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跨越百年展形象 祖国医学传承翻开崭新篇章 ——重庆市中医院“美丽医院“建设纪实



点点关注哦



     “静静的山城之麓,悠悠的长江之滨,重庆市中医院,默默奉献人群……”

悠扬的院歌,诉说着重庆市中医院的历史与变迁。而今,历史又将翻开崭新的篇章。

9月26日,随着悠扬的歌声传出,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点中医医院建设项目一一重庆市中医院三期工程开始搬迁并投入运行。医院规模的扩大,带来的不仅仅是住院环境的改善,更是该院综合实力全方位提升。由此,该院“美丽医院”建设步入新的阶段,在中医行业的龙头示范带动作用也将更加突出。

重庆市中医院干部职工与三期工程(住院部C幢)第一位入住患者合影留念

1

百年老院中医特色服务深受患者喜爱

2003年,重庆市中医研究所(原重庆市第一中医院)与重庆市中医院(原重庆市第二中医院)合并,2008年又与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原重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合并,正式组建为现在的重庆市中医院。重庆市中医院是重庆市规模最大、实力最强,集医疗、教学、科研、公益四项中心职能于一体的大型三级甲等中医龙头医院。医院荣登香港艾力彼“2017中国医院竞争力中医医院100强”排行榜第13位,位居西部前列。

重庆市中医研究所的前身,是法国修女会于1902年创建的仁爱堂医院;110多年的历史,凝聚力历代中医人对传承弘扬传统医学等坚守,对现代诊疗技术的追求,是100多年来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变迁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进入二十一世纪,为更好地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实现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医学中心的宏伟目标,一个强强联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崭新的重庆市中医院破茧而出,翻开了中医事业发展新的一页。

曾经的重庆市中医院,因汇聚吴棹仙、张锡君、龚志贤、万云程、黄星垣等一大批中医名家而蜚声全国;如今的重庆市中医院人才梯队完善,医院现有在岗职工35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410余人,国医大师2人(郑新、段亚亭),首届全国名中医1人(张西俭),重庆市首届首席医学专家1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专家1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人,首批重庆市医学领军人才1人,重庆市级学术技术带头人3人,市级名中医30人,国家和省级师带徒导师16人,重庆市高端后备人才5人,硕博士700余人,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导师49人。

医院以“弘扬传统医学,发挥中医特色,提高综合实力,服务百姓健康”为宗旨,注重传统诊疗技术推广应用,开展了针灸、火罐、平衡针等100余项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中医诊疗仪器36种,推广了小包装饮片和中药免煎颗粒等。中医特色突出的中医针灸科、中医妇科、肾病科、肛肠科、肿瘤科、脑病科、肝病科、骨伤科、四肢血管科等因疗效显著,深受患者喜爱。

为突出名医优势,推广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健康保健理念,医院开设了中医名医馆、治未病中心,给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的中医特色医疗服务。

2

提供优质服务三期住院部功能与美观性兼具

随着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对医疗质量、就医环境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医院的更新改造设计已成为现代医院的必经之路。早在2014年3月,重庆市中医院就正式启动了医院三期(住院部C幢)建设工程项目立项工作。

在项目筹备工作中,该院党政领导班子经过调研发现,国内不少老、旧医院的改造,只是单纯地进行扩建或室内环境的更新,并没有解决到实际问题,没能为医患提供更好更优质的医疗服务。因此,院长左国庆提出,三期项目建设时,要充分考虑功能性、实用性、美观性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环境与功能相结合。

经过一年的筹备,2015年3月,医院三期建设工程项目正式开工。该项目占地约10亩,建筑面积7.5万㎡(地上4.7万㎡,地下2.8万㎡),设计床位约700张,停车泊位数约510个。三期工程建成投用后,医院业务用房总面积将扩大到20万㎡,开放床位达到3000~3200张。

具体来看,三期工程主要由中医康复大楼、中医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及附属裙楼共三栋建筑构成。其中,中医康复大楼为三期工程的主楼,共26层,地上面积约33000㎡,主要功能为中医预防、康复、保健,包括中医针灸、中医肿瘤、中医妇科、传统与现代康复等;中医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共10层,地上面积8000㎡,主要功能包括技能模拟训练中心、示教室、示教诊室、示教病房、宿舍、食堂及配置设施等;裙楼共10层,面积约6000㎡,主要设置为体检中心、肿瘤放疗中心、职工健身活动室及主楼功能的补充。

“新大楼对满足患者不断变化的需求至关重要,我们通过对硬件方面最大可能的改造,加入更全面的功能,来方便医生采用最先进的医疗技术,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重庆市中医院后勤处处长韩毅说,“只有把那些不合理的、低效的、成本高的硬件设施都淘汰掉,才能让就诊的病人收获更便捷、更温馨的体验。”

