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药店经理人
▍特约撰稿:钟始良 珠海禅诚医院
一、需要补钙的人群有哪些?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善,人们只要是不偏食,三餐饮食搭配合理,没有明显胃肠道疾病,大多数人并不缺钙,不需要常规补钙!只有以下人群才需适当补钙。
1、学龄前儿童 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快,对钙的需求量大,所以应适当补充钙质。
2、快速生长发育期青少年(12~18岁) 女孩在这个阶段每日需要钙元素量为1200毫克,以利骨骼生长结实一些,但单纯补钙不会长高。
3、孕产期妇女 孕妇负担母胎两方面钙质供应,特别容易发生缺钙,如出现小腿抽筋等。此期每日需钙元素量为1500毫克左右。哺乳期妇女缺钙更突出(每毫升乳汁中含钙0.5~1毫克),乳母每天要失去钙约600~700毫克。
4、更年期妇女 此期妇女的雌激素水平开始下降,绝经期后更迅速。雌激素低下将造成缺钙。此期间妇女每日需求钙元素量为1000~1200毫克。
5、老年人 60~70岁后,随着年龄的增加,对饮食中钙的吸收逐渐减少,而骨质中的钙却丢失得越来越多,不少老年妇女患有老年骨质疏松症。此时她们每日需钙元素为1200毫克。
6、当患有以下疾病时,在医生的指导下可适当补钙。
◆老年骨质疏松症:缺钙是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病因。骨质疏松又带来很多疾病如周身骨痛、肩周炎、腰腿痛、驼背、衰老、机体活动障碍、骨折等。
◆高血压病:对常人调查结果,每日食钙量少于500mg者,高血压发病率是每日食钙量大于1200mg者2-3倍。缺钙影响肾脏分泌肾素升高,影响血管紧张素,引起血管收缩,血管变硬变厚,引起动脉硬化,血压持续升高;缺钙引起甲状旁腺素(PTH)升高,使钙离子通道功能减弱,造成细胞内钙含量升高,导致血压升高。
◆动脉粥样硬化:钙在动脉壁沉积是造成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所在。当机体缺钙时,骨细胞在甲状旁腺素的作用下活动增强,使骨组织中的钙游离出来,进入血液,使血清钙含量增加,这种钙容易与胆固醇结合沉积在血管中,造成动脉硬化。另外,缺钙易致高血压,损伤动脉壁。上述两种情况均易使钙沉积于动脉壁上,若及时补钙有利于终止这种恶性循环。
◆糖尿病:钙信使系统PKC分支能指挥胰脏β细胞释放胰岛素,缺钙此系统功能下降,胰岛素分泌减少血糖会上升。因此糖尿病患者应补钙。
◆急性肾炎:约有90%以上的小儿肾小球肾炎急性期血钙水平都降低,经补钙治疗后,浮肿与高血压症状明显减轻。
◆慢性支气管炎:有肢体麻木、周身乏力、腓肠肌痉挛等缺钙表现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经短程补钙治疗,不仅症状能改善,而且可促进肺部啰音明显减少,甚至消失。
◆经前综合征:有国外研究发现,对1400多名受经前综合征困扰的妇女进行观察,发现每人每天摄取1200毫克钙后,症状减少48%,摄取1500毫克钙者症状减少76%。
二、补钙的误区
误区一:担心服钙后患结石症(结石症患者不愿补钙)
低钙质食物反而会增加钙结石形成的机会,而补充适量的钙质反可以防止结石的形成,这是因为食物中含钙量过低时,会促进肠子对草酸的吸收,造成尿中的草酸钙浓度大幅增加.只要草酸的浓度持续上升,草酸钙的结晶就更容易形成,积少成多,就变成了草酸钙的结石。
因此,要防止结石的产生或复发,正确的方法是少吃草酸含量高的食物,如菠菜、苋菜、竹笋,草莓,花生,核桃,巧克力,浓茶,可乐等。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一个科研组经过12年的随访,对肾结石病人在饮食中补钙与肾结石发生的风险进行了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多吃富含钙质食物的人比少吃钙质食物者,相对不容易患肾结石症。”这项研究还显示,每天摄入1098毫克钙质比每天只摄入488毫克钙者,患肾结石的几率可减少35%。
误区二:高血压病人正在服钙阻断剂治疗,不能补钙。
钙阻断剂是通过阻断细胞外液钙流入细胞内,使血压下降。补钙是增加细胞外液的钙浓度,细胞外液钙浓度增高,可反馈地抑制钙向细胞内流动,也起到降低血压的作用。
