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视角|中国二孩生育地图:性别失衡、空巢下的"催生"有用吗?

2018年,全面二孩政策第3年,但中国的人口状况,一点都不乐观。


目前,我国距人口负增长,只剩10来年的时间。大国空巢的人口“断崖式”下降,就在不远的将来。


注:国务院《国家人口发展规划 (2016-2030)》认为中国人口峰值,将出现在2030年的14.5亿人。联合国《世界人口前景2010年修订本》认为,中国人口负增长将出现在2027年,峰值为13.96亿人。


与此同时,最近一次人口普查显示,即将迎来适婚年龄的00后(2000-2010年生),男有7952万,女有6688万。男比女多出1264万。


性别比例失衡加剧,会进一步影响结婚率和生育率。


图为近日的新闻搜索热点


我国人口正面临着双重困境——数量上的“断崖”下降,和性别上的失衡加剧。


在严峻的人口现状下,二孩政策的效果如何?能否缓解国家人口问题?人们在二胎的性别上,又是如何选择的?


中国哪个省最敢生“二孩”?


二孩政策推行后,各省的生育情况,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


在一些省份,政策推行如闸口放开,出生率激增。而在另一些省份,却反响平平,甚至还有地区出现出生率下降。


图为二孩政策推行后,各省出生率涨幅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及各地2017年统计公报


总体来看,北方出生率涨幅,高于南方地区。


山东以39.76%的出生率涨幅,拔得全国头筹。而山东17.54‰的出生率、174万的新生人口,同时也在全国排名第一。


2015年出生率全国最低的天津,自政策实施后,出生率暴涨,从5.84‰跃至7.65‰。


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出生率也都有不低的上浮。但上浮后的数据,同“扶不起”的东三省一样,还是在全国排名垫底。


在南方地区,除湖北、浙江、广东出生率明显上升外,数据基本同往年持平。


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2/3的地区出生率涨幅低于10%。不过仅有青海、湖南两地,出现出生率负增长。


图为2017年新生儿数量

数据来源:各地2017年统计公报


2017年,二孩政策开放第二年,共出生1723万名新生儿。


新生儿多集中在中部地区、东南沿海。仅山东、河南、广东3地,新生儿数量就占据了全国的27%。


东南沿海,是中国经济发展前沿。这些省份的生育观念,出现了两极分化的局面。


有些省份,是“越富越不想生”的典例。


譬如江苏,地域富庶,但新生儿比重一直低。2017年江苏只出生了86万人。2018年上半年更少,共出生38.3万人,同比降幅高达11%。


而另一些省份,崇尚“多子多福”的观念。


譬如广东,它是开放二胎后,生育率涨幅最高的几省之一。一跃从2015年的11.12‰,增长到2017年的13.68‰。


二胎政策下的

“重男轻女”与“重女轻男”


二胎政策,不仅剑指人口年龄结构,也要调节人口性别结构。


目前,中国男女比例不均衡。


从下图2003年到2016年0-4岁儿童的性别比中可看出,男孩比重居高不下。


峰值在2007年,(男)123.59:(女)100。

谷值在2016年,(男)115:(女)100。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而总的人口性别比,自2010年后,一直维持在(男)105:(女)100的比重上下。


这一比例到2016年,二胎政策施行1年多后,下降至104.98。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当数据细分至各省,又有端倪。


有一些省份,男女性别比例异常。背后很可能有地域“重男轻女”或“重女轻男”的人为选择。


2016年,全面二孩施行后的第一年。大环境下,男女性别比应当趋于下降。


但以广西、重庆为首的14个地区,性别比不降反升。


有观点认为,这是人为选择性别的结果。不少家庭都因“想要个儿子”才生育了二孩。


二孩政策推行后,各省新生儿性别比变化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据2016年数据,我国有6个地区,男性性别比异常高。它们是:天津、广东、海南、浙江、江西、广西。


其中,男女比例最不均衡的,是天津市,人口性别比高达114.39。


而有4个地区,男性性别比异常低。它们是:四川、江苏、辽宁、陕西。


其中四川省仅有99.73。意味着在这些地区,女性数量异常的多。


注:统计学经验得知,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因此地区平均年龄越大,人口性别比就越小。在低性别比的4省中,辽宁、江苏、四川3省,都是重度人口老龄化省份。


对于10年内有5年的性别比都低于102,甚至一度突破100大关的四川省来说,“重女轻男”的性别观念,可能需要被纳入考量。


不过,纵观整体数据,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中,2/3的地区人口性别比都在102-107的正常范围内。


性别比上升(男性异常多),且超过正常范畴的,是海南、浙江、江西、广西4个地区。


而对比2015年,性别数据异常高的6地,有5个都呈现了下降趋势。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而在2015年,性别异常低(女性异常多)的4个地区,有3地上升趋近正常值。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因此,从目前数据来看,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性别比整体向好。但二孩政策的影响具体有多大,还需更长时间周期的观察。


