)。
【方剂】膈下逐瘀汤
痛经--气滞血瘀
【案例】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经行不畅,经色紫黯有块。舌紫黯或有瘀点。
【方剂】膈下逐瘀汤
【成药】元胡止痛片,益母颗粒
痛经--阳虚内寒
【案例】小腹冷痛,得热痛减,经量少黯淡,畏寒肢冷,腰腿酸软,小便清长。
【方剂】温经汤
【成药】艾附暖宫丸
带下过多--肾虚带下
【案例】带下量多,色白稀薄,腰酸膝软。
【方剂】内补丸(补肾虚)
带下过多--湿热下注
【案例】带下量多,色黄如脓,臭秽难闻,口苦咽干,小便短赤。苔黄腻。
【方剂】止带方(止黄带)
【成药】白带丸、妇科千金片
带下过多--脾虚湿盛
【案例】带下量多,稀薄,无臭气,绵绵不断,神倦乏力,四肢不温,纳少便溏。
【方剂】完带汤(谐音“脘”→脾)
绝经前后诸症--阴虚火旺
【案例】经断前后,头晕耳鸣,腰酸腿软,烘热汗出,五心烦热,失眠多梦。
【方剂】六味地黄丸
【成药】更年安片
绝经前后诸症--脾肾阳虚
【案例】经断前后,头晕耳鸣,腰酸膝软,形寒肢冷,带下量多,倦怠乏力。
【方剂】健固汤(健脾固肾)
厌食--脾运失健
【案例】纳呆,形体尚可,嗳气泛恶,胸闷脘痞,大便不调,面色少华。脉尚有力。
【方剂】不换金正气散
【成药】枳术丸、健脾消食丸
厌食--脾胃气虚
【案例】不思进食,形体偏瘦,萎黄,神倦多汗,面色少华,肢倦乏力。脉无力。
【方剂】异功散
【成药】参苓白术散、健胃消食片、启脾丸
厌食--胃阴不足证
【案例】口干多饮,纳呆食少,皮失润泽,大便偏干,手足心热。
【方剂】养胃增液汤
【成药】儿宝颗粒
口疮--脾肾阳虚
【案例】疼痛轻,淡红或不红,久难愈合。倦怠乏力,腰膝冷痛,小便清长。
【方剂】附子理中丸或金匮肾气丸
咽喉肿痛--风热外袭
【案例】咽痛逐渐加重,发热恶寒,脉浮数。
【方剂】疏风清热汤
【成药】复方鱼腥草片,复方草珊瑚片;金嗓开音丸,黄氏响声丸
咽喉肿痛--虚火上炎(阴虚)
【案例】咽部干燥,干痒灼热,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或伴颧红潮热,耳鸣多梦。
【方剂】玄麦甘桔颗粒(玄参滋阴降火)
【成药】铁笛丸,金果含片
《医学典籍》
《黄帝内经》最早的中医典籍
《伤寒论》六经辨证,“众方之祖”
《巢氏诸病源候论》我国第一本证候学专著
《本草典籍》
《神农本草经》最早的本草专著,药物三品分类
《本草经集注》: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
需特别提示的特殊情况
一、与不良反应相关
当患者用药后出现不良反应时
患者所用的药品近期发现严重不良反应
使用的药物中有配伍禁忌或配伍不当时
使用含有毒中药或有毒成份药品的患者
二、 与新人、新改动有关
第一次使用该药的患者;近期说明书有修改
药品被重新分装,而包装的标识物不清晰时
三、与超量、超适应症相关
同时使2种以上含同一成分药品时
患者认为疗效不理想或剂量不足时
病情需要,处方剂量超过规定剂量时
超适应证或超过说明书范围的使用剂量
药品有多种适应证;或用药剂量范围较大;或用药剂量接近阈值时
四、其它
使用需特殊贮存条件的药品时
使用临近有效期药品时
第七、八章(20分必考点) | |
处方的 常用术语 |