韩毅所说的“最大可能”,可以从工程进度中窥见一斑。从2017年4月主体封顶断水,到2018年6月20日内装完成,再到9月26日投入试运行,三期工程一步一个脚印,走的坚实有力。该工程先后获得“国家AAA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地”“重庆市三峡杯优质结构奖”等荣誉称号。

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点中医医院建设项目一一重庆市中医院三期工程外景

3

建设美丽医院 实现医院健康可持续发展

新投用的三期工程系列大楼,位于福源路与福佑路交叉口,一面临街,出入方便。中心庭院的开放式绿地,将植被、自然光线和通风引入到医院空间,通过多个环境细节的考虑,来保证病人的康复,大大释放了整个院区的活力。

为减少患者的焦虑情绪,该项目在建筑中通盘考虑了地下停车场、消防通道、电梯间、病区等在类的所有空间联系,并运用色彩改善视觉感受,使病人的隐私得到保护、心理得以周全。

工程完工后,三期住院部C幢和现有的旧大楼——住院部B幢之间形成闭环。为改善医院外环境,该院对B幢外墙进行翻新,采用三期工程外墙漆材质、颜色和分格,从今年5月开始施工至7月中旬完成,住院部B幢外墙形象焕然一新,与三期工程主楼遥相呼应、浑然一体。

除此之外,该院还对陈旧老化、损坏严重的沥青路面和路沿石进行更换,预计今年10月底前完成。优美的环境、充足的光照和良好的通风条件,联通新旧大楼间的人行步道,可供病患以及来访者逗留休憩,营造出一个让人放松的氛围。

重庆市中医院二期工程(住院部B幢)、三期工程(住院部C幢)外景

一系列“美丽”医院的建设举措先后实施,虽然对病人没有直接的治疗作用,但能影响人的心态和情绪,不管是对患者疾病的诊治和身体的康复,还是对医护人员的工作态度和热情,都起到积极和促进的作用。

为建设“美丽医院”,医院成立了以党政一把手为组长、副院长为副组长的“美丽医院”建设实施方案领导小组,后勤处为具体实施的牵头部门;全院参与,为“美丽医院”建设活动制定了路线图,明确了时间表。

正是对这些细小环节的重视,让重庆市中医院在引领行业人文生态改善,缓和紧张医患关系,推动医院健康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令人称赞的成就。

就在8月31日,由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师协会人文医学专委会、白求恩精神研究会及《中国医学人文》杂志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医学人文大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大会现场,中国医师协会公布了2018年“人文爱心医院”名单,重庆市中医院获评,该院党委书记王守富代表医院领取了奖牌。

4

锻造人文强院 塑造“为民”“姓中”良好形象

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重庆市中医院始终牢记为民宗旨,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传承创新、科学发展,凝练出包括院训院徽院歌等独具特色的核心价值体系,为医院科学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能量和活力,塑造了“为民”“姓中”的良好形象。

在改进服务流程上,该院根据就诊人群数据分析和调研,优化了名中医工作室、儿童门诊等诊室布局,进一步突出中医文化氛围。在门诊等窗口及专科建立电子叫号系统、实行双休日、节假日全天候门诊和挂号收费等窗口部门提前1小时上班;设立了集咨询预约、打印签章等为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台;开设了敬老爱老等优诊服务窗口,建立放射科等特检科提前到门口迎接急危重症患者等服务制度;为候诊患者提供免费WIFI,门诊各层、每部电梯内外都有清晰的路径导引。

在改善群众就医感受上,该院投入230万元开通银医通(自助挂号缴费一体机)。借助银医通挂号缴费的人数约占门诊挂号缴费总人次的15%,患者高峰期排队等候时间由原来的20分钟左右缩短到8分钟之内,患者满意度大幅提高。在患者较多的皮肤科等科室、夏敏等专家开展了分时段预约就诊,在放射科、超声科等开展分时段预约检查,心脑功能室通过内网心电网络实现患者检查结果实时传输,开通了中药熬制和补贴快递邮寄服务,有效地节约了患者就诊时间。坚持患者健康随访。患者出院的1~3周内,由专门人员进行电话随访,了解患者康复情况,进行健康宣教,并给予用药、康复、复诊方面的专业指导,延续来自医院的关怀和温暖。

