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小嘟墩发表《中国医药圈的诸神之黄昏》已有一年,现在我们再来抬头看看天,是否真的暮色低沉?抑或斗转星移?
一、黄昏是错觉么
回头看,宏观上的黄昏应该不是错觉:我国药品终端市场销售额,2017年上半年为8037亿元,同比增长7.8%;2018年上半年为8590亿元,同比增长6.9%(米内)[1] ,增幅进一步放缓[2] 。
数据来源:米内网
西北东北诸省医保接近穿底的情况,已无需贴数据,业内人士均有见闻。
二、洋教堂的灿烂黄昏
大家都在预想MNC在中国掉头向下的时候[3],洋教堂的黄昏却霞光万道:跨国企业在大医院市场斩获1930亿人民币滚动年销售额(MAT,2018Q1),实现10.2%的增速;本土企业相应销售额为5621亿元,增速1.7%(IMS)。本地土地庙有点灰头土脸。
显性因素:1)虽有过期原研药降价预期,但政策落地却没那么快;2)“中国神药”逐渐被挤出市场,为MNC治疗药物腾出空间,特别是大医院市场[4]。隐性因素:MNC药品维持了相对高价,仍有较大的空间来做市场工作[5]。
然而,这一切并不能改变监管层不断压低过期原研药价格的决心,在3~5年的时间维度上,垂暮终究会来的。也有好消息:目前政策对创新药物的引进和销售,比预想的要乐观些,利好MNC专利期内药物销售。
三、医保局套路连环杀
9月11日“带量集采会议”带来的不仅仅是二级市场医药股大跌,更是医保局“套路连环杀”的头炮。市场看到了带量采购的议价威力,以及一致性评价巨大花费换回来的却是一场憋屈的谈判。然而,市场没看到的是,医保局一旦出招一定是环环相扣的连环杀。
后面的态势现在也只能猜测,到时候咱们逐渐验证:
通过一致性评价产品达一定数量后,未通过的厂家可能连参加憋屈谈判的资格都没有,这次遭受暴击的头部玩家,未来会享受产业集中度提高的福利;
支付价格是关键,一旦集采价格即医保支付价的机制形成后,医保将进一步锁死支付总额,向产业链中上游施加压力;
此次集采的实施也是瞩目的焦点,特别是医保垫付、回款、以及真正的带量,一旦执行不到位,很多举措和预测将化为泡影;
过期原研和其他原因形成的高价仿制药,高出医保支付的部分都交给自费市场,患者意愿、支付能力、医生利益诉求都是变量,长线继续看好商保市场;
创新药总体是支持的,但也会用谈判和自费来约束。今后多数创新药最大的问题不在于医保支付,而是相应治疗领域天花板有多高,可替代性有多强。我常说的那个例子依然有效:中国市场上,在价格接近之前,阿达木单抗永远干不过依那西普[6]。
四、医疗新模式的第二...春?
互联网医疗为主的新业态,在第一次严冬肃杀过后,活下来的企业也许迎来了缓慢复苏的机会,原因么...还是要回到商业驱动之源:利益。
医保组合拳必然进一步限制医生的额外利益(你懂的)。虽然方案中提出了“医院留存利益再分配”,怎么都觉得不靠谱(你又懂的)。
医生的利益,还是要靠自己双手,渠道将更加多元:自费部分、院外药店、移动医疗、医生集团等。
各种医疗新模式经历过失败后,日渐成熟并理解监管导向,监管部门也看到了利用这些新模式降低医保支出的可能性。
五、继续题外话:黄昏中前行的医药BD人
我有幸受邀参加本次美诺华与瀚晖制药联合举办的BD Forum(宁波)的“从职业路径转换与视角差异看BD与投资”圆桌论坛。到时候,大家对于新形势下医药BD的职业发展,会有一番讨论吧。
关于从BD到投资的职业特点及变化,这里我先剧透两点:
BD的产品多是自己拿来做,投资的项目有很多要实现退出。这是造成BD和投资职业诸多差异的根本肇因!“一手把孩子养大成人”和“把孩子养几年就卖掉”的差别太大了.....
新人到资深,项目认知变化之路
第1层,职场新人:不懂项目所云,边学边看,再学再看。
第2层,熟手经理:看懂项目,了解相关技术与市场概况,如实汇报。
第3层,项目负责人:看懂且深知项目弱点在哪里,预感解决不了的就毙掉或上报。
第4层,项目操盘手:看懂且深知项目弱点在哪里,有针对性地进行项目运作、包装和PR,勾兑后续投资并实现退出。
更多内容,到会议现场来吧,期待听到你最犀利的提问!
本文注释
[1] 本人喜欢引用米内这个数据的原因是终端销售额更接近“纯销”数据。
[2] 需注意下我国总人口仍然在缓慢增长,同时快速老龄化的背景。
[3]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跨国公司,本文中特指跨国医药公司。
[4] “中国神药”特指安全、无效、价高的类安慰剂药物
[5] 此处恕不展开,亦不能提供证据,请读者自行理解或直接忽视。
[6] 这里的价格指达到相同治疗效果所需药品花费
会议报名,请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