产地:怀山药、田三七、东阿胶、杭白芍、广藿香、江枳壳 品质:明天麻、子黄芩、左牡蛎/秦艽、金毛狗脊、鹅枳实、马蹄决明 |
调剂与 复核 |
处方有效期不得超过3天 调配有毒药物,每次处方剂量不得超2日极量 每剂药误差应控制在±5%以内;复核率应达100% |
处方应付 |
1、清炒:(谷、麦)芽、(苍耳、牛蒡)子、酸枣仁、王不留行 2、炮制:天南星、何首乌、川乌、附子、吴茱萸、远志、厚朴 3、烫制:龟甲、鳖甲、穿山甲(烫三甲) 4、炭制:炮姜、地榆、侧柏叶、蒲黄(均为止血药) 5、麸炒:白术、僵蚕、枳壳 6、蜜制:枇杷叶、马兜铃 7、盐制:补骨脂、益智仁(均为补肾药) |
服药时间 |
饭后服:一般药、健胃药、对胃肠刺激性较大的药物 饭前服:滋补药 空腹服:驱虫药、泻下药 睡前服:安眠药 |
中成药的 内服用法 |
1、黄酒送服:活络丹、醒消丸、跌打丸、七厘散 2、姜汤送服:附子理中丸、藿香正气水 3、焦三仙送服:至宝锭 4、鲜芦根汤:银翘解毒丸 5、盐水送服: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均为补肾药) 6、清茶送服:川芎茶调散 7、米汤送服:四神丸、更衣丸 |
配伍禁忌 十八反 |
半萎贝蔹芨攻乌。藻戟芫遂俱战草, 诸参辛芍叛藜芦。 1、半夏、瓜蒌(天花粉)、贝母、白蔹、白及--反乌头(川乌、附子) 2、海藻、京大戟、甘遂、芫花—反甘草 3、丹参、南沙参、人参、细辛、芍药—反藜芦 |
配伍禁忌 十九畏 |
1、硫黄畏芒硝---流氓 2、水银畏砒霜---淫痞 3、芒硝畏三棱---小三 4、肉桂畏石脂---肉脂肪 5、狼毒畏密陀僧---狼与和尚的事 6、巴豆畏牵牛子---牵牛娃爱吃巴豆 7、川乌、草乌畏犀角---乌角(屋角) 8、人参畏五灵脂---人杰地灵 |
妊娠禁用药 |
1、牵牛子、千金子、洋金花、天仙子(牵牛娃爱千金花仙子) 2、大戟、三棱、甘遂、芫花、巴豆、莪术(均为峻下逐水药) 3、麝香、马兜铃、马钱子;土鳖虫、斑蝥、水蛭、蜈蚣(动物名) 4、川乌、草乌、附子;阿魏、商陆、丁公藤 |
先煎 |
1、矿物类、动物骨甲类药物(鹿角霜) 2、有毒饮片:生川乌、生草乌、制附子 |
后下 |
1、气味芳香类:降香、沉香、鱼腥草;砂仁、白豆蔻(芳香化湿药) 2、久煎易失效:生大黄、番泻叶;徐长卿、钩藤、苦杏仁 |
包煎 |
1、含粘液质较多的饮片:车前子、葶苈子 2、富含绒毛的饮片:旋覆花、枇杷叶 3、花粉等微小饮片:蒲黄、海金沙、蛤粉 |
烊化 |
胶类中药,如阿胶 |
另煎 |
人参、西洋参 西红花、羚羊角、水牛角(贵重药物) |
冲服 |
羚羊角、鹿茸;蕲蛇、金钱白花蛇 紫河车、三七 |
罂粟壳 |
1、用量一般3~6g,不易常服。儿童禁用 2、处方保存三年备查;不准生用,严禁单味零售 3、凭医生处方使用;禁止在中药材市场销售罂粟壳 4、专柜、专锁、专账、专人管理 |
常见的 变质现象 |
易泛油:当归、苍术;桃仁、杏仁 易泛油:天冬、麦冬;黄精、熟地黄 易粘连:鹿角胶、龟甲胶 易粘连:没药、乳香;芦荟、阿魏(树脂) 易气味散失:肉桂、沉香、豆蔻、砂仁 易风化:硼砂、芒硝 易潮解:芒硝、海藻、昆布(均有咸味) |
贮藏要求 |
凉暗处:避光并不超过20℃ 阴凉处:不超过 20℃ 常温:10~30℃ 冷处:2~10℃ 胶囊剂、栓剂:贮存温度不宜超过30℃ |