从逻辑上推论,政策给了想要男孩的家庭,一个新机会。很可能也会挽救一些,尚在腹中的女婴的生命。


70、80后成“生育主力军”

90后根本不想生孩子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从2007年到2015年,育龄妇女一胎生育率,呈急速下滑趋势。


从峰值数据来看(23-24岁女性为生育峰值),一胎生育率峰值,已从2007年的118.5‰,下降至2015年的50.79‰。


这意味着在8年的时间中,适龄生育女性,生育意愿以“腰斩”速度下降。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有趣的是,二胎的生育趋势,却恰恰相反。


2011-2014年的抽样调查显示,4年间,二胎最高生育率上升了11.24‰。


到了2017年,二孩出生数已经超过一孩。也就是说,2017年的新生人口里,二孩数量,已占半数之上。


一孩生育率下降至“腰斩”的同时,二孩的生育率却节节攀升。


这意味着一个趋势:不生孩子的,连一胎都不生;生孩子的,只生一胎打不住。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二胎的生育峰值,出现在妇女27-29岁之间。


二孩母亲集中在70后、80后。这一部分人,积压的生育愿望,在政策放开后,得到了集中的释放。


但关键的问题在于:适龄生育的90后,为什么连一胎都不想生了?


90后身上,带着异于70后、80后的标签。


这是一群愿意独居,愿意自嘲“单身狗”,并且觉得“有伴侣可以,没有也行”的佛系人群。


佛系:有也行,没有也行,不争不抢,不求输赢


在90后的思想体系中:一个人过的很开心,为什么非要多一个人来添堵?


他们是第一批独生子女。成长聚焦了整个家庭的关怀。他们的身上,有越来越强的个性,和强烈自我实现的愿望。


对他们而言,抛开传统的传宗接代观念,养孩子意味的时间损耗、精力损耗、家庭负担,容易让他们心生退意。


恰如一位90后网友留言:


“老一辈的人永远也不会明白,为什么现在这么多的年轻人不结婚,不生孩子,就像我们永远也不明白,为什么一定要结婚。”


目前,全国的结婚率正在节节下降。而对90后而言,连一个孩子都不愿生,更别说二孩了。


“大国空巢”的未来与

“想生却不敢生”的中产


二孩放开后,出生数据并不乐观。仅2017年,实际出生数对比预期,缺口达300-470万人。


一般来说,总和生育率维持在2.1时,才可维持正常人口更替。而据最新一次1%人口抽查数据,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仅仅为1.06。


政策开放后的实际出生人数,比预期的下限还低

来源:《实施全面两孩政策人口变动测算研究》


人口断崖、劳动力短缺、老龄化,“大国空巢”的残酷未来,于中国而言,并非空谈。


曾有学者预言:中国的人口断崖,将是房地产泡沫、债务加速破灭的根本原因。


国人真的不愿意要二孩吗?


并不是这样。在调查中发现,抛开其他因素,多数家庭想要两个孩子。


71%的国人,希望生两个孩子


但是当考虑将愿望付诸实施时,认真计划生育二孩的家庭,占比仅为31.4%。


而在原因调查中,排名居首的是:经济状况不允许。排名第二的是:再抚育一个孩子的时间精力不足。


数据来源:腾讯生育意愿调查报告


调查中,高收入人群里,不想要孩子的人,和想要3个以上孩子的人,比重都是最高的。


收入最低的人群中,想要1个或1个以下孩子的家庭,占比最高。


而收入居中的中产,许多家庭想生而不敢生。


可以说,经济条件决定着家庭的选择权。而中产阶层,面临着二孩生育的两难选择。


一方面,这些家庭,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并且身边教育资源优质。另一方面,养育二孩所带来的经济负担,对他们还是较重。



数据来源:腾讯生育意愿调查报告


从现实来看,中产阶级最大的压力,可能集中在3方面:教育、住房、职场。


1、孩子的教育投入,是一个无底洞。在家长“精英培养”的投入下,孩子们都师出几十个兴趣班,踏着无数人民币长大。


2、房子,也是压在年轻人背上的山。在一个“六个钱包”凑首付的时代,年轻人手中的钱,还完贷款,已所剩无几。又该拿什么去养孩子?