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上,一方面,患者可通过医院官网、门诊意见箱、拨打投诉举报电话及到医患协调办公室反映等多种方式对医院整体环境、医务人员服务态度及专业技术进行评价或提出意见建议,医院及时处理,督促整改并跟踪问效。另一方面,强化患者满意度的考核运用。继续强化运用对口联系中干每月随机抽查10%住院患者、聘请社会专业调查机构进行第三方满意度调查等制度机制,加强对临床医护人员的医德医风、专业技术能力等方面的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中层干部绩效考核,极大地促进医疗质量和安全。

为提升职工素养,该院编印《员工手册》,利用岗前培训等时机对员工的着装、礼仪及文明用语等进行培训、规范。坚持开展人文培训讲座,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开展“临终关怀”“我的医学与文学”“从医学人文视角反思医患关系”等专题讲座,开展向世界最好的医院“梅奥”学管理,尤其是其“患者至上”的人文精神;开展“四学”活动,请进来、走出去,加强院内外培训学习,建设学习型医院。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建立“四学”(日学、周学、月学和季学)制度,实施职工分层分类培养办法,多举措鼓励和支持职工参加进修和学习深造。

为严格执行医疗核心制度,该院健全医疗质量管理体系,重点抓好质量评价、督导和综合质量考核,开展“三点评一比赛”活动(病历质量、抗菌药物使用和处方质量点评以及三级医师查房比赛),并采用PDCA管理方法对缺陷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实现了医疗质量全程可追溯。创新实施中医院专科总住院医师制度和临床医疗专家督导制度,组织专家对临床科室开展处方点评、三级医师查房及疑难、纠纷、死亡病历讨论等现场督导工作及临床诊疗行为规范督导,实现临床、医技科室晨交班督导全覆盖。院领导坚持每周到临床科室参加晨交班,医疗质量管理全面加强,有力保障了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

为加强党风廉政及医德医风建设教育,该院开展形式多样的廉政教育活动,组织全院中干及重点岗位人员到廉政教育基地或监狱接受教育,观看廉政漫画展,编辑印发廉政建设手册2000册,编印依法治院口袋书4000册,邀请纪检专家开展廉政讲座,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坚持节假日廉政风险短信提醒,进一步提高了干部职工拒腐防变、抵御风险的能力,营造了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廉政氛围。

一系列人文措施的落地实施,帮助医院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中医医院优质护理先进单位”等80余项荣誉,门诊人次、出院病人等连续多年实现两位数以上增长,治愈率、好转率和第三方患者满意度等连续多年实现稳定增长。

5

新时代新使命努力推动中医药走出国门

截至目前,重庆市中医院已先后获国家各级科技成果奖130多项,先后研制了参麦注射液、丹桃合剂、降糖丸、更年宁心胶囊等多个国家新药,获得药监局生产批文院内制剂214个。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建设项目和科研项目300多项。2015年医院实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零的突破,至今已连续四年获得资助并保持逐年快速增长。为加快提升科研和教学能力,2018年5月与成都中医药大学合作共建成为其附属重庆中医院、第四临床医学院,并已全面开展了为期2年的“西学中”专题培训班及科研、教学和人才培养等工作。为进一步提升中医临床治疗优势,2018年医院自筹投入近500万元实施中医优势病种研究,增强中医防病治病能力。

康复训练大厅,配置了多种传统和现代康复设备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重庆市中医院的中医药交流借鉴活动,早已走出了国门。9月18日,新加坡大众医院等23家中医诊所负责人共计约40人来到重庆市中医院进行实地考察交流。吸引他们的,正是该院承担建设的中国—新加坡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重庆)项目。

今年5月,重庆市中医院承担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国际合作专项“中国-新加坡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重庆)”项目,位于三期工程,预计今年年底前验收投用。

基地建成后,将以针灸、中医康复等中医学领城最具优势与特色的学科为依托,通过开展中医技术临床应用与推广、人才培训与进修,延伸中医药文化传播、健康旅游等功能,打造一批中医创新平台,推广一批中医特色技术,培训一批中医人才,建立以中医医、教、研为主,集中医文化、旅游、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合作基地。

基地将依托院士专家工作站、省级中医康复示范中心等平台,开展“细药灸条”“动留针术”等中医技术的临床应用和规范化研究;与南洋理工学院等机构合作,依托国家和市级中医住院医师、护士规范化培训基地等,指导和培训中医临床人才;联合当地机构,每年举办现场培训、中医远程教育等;选派中医医师、护士、管理骨干等赴新加坡中医医疗、教学、科研机构进修学习等。

而这,也正是重庆市中医院作为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皮肤、针炙)、重庆市院士专家工作站、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工作站等单位,在新时代的新使命:传承中医药文化,推动中医药走出国门。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2018年10月10日第6版


编辑:鲍佳 罗行





重庆市中医院

喜欢记得关注哦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