误区三:补钙可多多益善。
过多地补充钙元素,不仅影响铁、锌、铜等元素的吸收,而且还会导致高钙血症的可能。
三、如何正确补钙
1、注意钙磷比例,在人体60多种元素中,钙和磷是一对“神秘”的伴侣,它们同受维生素D、甲状旁腺素、降钙素的调节和控制,“相依为命”,又相互制约。成人体内99%以上的钙和85%左右的磷,以磷灰石的形式构成骨组织中的无机盐,占骨骼干重的三分之二。
2、钙在人体内的吸收和利用受多方面的影响。对钙的吸收、利用影响较大的是钙磷的含量比例。当钙与磷的比例在1∶1~2∶1时,钙的吸收率最高。钙与磷的比例不当,钙多磷少,则妨碍磷的吸收;若钙少磷多,钙也难于吸收。人奶中钙、磷含量的比例接近2∶1,牛奶则为1.3∶1。尽管牛奶中的钙比人奶多,但仍不如用人奶喂养好。钙磷比例最恰当的食物是水产品。
3、摄取足够的维生素D 科研实验证明,缺乏维生素D的含钙食物,肠道钙的吸收率低于20%,而当具有活性的维生素D在肠壁中含量充分时,钙的吸收可增至50%以上,不被吸收的钙从大便中排出。维生素D的来源有二:一是饮食如鱼肝油、蛋黄等食品;二是由阳光中紫外线与人体皮肤中麦角固醇转化而来。因此,人们适当多晒太阳,尤其是儿童、孕妇和老年人可以补充维生素D的不足。
4、少吃盐 饮食中盐的摄入量是钙排出量的主要决定因素,即盐的摄入量越多,钙的吸收就越差,尿中钙的排出量就越多。适当减少盐的摄入量对骨质有益处,相当于增加900毫克钙的作用。
5、多吃醋;熬骨头汤时,可加醋,有助于骨骼中的钙释放出来,增加汤中的钙质。怕酸时可加点糖,冲淡酸味。在烹调油炸小鱼时可加柠檬或醋,既增加风味,又可帮助人体对钙的吸收。提倡食物中加点醋,如糖醋排骨、糖醋鱼等。
6、少摄入蛋白质;据实验发现,妇女每日摄入65克蛋白质时,钙质不会流失,当增加到98克蛋白质时,每日体内的钙质流失26克,累计起来等于一年损失1%的骨。
7、戒除烟酒,少喝咖啡 吸烟会增加血液酸度,使骨骼溶解;酗酒可导致骨激素分泌增加,使钙质从尿中排出。有调查表明,每天喝4杯以上咖啡,骨质疏松者明显增多。
8、多饮水;增加饮水量的目的是增加尿量,减少泌尿系结石的形成机会。因为尿中钙离子的浓度过高是产生结石的原因之一。已有泌尿系结石者,服用钙剂后应定期作B超检查,以了解结石变化情况。
9、减少食物中草酸成分;不利于钙吸收的因素还有食物中的草酸。草酸可与钙结合成不溶性的草酸钙,减少钙的吸收,因此在食用菠菜、苋菜、竹笋等含草酸多的食品时,应先用水浸泡或用热水焯一下,以减少草酸含量。
10、适度运动;运动能使肌肉牵拉,产生对骨骼的强烈刺激,加强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减少钙的丢失。
11、及时治疗某些疾病;如糖尿病、肺结核、胃炎、肝病、肾病等,都可影响骨代谢而促发骨质疏松。因此,在补钙的同时,应积极治疗这些疾病。
12、适量补充某些激素;有多种激素可促进钙的吸收,最主要的是活性维生素D,此外还有雌激素、雄激素、生长激素、降钙素等。补钙的同时,在医生的指导下适量补充这类激素,有利于钙的吸收和利用。
13、宜在夜间补钙;夜间入睡后,人体血液中仍需要一定数量的钙,缺少时则从骨骼中索取;同时,夜间补充的钙质可很快地被吸收。此外有学者发现,空腹服钙剂,钙吸收率低,应在进餐时服用补钙剂,可增强人体对钙质的吸收。
14、补钙必须长期进行;这是因为骨质的丢失是一个长期的慢性过程,不可能在一段时间内补钙就会一劳永逸,同时,也由于人体不能储存过量的钙,所以应该每日均衡地补钙。
四、如何选择口服钙剂
1、首先是查看产品包装上元素钙的含量。有些钙制剂上标明的是钙化合物的含量,而不是元素钙的含量,如100毫克L-苏糖酸钙含元素钙13毫克,100毫克葡萄糖酸钙含元素钙只有9毫克。
2、其次是应选择添加了维生素D的钙产品,可使吸收率达到30%~40%。
3、第三应考虑钙制剂的安全性。要选择明确标有厂名、厂址、生产日期、卫生部门批准文号的钙制剂。最后应选择口感好、价格合适的钙制剂。
4、目前市场上钙制剂品种繁多,如葡萄糖酸钙、活性钙、醋酸钙、柠檬酸钙、乳酸钙、碳酸钙等。专家们认为新一代的合成钙剂柠檬酸钙较好,吸收率高,不会如碳酸钙那样产生二氧化碳而致胃胀气,且柠檬酸盐在血中的溶解度比产生结石的草酸盐高,因此柠檬酸根会抢夺结石成分中的钙,更好地预防肾结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