对抗贮存法 |
1、牡丹皮与泽泻同贮 2、人参与细辛同贮 3、冰片与灯心草同贮 4、蛤蚧与花椒同贮 5、藏红花与冬虫夏草 6、硼砂与绿豆同贮 |
病证 |
所忌药物 |
病证 |
所忌药物 |
湿热泻痢 |
涩肠止泻药 |
体虚多汗 |
麻黄 |
体虚多汗 |
发汗药 |
虚喘、失眠、高血压 |
麻黄 |
阳虚里寒 |
寒凉药 |
湿盛胀满、水肿 |
甘草 |
阴虚内热 |
清热药 |
麻疹已透 |
升麻 |
脾胃虚寒 |
苦寒或泻下药 |
阴虚火旺 |
|
阴虚津亏 |
利湿药 |
肝功能障碍 |
黄药子 |
脱证神昏 |
开窍药 |
肾病 |
马兜铃 |
邪实正不虚 |
补虚药 |
哺乳期妇女 |
大量使用麦芽 |
表邪未解 |
固表止汗药 |
月经过多 |
破血逐淤药 |
第九、十章(15分必考点) | |
协同增效 |
1、脾肾阳虚五更泻:四神丸 + 附子理中丸 2、气血亏虚之心悸失眠:人参养荣丸 + 归脾丸 3、肝肾亏虚之高血压:脑立清胶囊 + 六味地黄丸 |
3、二陈丸燥湿化痰为主药,辅以平胃散,增强燥湿化痰 4、乌鸡白凤丸养血调经为主药,辅以香砂六君子增强疗效 | |
消除 副作用 |
金匮肾气丸 + 麦味地黄丸、生脉散以减低其燥烈之性 |
中成药 与药引 |
1、外感风寒或脾胃虚寒,常用生姜、大枣煎汤送服 2、云南白药、三七伤药片、腰痛宁,常用黄酒送服 3、麻子仁丸治疗便秘,宜用蜂蜜冲水送服 |
中成药联用的配伍禁忌 |
以下二者含“十八反”药味,不宜联用 含附子:天麻丸、人参再造丸、大活络丹、尪痹冲剂 含川贝:川贝枇杷露、蛇胆川贝液、通宣理肺丸 |
以下二者含含“十九畏”药味,不宜联用 1、含郁金:利胆排石片、胆宁片、胆乐胶囊 2、含丁香:苏合香丸、紫雪散、纯阳正气丸、妙济丸 | |
含有毒药不宜联用 |
1、大活络丹与天麻丸合用,两者均含附子 2、复方丹参滴丸和速效救心丸,两者均含有冰片 3、朱砂安神丸与天王补心丹合用,两者均含朱砂 |
不同功效联用禁忌 |
附子理中丸与牛黄解毒片、黄连上清丸 金匮肾气丸与牛黄解毒片 |
药物相互 作用 |
含麻黄(收缩血管)的中成药忌与以下药物合用 1、降压药:复方罗布麻片、珍菊降压片、牛黄降压片 2、扩冠脉药:速效救心丸、活心丹、心宝丸、益心丸 |
含朱砂的中成药:磁朱丸、更衣丸、安宫牛黄丸 + 溴、碘制剂如消瘿五海丸、内消瘰疠丸同服,会导致药源性肠炎 | |
协同增效 |
1、黄连、黄柏 + 呋喃唑酮、四环素,协同治疗细菌性腹泻 2、金银花 + 青霉素,加强对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菌作用 2、白芍、冰片、甘草 + 丙谷胺,协同治疗消化性溃疡 3、甘草 + 氢化可的松,协同抗炎、抗变态 4、丹参、黄芪 + 能量合剂,提高心肌梗死的抢救成功率 |
降低 毒副反应 |
石麦汤 + 氯氮平 甘草 + 呋喃唑酮(甘心赴难) |
减少剂量 |
苓桂术甘汤 + 地西泮 珍菊降压片 + 盐酸可乐定 |
影响吸收 |
1、大黄、虎杖、五倍子 + 红霉素、利福平、士的宁 秒杀记忆:红富士 2、牛黄解毒片、麻仁丸、七厘散 + 红霉素、利福平、士的宁 3、六味地黄丸、人参归脾丸、山茱萸 + 林可霉素 4、四环素 + 石膏、自然铜、海螵蛸 |
