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专题: 中国药企能否扭转重营销轻研发局面?

医药观察家专访史立臣

核心提示:业内人士表示,销售费用增长过快,将极大地压缩企业利润,导致研发投入不足,未来发展将存疑。行业能否扭转重营销、轻研发的局面,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将考验各企业的智慧、勇气与远见。

从13家在A股上市的上半年营业收入在45亿元以上的药企的半年报中可以看出,虽然绝大部分企业都实现了营收和净利的双增长,起到了龙头企业的引领行业作用,但其中也透露出,这些企业的销售费用增长明显过快,与之相对应,研发支出却增长缓慢,占营业收入比重很低。业内人士表示,销售费用增长过快,将极大地压缩企业利润,导致研发投入不足,未来发展将存疑。行业能否扭转重营销、轻研发的局面,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将考验各企业的智慧、勇气与远见。

表二:13家上市药企销售费用与研发支出对照表

销售费用增长过快

在华东医药、白云山、云南白药、英特集团、嘉事堂、天士力、恒瑞医药、现代制药、哈药股份、柳药股份、鹭燕医药、太极集团、华北制药这13家企业中,上半年销售费用最高的是恒瑞医药,为28.01亿元,同比增长22.89%,占营业收入比重为36.09%;最低的鹭燕医药也有9823.49万元,同比增长35.47%,占营业收入比重为1.85%。其中销售费用增速最快的为现代制药199.46%,占营业收入比重为26.11%;销售费用占营收比重最高的是恒瑞医药的36.09%。

对于销售费用增长过快,部分药企在半年报中给出了说法,但也有部分企业并未作明确表述。

现代制药就表示,销售费用增加原因在于:一方面公司制剂产品销售增长,带动销售费用率的增长;另一方面公司继续加大产品的市场推广力度,终端市场的渠道费用增加。英特集团认为主要原因系运杂费、职工薪酬、租赁费、劳务费增加所致。其特别指出,报告期内,公司生物事业部不断巩固与供应商的合作,于丽水、绍兴、宁波三地举行吸附破伤风疫苗学术推广会,承办了浙江省预防医学会《破伤风疾病防控学术研讨会议》。华北制药主要是面对国家政策调整等外部环境变化,逐步调整营销策略,加强精细化招商和终端销售,加大学术宣传及推广力度,同时加大制剂药、生物药销售力度,导致销售费用增加。天士力销售费用增加主要系报告期内公司广告费用增加及加强市场网络建设及学术推广,市场费用增加所致。

销售费用究竟包括哪些内容?增长过快原因是否真如药企在半年报中所说?

对此,笔者采访了本报特约观察家、北京鼎臣医药咨询创始人史立臣。

他介绍,药企销售费用上升跟“两票制”有直接的关系。“两票制”之前,药企是底价出货,中间费用(包括商业的、医院的、招投标的,不管是正当费用还是非正当费用),都在票据之外;“两票制”之后,基本上是按照招标价去开票,费用就明显升高。这是药企销售费用上升看得见的形式上的原因,根本原因在于医药市场是一个买方市场,医疗机构具有非常大的话语权。每家药企都想进入医院市场,但药企的产品想要进入医院,就必须花大力气去推广,销售费用当然就高了。

史立臣分析道,药企的半年报数据还显示出这样一个特征:以医院为主要销售对象的药企,销售费用都很高;以OTC为主的药企,销售费用就相对低很多。销售费用的大头还是推广费用(大约占整个销售费用的40%-50%),再就是业务人员的开支(大约占整个销售费用的20%左右),其他约占30%左右。销售费用上升必然导致企业的利润减少,利润减少投入研发的费用也就降低,企业发展必然受阻。

研发支出占比偏低

正如史立臣所说,从半年报中可以看出,与销售费用增长过快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各药企的研发支出增长缓慢,占营业收入比重偏低。在上述13家企业中,排除英特集团和嘉事堂两家流通企业,上半年研发支出最高的为华东医药的2.64 亿元,同比增长60.57%,但也仅占营业收入的1.72%,与销售费用15.15%的占比极不相称;令人吃惊的是,作为营收129.74亿元、销售费用18.91亿元的云南白药,研发支出仅仅5252.92万元,占营收比重0.40%,这似乎反映出其净利仅仅增长4.35%的原因了。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企业都把正在进行的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费用,计算在研发费用里面。如华东医药在研发支出说明中提到,上半年完成阿卡波糖片和环孢素软胶囊一致性评价研究,并正式提交了一致性评价申请,阿卡波糖片生物等效性试验已完成现场核查,同时启动并开展非基药产品和注射剂的质量一致性评价工作。现代制药则在半年报中说,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仿制药一致性评价集中实施,导致2018年上半年投入1.92亿元,同比增加22.62%。从这些例子中可以看出,如果排除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我国制药企业真正在研发创新方面的投入,是少得可怜的。

对此,史立臣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说,现在,药企在研发方面面临着“很要命”的一个东西:一致性评价。前些年的GMP认证,已经把药企折腾得够呛,刚缓一口气,一致性评价又来了。一致性评价刚开始的时候,才几十万元,现在涨到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而且还不一定能过。

当然,作为行业龙头,上述企业在研发方面还是有所建树,为行业作出了表率。如华东医药持续推进创新药研发,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类新药迈华替尼已结束I期临床试验,正在开展一线72例II期临床试验,三线方案和一线罕见基因突变临床方案设计基本完成,预计2018年下半年全面开展大规模多中心临床试验;治疗2型糖尿病的DPP-4类一类新药HD118正在开展I期临床试验;从美国vTv公司引进的口服GLP-1创新药TTP-273已完成中试,计划2018年内申报临床。

虽然如此,史立臣依然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他说,销售费用上涨过快,研发费用增长缓慢,占营业收入的比重非常低,与我国医药行业的封闭性有密切联系。欧美地区的医疗机构在采购药品时,都是全球化采购,这样当地的药企必须靠研发才能生存。而我国的医疗机构很少参与全球化采购,国内药企产品同质化严重,大家都在比拼销售,而不注重研发。所以中国的医药行业存在畸形:很多企业把大量的资金投入营销,而不是投入研发。这在国有企业中表现得格外明显,如同仁堂、云南白药、哈药集团、东北制药等,研发投入都很低。云南白药此次中报透露的研发费用,就只占到营业收入的0.40%。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如果中国药品采购市场放开,中国的药企都会被国外药企打败。

史立臣说:“这种局面是非常危险的,中国的药品质量将很难得到提升。所以我认为,今后,医保局主导的药品采购,最好是实行全球化采购,美国也好,新加坡也好,印度也好,只要产品好,都可以到我国申报。中国的医药行业,一定不能再封闭了,要靠开放市场,引入国外竞争对手,倒逼我国药企搞研发。”

他还补充道,这方面,家电行业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以往,中国人买彩电,都是买索尼、松下等国外品牌,但现在,国产品牌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这是因为家电市场是完全放开的,国产品牌如果不注重研发,那怎么可能竞争得过国外品牌呢?现在国产家电品牌的崛起,完全靠的是研发,靠的是开放。医药行业也是如此。这些年中国的医药企业活得太舒服了,舒服得它们不重视研发,就靠“花钱搞关系”。也正是因为这种原因,中国医药市场的灰色利益链,始终难以切断。中国的医药行业,必须作出壮士断腕的抉择了!





鼎臣咨询出版的书籍

购买签名版,请联系公众号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