3、对职场女性而言,生孩子的代价很沉重。生养一个孩子,职场至少有长达2-3年停滞期。对企业来说,损失也同样很大。毕竟带薪、假期,全是不小的成本。


这些,拖住了中产家庭的二孩脚步。


新华日报的刊文,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目前,国家已出台多项政策“助推二孩”。近期还有专家提出“生育基金”,想软硬兼施、多管齐下来“催生”。


目前的生育率,远无法支撑国家正常发展。而养老金的缺口,早已越来越大。提高生育率,是势在必行的事。


中肯地说,养育下一代,关系国家未来。但现状是:只有政策支持生,少有政策支持养。目前,绝大部分养育成本,都担负在了家庭和企业的肩上。这个担子,实在是太沉。


生育率是国家的问题,养孩子却是自己的问题。或许这,才是解决人口问题里,最该解决的事。


延读


来日|并不方长,别把最好的留到最后


01


周末回乡下看望奶奶,发现奶奶家里堆积的营养品都成山了,有几箱牛奶过期好几个月了。

 

我们都告诉她这样不行,万一哪天喝到过期的牛奶,会影响身体健康。但老人家节俭惯了,有好东西总想留着等儿孙回来一起吃。

 

可是奶奶这样的想法,将好东西都放坏了,扔掉觉得可惜,留着又不能继续吃,损失反而更大。

 

我们的生活也是如此,每天都充满了变数,不知道哪一刻好东西就变成了坏东西。因为我们都无法预测未来,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谁也不知道。


 

前段时间,一位年轻爸爸刘凌峰在网上晒出了他的遗愿清单:

 

拥抱每一个认识的人;

跑一次马拉松;

回一次母校;

陪着孤独的父亲安享晚年;

带儿子去钓鱼、野营、夜读;

开家长会;

照顾好自己的身体;

陪妻子走更长的路;

……

 

刚刚37岁的刘凌峰,人生的路才走过一半,却被诊断出胃癌晚期。他还没来得及陪伴两个儿子长大,还有很多想做的事未完成……


我们总觉得人生还很长,喜欢把愿望列在清单上,却总以“忙”为借口,无限延迟实现这些愿望的时间。

 

直到生死关头,才发现自己还有这么多事放不下。

 

不如好好把握当下,爱护好自己的身体,注意健康,以不会令自己将来后悔的方式去生活。


02


我们常常说要珍惜眼前的一切,可很多时候,人们更愿意把最美好的捧在手心里珍藏,却不愿意去享受。

 

小时候家庭条件不好,大人给的糖果,我总把最喜欢的那几颗留起来,之后再慢慢吃,结果糖果不是融化在糖纸里,就是失去了原来的口感。

 

以前给奶奶买的新衣服新鞋子,她总是舍不得穿,叠得整整齐齐压在箱底下,等想起来穿的时候,往往不是旧了就是坏了。



莫言曾讲过一个故事:


朋友的太太去世了,收拾遗物时,看到了一条丝质围巾,连标签都没去掉。因为这条围巾很漂亮很昂贵,太太一直不舍得用,想等到特殊的时刻再用。


结果一直到去世都没戴上。


后来朋友感慨道:再也不要把好东西留到特别的日子才用,你活着的每一天都是特别的日子。


生命来来往往,来日并不方长。明天和意外,你永远不知道哪个会先来。


时间并不会等你,收藏和搁置未必就是珍惜,把最好的留到最后,也许得到的只有惋惜。


03


岳云鹏曾这样讲述自己的经历:父亲去世的时候,他远在德国演出,没来得及看父亲最后一眼。这个平时嘻嘻哈哈的小伙子在台上突然崩溃大哭。


后来,他写了一首歌,表达自己的悔不当初:“如果有个直达天堂的电梯,我一定不顾一切去看你,让你看看我的儿女,长得像我又像你……”


我们拼尽全力,想给父母最好的,所以总是让至亲再等一等:

 

等我以后赚钱了,就把爸妈接回城里住,让他们颐养天年;

 

等我赚够了钱,买房买车了,再向你求婚;

 

等我结束手里的项目,就陪妻子和孩子一起去旅行。

……


直到最后才会发现,“等”就是一个无限延迟的将来时。

 

不如抓住当下,趁有生之年,父母健全,妻儿和乐,常回家看看,多陪家人走走。

 


正如于娟在《癌症日记》所说:


任何的加班,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亲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


04


生命就像是一篮子新鲜的水果,如果总舍不得吃,搁置久了就会过期腐烂。

 

而人生也总充满意外,什么都不可预测。也许上一秒还沉浸在巨大的喜悦之中,下一秒生命就要划上句号。

 

与其失去后才悔不当初,何不一开始就活在当下?最好的事现在就去做,最重要的人现在就去爱。

 

愿你把每一天都当作生命里的最后一天,不辜负梦想,不辜负美食,不辜负爱情,不辜负自己。



版权声明:“CFDA制药人社区”所推送的文章,除非确实无法确认,我们都会注明作者和来源。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与您共同协商解决。联系方式:18669808666,商务合作请加微信18669808666。) 

精品养生公众号推荐

不可抗因素(比如转载无法核实真伪的文章等),公众号可能会被封号,

请扫描加CFDA大健康社区备用公众号

以便欣赏更好精品文章,谢谢!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