影响分布 |
1、碱性中药 + 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耳毒性 碱性中药:女金丹、硼砂、红灵散、痧气散 秒杀记忆:女朋友红灵有杀气 2、银杏叶制剂 + 地高辛→造成中毒 |
影响代谢 |
一、酶促反应 酒剂、酊剂 + 利福平、二甲双胍、胰岛素、苯巴比妥、安乃近 酒剂、酊剂 + 阿米替林、盐酸氯米帕明、丙咪嗉、及多虑平 |
二、酶抑反应 1、鞣质 + 淀粉酶、蛋白酶、胰酶、乳酶生 2、含麻黄碱的中成药 + 丙卡巴肼、异烟肼、司来吉米、呋喃唑酮 含麻黄碱的中成药:千柏鼻炎片、蛤蚧定喘丸、通宣理肺丸、大活络丹 | |
增加排泄 |
1、碱性中药(煅牡蛎、女金丹、红灵散、痧气散、陈香露白露片) + 酸性药物(诺氟沙星、呋喃妥因、吲哚美辛) 2、红霉素 + 山楂 3、冰硼散 + 青霉素 |
减少排泄 |
1、酸性中药(多是水果)+ 酸性药物(磺胺类、利福平、四环素) 2、有机酸成分的中药 + 四环素→肝毒性 3、有机酸成分的中药 + 利福平和阿司匹林→肾毒性 |
协同作用 |
香连丸+ 甲氧苄啶→抗菌活性增强16倍 |
产生毒副 作用 |
六神丸、救心丹 + 洋地黄、地高辛→引起心脏中毒 荆芥、麻黄、防风通圣丸 + 阿司匹林、安乃近→发汗太过 |
拮抗作用 |
1、含麻黄碱成药(止咳喘膏、通宣理肺丸、防风通圣丸、大活络丸) + 降压药→不利于降压(麻黄碱收缩血管) 2、含麻黄碱成药 + 氯丙嗪、苯巴比妥等镇静药物→不利于镇静 麻黄碱:升压、兴奋中枢神经 |
老年人的 中药应用 |
一般应从“最小剂量”开始 甘草:大量服用或长期使用,可出现水肿、低血钾、血压升高 长期使用含马兜铃酸制剂可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 长期使用黄花夹竹桃,会发生洋地黄样蓄积中毒 长期泡服胖大海,易致大便溏泻、饮食减少、脘腹痞闷 长期服用天王补心丹、朱砂安神丸,会出现慢性汞中毒 |
1、增加毒性:麝香保心丸 + 地高辛 2、降低疗效:法莫替丁 + 复方丹参片、银杏叶片 3、降低疗效:甘草、人参、鹿茸 + 二甲双胍、消渴丸、胰岛素 | |
婴幼儿患者的中药应用 |
用药及时,用量宜轻 宜用轻清之品 不宜滥用滋补之品 宜佐健脾和胃之品 宜佐凉肝定惊之品:钩藤、蝉蜕、僵蚕、地龙 |
*本文章所有内容(含图片)版权归金牌药师所有,侵权必究!
*考生想要索取更多金牌药师考试研究等专业资料,请联系
中药张焕滨老师(微信号:zhanglaoshi0168)
西药兰祖枧老师(微信号:lanlaoshi0168)
添加作者 | 免费索取电子打印版
中药作者: 张焕滨(押题张)
▼
版权声明
本课程内容版权均属金牌药师所有
任何学员未经授权不得摄像、录音、编辑内容
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发布、发表、分享
违者本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欢迎大家在下方评论区踊跃留言
记得写留言↓↓↓点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